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深圳有望率先进入公民社会 盼可再领衔改革

  《深圳,你被谁抛弃》作者呙中校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畅谈深圳发展历程并预言

  “市长您好,我是呙中校。”“你真是‘一文惊人’啊!”这是7年前,深圳草根网民呙中校,与深圳市长见面时的开场白。前者,因写了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起公众轰动。当时,他只是南下特区“打工族”中的无名小卒。这一官一民,谈了两个半小时,说的全是“特区发展瓶颈”,“如何突围”。后来,媒体将其称为“一场世纪对话”。

  不久,有市民在社区内张贴海报,自荐竞选人大代表;有市民发帖,“希望能体验深圳民主与法制的创新”……这股平头百姓掀起的民主之风,烙上了“特区印记”。很多人将它归结为:呙中校的“功劳”。然而,日前接受新快报专访时,呙中校却笑言:当年发帖乃“无心插柳”、“本为发发牢骚”罢了。不过,他对深圳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却从未中断过。

  在特区而立之年,呙中校认为,中产阶层将是未来深圳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深圳也将是中国最有可能率先进入公民社会的城市。

  初闯特区

  只要有能力就能“扎起”

  呙中校是湖北人。上世纪90年代中,大学毕业后的他,在磕磕碰碰中,找寻自己的出路,但并不如意。一开始,他在武汉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三年后,他失业了。听闻深圳“遍地机会”,1999年,他只身南下特区。

  初到深圳,即便是“站在街口”,呙中校都觉得“有优越感”,心里会反复叨念着:“特区跟内地,就是不一样啊——高楼大厦林立、商店港货琳琅满目、街上男男女女打扮时髦;连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比内地人超前至少10年!”

  不过,最令他感叹的,是当年特区对人才的态度。“我刚开始认识一名IT外企主管。他才20几岁,看上去‘乳臭味干’,可手下已管着几十个名牌大学出来的高材生。而他自己,没上大学,读完高中,就来深圳闯天下,并自学电脑。因为技术了得、经验丰富,没几年,就被公司提拔……”呙中校不禁对比起自己走过来的武汉,找工作都要层层托关系;没关系,就要混个高学历,当“敲门砖”。

  “不看关系,不抠文凭,只要有能力,你就能‘扎起’!”当时,呙中校看到了“特区的希望”,一腔热血。他决心在这里扎根,把青春献给它。

  安营扎寨

  无特殊政策特区“失宠”

  谁知,“优越感”持续不到一年,就被“失落感”取代。

  2000年,特区一系列特殊政策被取消。似乎是一夜间,深圳人发现,他们所在的这个原本激情四溢,敢闯敢试,一向被誉“改革排头兵”的城市,突然老气横秋,深陷发展瓶颈。

  “不客气地说,没了特殊政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深圳在中国改革的战略地位,相对下降了。当时大家的心情,就好像一个一直受宠的孩子,瞬间遭遇了冷落,心理落差很大。压抑、困恼、不满,甚至是愤怒,很想抒发出来”。而今,再次谈及当时的感受,呙中校用了“忐忑不安”来形容。

  于是,他写下了“抒发情感”的帖子,并起了个引人深思的、热辣辣的名字:《深圳,你被谁抛弃》;然后,以“我为伊狂”的网名,将它挂到了网上。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篇“万字文”,竟如一枚深水炸弹,引爆了整座城市的集体情绪。不到两天内,从公务员开始,一直到街坊邻居,几乎全城都在热议该网帖;他更做梦都不会料到,因为此文,他竟有机会,跟深圳一市之长坐下来,面对面论谈……

  重新回望

  发展三十年现状很尴尬

  “不经意”的网文,让呙中校平平无奇的人生,发生了360度大转向。他一下成了“网络红人”,大家都在关注他的文章,甚至是他的姓名。可是,与此同时,其就职的证券公司,却不肯跟他“续约”了。很快,他又变成“无业游民”。

  好在当年出了名后,呙中校的人际关系“突然拓宽”了。“不少社会名人都主动与我交朋友。2004年底,在朋友引荐下,我作为内地专才,被引进香港《亚洲周刊》工作,负责编辑财经内容,偶尔也客串记者,写一些财经评论”。

  就这样,这位叱咤一时的“网民代表”,消失于众人视线,移居了香港。

  但,身为曾经的“特区人”,他仍心系深圳的发展,经常会回来看看。时隔7年,再重新回望这座城市,呙中校坦言:现在已没了那时“被抛弃”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无力感”。“现在深圳的改革,,有些不敢动,有些是‘换汤不换药’,有些甚至是‘开倒车’”,如近日深圳街头‘一刀切’强拆户外广告……”

  他也将他的观点,“毫不留情”地发表在国内媒体的评论版上,《谁在砸深圳的改革招牌》、《寻回深圳的改革动力》、《作为新老特区,深圳应有特别作为》……

  冷静思考

  改革新动力将源自中产

  “经济体制改革:有心无力;行政体制改革:改而不革——这是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号称‘改革排头兵’的深圳,如今面临的尴尬与困境。”对这座城市的“冷思考”,呙中校激情依旧。

  “实际上,深圳未来的发展问题不是定位问题,而是发展的动力问题,或曰改革的动力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消失后,深圳始终未能解决改革的动力源问题。事实上,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深圳的社会力量日益壮大,有望为深圳绘就一条‘自下而上’的改革图景,即由中产阶层推动,迈向一个新型的公民社会”。

  呙中校认为,中产阶层将是未来深圳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深圳也将是中国最有可能率先进入公民社会的城市。深圳在公民社会的探索上无疑是开创性的,其意义足可与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相媲美。

  风云对话

  香港城市管理细节值得深圳好好学习

  新快报:你怎么会决定到香港工作,抛弃深圳

  呙:不能这样说。我拿的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户籍还在武汉。当年到香港工作完全是网文曝光后的机缘巧合,虽然我现在在香港,但一到周末我就会回深圳的家,我的朋友圈都在深圳。我觉得自己是“深港人”,谈不上“抛弃”。

  ●谈特区“不特”

  工资已无优势

  人才很难生存

  新快报:现在都说特区“不特”了,你感受最深的是哪方面?

