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据红十字总会相关领导透露,壹基金已成功转型公募,现在红十字总会正在对李连杰壹基金计划进行最后的清算,之后壹基金将以其公募基金会的身份面对公众。这总算对此前壹基金可能出现中断的传言作出了正面回应。难得的良性成果实际上暗含了李连杰作为一个社会企业家所作出的执著推动,无疑给当前争议丛生的公益慈善环境的优化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中国的慈善环境,除了壹基金作出突破的公募转型之外,还有诸如富人慈善理念不足,平民慈善参与度低,以及民间慈善因为官方管制,发育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无法随着经济发展由社会自发解决。尤其是各个层面的相关制度障碍,更不会自发消失。尽可能地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只能借助于既具备慈善信念,又具备足够操作技巧和社会资源的社会企业家们,在整合慈善资源的过程中逐步突破、解决和完善。这一点,壹基金从成立到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早期的壹基金,并未有现在这样宏大的设想,只是在与诸多企业家的思想碰撞和吸纳各界人才的智慧过程中,才演化出了今天的局面。而李连杰如果没有趁着在央视发言的机会,为壹基金的前途抱屈,恐怕也不会这么快在相关机构与舆论的互动下,取得如此突破性进展。这一博弈过程,也必然为其他困于各种制度障碍的社会企业提供丰富借鉴。
社会企业的核心在于以企业模式操作慈善公益事业,进而以民间组织形式解决各类社会问题。这一属性要求其主导者,即社会企业家本身兼具慈善家与企业家的双重理念和能力,这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所说,社会企业家是“比尔·盖茨和特蕾莎修女的混合体”。社会企业家是经济转型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开放早期,压抑的社会资源自发涌入市场,寻求超额利润,这一过程持续到一定阶段,原有慈善机制的种种弊端会在逐步完善的经济社会中凸显出来。进而民间自发内生出改革诉求,同时企业家们的关注点也逐渐从纯粹的利润追逐部分转向健康社会的构建。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有力地促成了以整合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活动核心的社会企业家的产生。这一群体有能力弥补下层民众有心慈善但操作乏力的挫败感,并最终为来自上下层的慈善资源与项目执行的整合提供社会基础。纵观壹基金的发展路线,正是这样一条演变路径。壹基金目前已经转型成为众多公益组织提供资金的机构,它让更多具有项目执行优势的公益组织得以完善和拓展自己的事业,成功搭建了“平台+项目”的基础框架。
从壹基金李连杰的样本看,社会企业家在中国仍然处于早期的发育阶段,与制度的博弈,进而寻求更完善的发展空间是其中一个关键点。至于整合资源,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社会企业家从中吸取营养并借助企业家资源平台进一步拓展公益事业,则是题中应有之意。对比来看,慈善机制相对成熟的英国,其社会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量已经达到5万多家,贡献社会价值在GDP中占比1%。这恰恰证明,当前在中国,壹基金的制度就突破于中国的慈善机制而言,仍然只是初始阶段,前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