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民政部力推救灾体系官民对接

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官方民间聚集成都,对过去救灾经验教训进行总结。4月1日至5日,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主办救灾管理高级研修班,其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政策研究部主任祝明指出,官方救灾体系力量有限,希望众多民间组织能够弥补缺陷。

为着双方的进一步沟通,民政部正通过多个场合调研了解民间救灾力量、能力及所掌握的资源,希望推进救灾体系的官民合作。

这得到了与会多家NGO组织的积极响应。眼下,这些组织正在筹划建立民间救灾网络,期望增加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推进与官方体系的对接及互补。

官民救灾体系可互补

官方体系“重大灾轻小灾;重政府轻社会、社区;重灾后救援轻灾前预防……”

总结过往防灾减灾经验,祝明及与会NGO相关负责人都指出,尽管政府的紧急动员和救援能力成效突出,但在一些救灾减灾的细化方面,缺陷显然。

“广大农村减灾能力弱,国家减灾措施无法有效抵达每一个农村地区。”祝指出。

对于当前官方救灾体系的不足,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秘书长甘泉一口气说了8个,诸如“重大灾轻小灾;重自然灾害,轻人为、农业灾害;重政府轻社会、社区;重灾后救援轻灾前预防;重生命财产等直接损失,轻生产和社会损失”等等。

他的总结,被面对面交流的祝明点评为到位,并承诺反馈给单位领导参考。与此同时,祝明也试图分析存在缺陷的原因。

“政府的触角缺失有限。比如民政部救灾司将近20个人,国家减灾中心近100个人,每个省民政厅救灾处平均10个人左右,绝不可能有精力去做太细的工作,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剩下的,也被认为是民间力量的空间所在。祝明直言,甘泉总结的八大特点当中“轻”的方面,恰恰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填充。

“但到底怎么做才能促进民间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可以参与减灾救灾的民间组织到底有哪些,都掌握哪些资源,能够为救灾减灾提供什么具体帮助,我们很迫切需要知道。”祝明说。

反过来,很多NGO也不清楚政府在救灾行动中掌握的具体资源,期望加强沟通。

搭建共享网络

若有限的民间资源继续流入政府财政,无异于对民间善意的伤害

在民间力量整合和发动方面,相关举措也在酝酿。据祝明透露,“中华志愿者协会”预计将于本月底成立,该协会的“防灾减灾志愿者分会”将设在国家减灾中心,并将在该中心设立若干社工岗位,和官方力量一起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若干民间NGO也在尝试梳理此前与政府互动的经验,意图构建民间NGO减灾救灾的网络平台。

此倡议直接受到盈江地震等前线救灾经验的启发。

据友成基金会救灾中心主任乔栋介绍,在盈江地震中,包括友成等多家基金会或公益组织到盈江县救灾时,由于不了解当地情况,语言不通,加之政府急于救灾,抽不出人手,当地又缺乏本土NGO组织,信息沟通极为不便,故他们求助于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益行工作组负责人杨振美。

杨同时作为当地救灾志愿工作站的负责人,负责将若干家民间组织及志愿者的资源、需求汇集起来,再统筹转往具体的受灾点。

在此过程中,杨也会与官方保持沟通。杨介绍,当资源梳理清楚后及时向政府讲清可以马上着手的“一二三四”,政府立即就给他们“派活”。

眼下,友成基金会意图将类似的经验推广,打造更大范围的救灾资源共享网络。其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介绍,大致的思路是,在全国各省找出一个较有威信的本地NGO,作为枢纽机构和信息资源沟通的节点,并同时负责防灾减灾培训等;再招标选出若干执行机构,具体承担项目执行。

“在民间组织救灾网络搭建后,通过梳理各自人财物资源,提出各自能力范围及项目需求后,再去和官方救灾平台对接。”汤敏介绍。

这当中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与政府达成及时的信息沟通,不至于导致救灾资源的盲目、重复、浪费;另一方面,也希望政府及时告知救灾信息并分配官方资源,提高救灾效率。

保持民间网络平台的相对独立性也被提及,“民间资源梳理后并非一定要上报政府统一管理,若有限的民间资源继续流入政府财政,无异于对民间善意的伤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系主任高天指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政部力推救灾体系官民对接  官民  官民词条  民政部  民政部词条  力推  力推词条  救灾  救灾词条  对接  对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