  呙:最明显就是深圳的工资已没有当年的优势了!人才很难生存!今年有些亲戚说要到深圳找工作,应届生月薪3000元左右。但即使你工作得不错,两三年后给你涨到5000元又能怎么样?还是买不起房!这样一想,还不如回武汉,虽然内地城市工资只有两三千元,但生活成本远远没有深圳高啊。2000年前,深圳的薪酬吸引力领先全国,但现在,可能还不如北京、上海、广州。

  新快报:那你觉得现在深圳还有必要设“特区”吗?

  呙:作为中央改革的试点,我认为“深圳特区”一定要保留。即使和内地差别越来越小,但作为特区,深圳仍是中央综合体制改革、综合配套体制改革、行政审批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的“试验田”。而且,深圳很多人还是以作为“特区人”而自豪的。

  ●谈深港差距

  深港差距变小

  港人自嘲港璨

  新快报:港、深有何不同?在香港工作有优越感吗?

  呙:就硬件上,深圳比香港还先进。和深圳比,香港的制度有优势,城市管理水平很先进,管理得很细,街道很干净。

  到香港工作,其实没什么转变,也没什么优越感。那些正儿八经的香港人,到了内地都没觉得有优越感。以前香港人笑内地人为“阿璨”,很瞧不起,现在香港人回内地自嘲“港璨”了。他们很清楚,在香港做中产阶层,生活也很辛苦,房子很窄,供房压力大,还没内地人潇洒舒服呢。

  新快报:未来30年,深圳有哪些方面可向香港借鉴?

  呙:政治体制学不来,但香港的城市管理细节,深圳可以借鉴。像慈善、福利、包括家庭纠纷、家庭暴力方面,国内主要还是由居委会处理,但香港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NGO‘非政府组织’,包括民间机构、社会组织来做,通过民间组织的竞争将服务质量提上来。前段时间,香港有NGO的护工被曝光言语虐待老人,道歉后被辞退,这种机制比较完善,值得学习。

  ●谈深圳难题

  对改革不自信

  老盼中央授权

  记:近10多年来,深圳特区发展陷入瓶颈,根源出在哪呢?

  呙:近年来深圳一直希望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而且在2005年第一个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申请,但结果却是上海浦东新区最先获得批准,其后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第二家,而至今深圳也没看到希望。对此,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9月视察深圳时说得非常明确:“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言外之意,作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创新的空间上,其实应该比综合改革试验区更有条件,也应更有作为。事实上,深圳二十多年的改革也就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的体现。难道深圳人不能意识到这点?不是。

  深层次的原因不难理解,深圳对自己进行改革不自信,而希望从中央获得各领域改革的明确授权,其目的一则为改革增加权威;二则化解改革失败的风险。

  ●谈深圳未来

  望再领衔改革

  继续示范作用

  新快报:未来你最希望为深圳做怎样的事?

  呙:我会尽我所能,一如既往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建设性的批评,深圳的发展是全社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合力促成的。

  新快报:你认为未来深圳应该如何定位?

  呙:关于城市定位,不同的人标准不同,比如就金融中心来讲,深圳的地位肯定不能和上海比,但深圳也有自己的金融优势,现在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四,还是很有活力,但很可能要被苏州、天津等城市赶上来了。当然我认为,排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实实在在做出成绩,在改革上做到全国的“领头羊”,示范作用能够再一次体现。

  记者手记

  爱之深·责之切·盼之殷

  8月的某个午后,深圳罗湖一咖啡厅内。透过落地玻璃,呙中校遥望着马路对面的水贝珠宝工业区高楼,若有所思……

  专访开始。这位看上去“相当文弱书生”的“网络大虾”,一改木讷的表情,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从深圳特区早期的吸纳人才的政策;再到前不久深圳街头的广告牌强拆……这座城市的一举一动,他如数家珍,且字字潜藏着自己对特区改革的思考。记者不得不服气:如此的草根网民,实在太“犀利”了。

  言及个人时,呙中校难得地“幽了一默”。他并不觉得自己“走运”。他说当年在网络“一夜爆红”的经历,与本在深圳酒吧驻唱、后被捧为人气王的“快男”陈楚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不在深圳,我们未必能出名”。“我的‘牢骚帖’,不只是专写深圳。其实,我也曾在网上发过家乡武汉的‘牢骚帖’,可那些帖几乎都‘石沉大海’了,唯独深圳这篇,炸开了……”

  于这点上,感谢深圳,一个“民主议政”在全国遥遥领先的特区;也许它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至少,它愿意倾听来自百姓的声音,给大家发声的机会。

  末了,呙中校跟记者解释:他之所以一谈深圳,就老跟“谏言”、“挑刺”扛上关系,不是他“不热爱这座特区,而是爱得太深”。

  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Society)是一个源于欧洲的,人们用来理解社会秩序的概念。通常,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在深圳,年收入介于人民币10万元到60万元的人群可称为中产阶层。据深圳房地产界估计,深圳富有的中产阶层人数至少200万。这个庞大的阶层不但富有,而且普遍年轻、有知识,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不但是深圳消费的主力军,还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共领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深圳  深圳词条  领衔  领衔词条  公民  公民词条  率先  率先词条  有望  有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