2001年卫生部施行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明确规定同性恋者和多个性伴侣者为不能献血的对象。一些人就此提出质疑,并认为这是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近日,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在其博客上也提及此问题,她认为拒绝同性恋献血是恶劣的歧视行为。一时之间,这个饱受争议的问题再次被置于公众视野,卫生部门拒绝同性恋者献血究竟有何依据?同性恋者献血究竟有何隐患?同性恋者献血被拒,到底是社会的歧视还是忽视?
“我的血是拿去救人的,我对自己的血有信心”
吴文今年大学刚毕业,在读大学期间他已经累计献血600毫升,他一直把义务献血这个行为当做是一种对社会的回报,对他人的一种帮助。直到近日,在和朋友的聊天过程中,他才知道自己原来属于不能献血的人群,因为他是一名同性恋者。
“在之前献血填健康情况征询表时,我根本都不会细看,因为心想我年纪轻轻,绝不会有表上列有的那些疾病。”吴文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还和同学一起去血站献了200毫升的血,心里只想着尽力去帮助那些受伤的灾民。”
吴文觉得,之所以规定不让同性恋者献血,主要是大家对同性恋者的不理解。“社会上有些人习惯性的把同性恋和艾滋病画等号,认为只要是同性恋就是艾滋病患者。但是事实绝非如此,其实我们这个圈子很多人还是洁身自爱的,大家对我们这个圈子存在误解。”
吴文是在大二的时候认识他“男朋友”的,在近3年的时间里,他觉得他们的生活和其他小情侣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不时会遭受路人鄙夷的眼光,但是他仍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不过他也觉得社会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最主要是别人的歧视,有时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觉得抬不起头,到现在为止他还不敢告诉家人他是个同性恋者。
“我的血是拿去救人的,我对自己的血有信心。”吴文告诉记者,不能因为性取向的不同而忽视同性恋者的爱心,在保证血液安全、干净的前提下,同性恋者同样有献血的权利,规定上的条款对同性恋者是一种明显的歧视。他说自己以后可能再也不会去献血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爱心受到了一种侮辱。
“现实的困境是医学上目前无法百分之百筛查到艾滋病毒”
广西南宁中心血站党支部书记钟春平告诉记者,之所以会在献血规定中将同性恋者归入不能献血的行列,主要是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比一般的群体都要高,做这样规定是为了能在源头上控制好血液的安全。
“虽然说艾滋病不是同性恋者的特属,但是因为同性恋者特别是男同性恋者采取畸形的性行为,造成这个群体艾滋病的患病率要大大高于普通异性恋者。”钟春平说,“我并不认为这个规定是对同性恋者的歧视,规定只是希望作为同性恋者自身,从尊重社会和尊重他人生命的角度出发,做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钟春平向记者介绍,血液从献血者到受血者之间要经过3个主要的环节。一个是在血液采集点,工作人员会对血液进行初步筛选,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确认后进行采血工作;另一个是在血站,一般血液采集回来之后,都会统一运回血站保管,在血站这一个环节专门设有检验科,对血液中是否含有肝炎、梅毒、艾滋等传染性病毒进行检测,一旦发现血液不干净将立即做抛弃处理;最后是在医院,医院从血站拿到血液后,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病人自身对血液的匹配程度、健康状况进行检查,最后由医院的临床输血委员会决定是否需要给病人输血。
“虽然大家在每个环节上都严格遵守规定,但是因为血液是一种特殊的药品,有着自身的特性,目前现实的困境是医学上无法百分之百筛查到血液里的艾滋病毒。”钟春平说,这涉及到医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窗口期”,病毒是抗原,进入体内以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是有一定的周期,在产生抗体以前这一段时间我们叫病毒窗口期,对于艾滋病毒而言,窗口期大约是20多天。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刚染上艾滋病,就来血站献血,血液里的艾滋病毒因为还是处于窗口期,所以是无法被检测出来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红细胞的正常储备期是30天,采集来的血液我们一般保存期在35天之内,如果遇到用血紧张的情况,可能1个星期之内我们就会将血液送到医院。”钟春平说,如果这时候血液中的病毒正巧处于窗口期的话,那受血者就处在一个危险的边缘。
钟春平介绍说,目前无论是哪个国家,检测手段的缺陷在短期内都无法弥补,正因为这种缺陷所以才要求在血液源头上把好安全关,对于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肯定是不能接受其血液的。
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有待完善
“很少有同性恋者在献血时,会主动承认自己的性倾向。”广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副院长易蔚说,因为同性恋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多人对这个群体并不理解,有时会缺少起码的尊重,所以中国的同性恋者很少会主动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更别说是在献血的时候。
钟春平告诉记者,现在献血前需要填写一张《暂时健康情况征询表》,表上对暂时不适宜献血和不能献血的情况都有提示,献血者需要在征询表上做出健康状况的承诺。“对于一些隐蔽性的疾病,我们是比较被动的,因为通过检查手段检测不出来,这只能靠献血者本人主动承认。一旦他本人进行隐瞒,我们也没有办法。”钟春平说。
2001年施行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献血: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高危人群,如吸毒史者、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而在2006年施行的《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3条指出: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是指有卖淫、嫖娼、多性伴、男性同性性行为、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的人群。
“我们不应该将‘同性恋者’等同于‘艾滋病患者’,同性恋指的只是一种性取向,艾滋病患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女性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比普通人群还低,‘同性恋者’一词指代并不准确。”易蔚说,如果能将《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和《艾滋病防治条例》进行融通,将“同性恋者”一词换成“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可能会更为恰当。
钟春平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指出,异体输血即便采用再严格的筛选检查也不能完全避免某些不安全的因素,所以可以倡导公众接受自体输血。他认为,自体输血不传播疾病,也不会发生因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同时又可解决稀有血源缺乏的困难。“自体输血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有些人已经不能骨髓造血,就肯定不能进行自体输血,而且自体输血费用较高,很多人可能在经济上负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