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与百胜餐饮集团共同发起的“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募捐活动于8月21日至9月5日在百胜餐饮集团遍布全国的3600多家肯德基、必胜客、必胜宅急送和东方既白餐厅全面展开,这是继2008年、2009年成功举办募捐活动之后,第三次为贫困地区的儿童通过募集善款进行营养补助。
“‘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项目以一元钱为起点,成功打造了公众持续性捐助平台,践行了人人可公益的理念,为推动中国社会整体公益意识的提升,加速中国公民社会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王行最在募捐现场表示。
“捐一元”项目开展两年以来,累计吸引全国超过650万人次的消费者参与捐款,共筹集到1000余万元善款,为15000人次的四川地震及重灾区的小学生提供了为时一年的营养补助。
《公益时报》:“捐一元”项目已经三度起程,您如何评价该项目?
王群:“捐一元”项目最大的特点是人人参与。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的公益事业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大家的公民意识有了一个大的提升。这个项目的特殊意义,就是提升了大家的公民意识,每个消费者都能参与这个项目。
该项目开展以来,每年都有变化。第一年刚开始时,我们其实很忐忑,因为这是中国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捐赠活动,我们不知道消费者会怎么想,会不会信任我们,这是我们所担心的,所幸的是,第一年是在地震的背景下开展了这个项目,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第二年该项目开展以后,很大的进步是这个活动带动了社会捐赠,对公司本身,增加了公司凝聚力,获得了员工对公司的进一步认可。
《公益时报》:集团下的餐厅在劝捐过程中,会不会遇到消费者不信任的情况?
王群:我们也理解社会上对这个活动产生的质疑声音,因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刚刚起步,公益活动也层次不齐,消费者有怀疑是正常的。
为了打消捐款人的质疑,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公司在每家餐厅贴了海报,说明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善款的接受机构,消费如果有质疑还可以直接拨打中国扶贫基金会热线。“捐一元”项目不是企业单方面的公益项目,而是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的。另外,项目开展的整个过程受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监督,确保每一块钱用在刀刃上。
每年的募集活动结束以后,公司和基金会会把善款一起送到灾区,对消费者有一个交代,捐钱的整个过程都是很透明的。
《公益时报》:在2002年之前,百胜集团开展的公益活动都是零散的、应急的、被动的,2002年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曙光基金之后,百胜集团开始开展持续的、长期的公益项目,如曙光基金、“捐一元”项目等等,请问这种从被动到主动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王群:因为我们发现,零散的公益活动见不到效果,而且从公司的成就感和公益品牌建立的方面来讲,都没有很明显的效果。过去,没有把目标资源整合到一起。将公益项目集中之后,能够持续性地开展公益项目,不论对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来讲,都能产生很积极的影响,现在的公益目标也比较清楚。
《公益时报》:百胜集团在公益项目支出方面有没有预算?百胜集团开展的这些公益项目,为百胜集团带来了什么?
王群:我们基本上有预算,但是一部分是灵活的,一部分是长期的,如曙光基金,是一个长达十五年的项目。
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变成一门课程,这个课程认为最好的公益项目是能够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的项目。百胜是商业企业,我们在600多个城市有3600多家餐厅,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沟通,“捐一元”项目就是商业模式与公益的非常好的结合,这个项目直接与公司的资源结合,能起到更好的社会效益。
企业要真心的去做公益事业,通过公益事业宣传了公司和产品,我觉得这不为过,这是一个鼓励什么样行为的问题,关键看你是不是真正做了公益,而不是通过公益去做广告。对于百胜来说,开展的这些公益项目教育了我们的员工,比如“捐一元”这个项目,餐厅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参加进去。去年,我们调查员工如何看待公司,很多员工认为公司是有责任感的、有爱心的企业,让他们感觉很自豪。
《公益时报》:百胜集团的公益项目有何特点?有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王群:百胜集团公益项目最大的特点是自己亲自去做项目,企业直接参与项目的运作和实施。
另外,我们的公益项目注重受助对象的能力建设,比如曙光基金,除了资助贫困生之外,我们还给这些受助生在餐厅工作实践的机会,每个受助生要完成600小时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受助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达到自立的目的。在曙光基金的第二期,企业还将资助受助生组成公益社团,自己开展公益项目。事实证明,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受助生的自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百胜的公益事业规划,我们目前还是维持既定的方针,一个是关注年轻人的营养健康,这依旧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另外是资助大学生的环保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