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每年1%的有机农产品[16.79 -0.65% 股吧]需求递增预期,让张同贵准备将2亿元投向北京有机农业市场。“是收购已通过认证的有机农场还是找其他土地,还没最终定下来”,兴起于上海的多利有机农庄创始人张同贵告诉《每日经济新闻》。
人们对于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正在打开。针对刚刚结束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活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创始人常天乐告诉记者,“每次活动消费者最起码有1500人,平均每个人的消费在几百元左右”。
食品安全忧患之下,什么样的有机产品能消除人们的恐慌?这里,谁将主导战场?
“小农”之困
已近两千万的北京市常住人口以及越来越多的高端人群让张同贵把目光从上海转移到北京,多方调研,张同贵对北京有机农业的消费市场有“饱满的信心”。他认为,未来5年北京对于有机食品的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年后,两千万人中将会有5%的人消费有机食品,“成熟国家有机农业的消费比例达8%”,“仅仅是在北京的外国人,都有10个亿的市场”,而且“某种意义上,北京还没有做得很大的有机农业企业”。
25块钱。这是在北京一杯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的农场主,他们带来的有机产品,价格没有25块钱那么贵。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豹房村当农夫的段琪煌有80亩的土地,“刚开始主要是想着让家人、亲戚、朋友吃着方便,有一个聚会玩耍的地方,2008年以前都是投入,2009刚刚开始有回报,账上的200万块钱在那几间年都消耗没了。”
而河南新乡小伙子孙民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通州承包的8亩地,因为“政府要回收”,合同未到期,有机农业创业项目就无疾而终,“投资没见回报,补偿也很少”。对于北京的有机农业机构做过研究,已经改变创业项目的孙民宽说,“有机会还是想做有机农业,这行业最重要的是资金链”。
据常天乐介绍,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的农场主一共十几家,每家农场都有不同的规模,从2亩到200亩,“有的就是房前屋后很少的土地,这里聚集的主要是北京比较小的农场主,他们不愿去认证,但相关信息都有公示”。
“大农”多利携2亿进京
对于坊间传多利有机农庄在北京圈地6千亩,张同贵说,“北京,主要是昌平、平谷、怀柔三个地区确选两个地区,一个会是2100亩的基地,一个会是600亩的体验中心,如果加上天津津南区的土地,差不多6千亩”。张同贵的农夫生涯始于2005年,奠定在上海的地位以后,张同贵试着把触角伸到北京。
“北京与上海的市场对于有机农业的消费理念有点不一样”,某有机农业研究人士告诉记者,“好几年前北京就在培育有机农业产品的消费理念,而上海的市场则出现在最近几年。更重要的是,多利在上海做得很好,主要得益于创始人在中欧的关系,以及他多年在上海经营餐饮业的经验。到北京以后,能否保持在上海的势头,仍有待观察”。
“土地拿来以后不能直接投入使用,会有一段土壤改良期,这需要时间成本。所以对于北京,主要是先把基地做好,暂时不会有大量的销售,不排除以后会做水果和肉类。在上海,2005年拿的地,2009年才完成第一笔销售”。张同贵也曾考虑收购已经通过有机认证的农场,但北京有机农场的特点是面积小,是圈下2600亩地还是收购已经通过认证的有机农场,“还没有最终决定”。
北京市场2亿元的投资,以及基地刚开始几年的“醒地”政策是否会给多利造成经济压力?张同贵表示,“资金不是问题”,公司现在已有赢利,同时还有信托、证券等融资渠道。
曾有地方政府向多利农庄抛绣球,张同贵说,他现在正在“学会拒绝诱惑”,“我只要做好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的市场就可以了”。上海有1千多亩地,类似武夷山等气候好、水质好的地方有5千亩地,而京、津地区则有6千亩左右,粗略计算多利在全国布局共1万多亩地。同时风险投资的进入,曾经许下的4~5年内上市计划,无疑让张同贵的多利农庄备受关注。
有机认证之辩
对于进军北京,是否会影响北京既有的有机农业业态?张同贵表示,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最重要的是“开放心态”,“不排除以后会有相关产业联盟产生,众多机构一起满足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
目前在北京,有机农产品流通领域做得比较好的是正谷农业北京发展有限公司,但“他们主要精力在于流通,做礼品,与多利农庄不太一样,虽然也有基地,但不多”,相关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
常天乐认为,多利进京对于当地的有机农业产品竞争 “会有波及,但不会有太大负面作用”,对于她当下的市集召集工作不会有太多的影响,“有大农场就会有小农场,我们主要侧重于人情味,口碑宣传,大农场重要的是技术手段和资本力量,大农场和小农场的价格以及面对的消费群体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做的都是有机的事情;不同的是,可能对于有机的概念和定义不完全一致,任何一个行业允许百花齐放,北京的有机农场目前而言就是百花齐放的状态,每家都有特色,区别到最后,主要呈现的是谁家的鸡蛋好,谁家的菜椒好,谁家的南瓜好而已”。
“现在这个市场刚刚开始,人们对于有机食品需求的欲望刚刚被打开,行业需要规范,也需要自律,更需要良心。有机农业的成长监督,应由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来完成,不应该排斥那些现在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常天乐有着NGO的思维。
张同贵认为 “一个行业的成熟需要一个有领头气质的代表,既然玩的是有机农业的游戏,就要遵守有机农业的行业规矩,即要通过认证,慢慢培育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业的诚信,这个行业才能得以健康长久发展”。
“有机农业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三农专家温铁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调,“现在有机农业有很多试点,每个试点都会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尴尬,不同的喜悦以及不同的产品”。
“小农”齐放还是“大农”独秀?
北京到底有多少家农场?又有多少家经过认证的农场?北京市农业局查不到相关的信息。相关专家对类似数据讳莫如深。更多的北京小农场主聚集在顺义。段琪煌说,“刚开始的时候,挺清静的,后来有点乱哄哄的”。
常天乐说,做得好的,有口碑、有诚信的一共那么几家,芳嘉园、圣林生态农庄、小毛驴市民农园、德润屋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天福园有机农业、特奥爱心农庄等,“沱沱工社和六合园通过了认证,但是六合园没有物流,不做从田间直接到餐桌的流程,只做产品”。
资料显示,沱沱工社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和中绿华夏有机认证。同时资料也显示,多利农庄曾于2009年7月获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有机认证。
有机认证有很多机构,“不同的体系,只是异曲同工”,常天乐了解到的认证费用大概需要2万元左右,这个费用对于小农场主来说“很大”,所以很多农场主不愿去做认证。常天乐也有疑问,“当更多的农民或者农场主出于对环境和健康的需求,对农产品不用药、不用肥,因为没有花钱去做认证,就应该被排斥在有机农产品之外?”
“当一个行业或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有一个分水岭性质的标准产生,而且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执行,这样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才会有好处”,相关人士认为。
段琪煌一直没去做认证,“凭着良心做事情就行了”,“北京很多有机农场主不追求规模效应,只希望获得对有机食品有认同理念的人的口碑。”对于更大规模的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他们只能通过超市、或者品牌来选择,“那就只能走集团化有机农产品道路了”,段琪煌说。
相关人士认为“北京有机农业市场到了需要整合的阶段”。多利农庄会是这个市场的整合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