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被曝明目张胆偷排乱放:工厂周边废气排放严重超标,恶臭难闻;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因检修没有完全启动,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河水变色;大量废渣要么不分地点简单焚烧,要么直接倾倒在河沟边上。而且,这种水陆空立体排污,已非一日。黑龙江政协委员对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显示,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事实上,这已不是这家年销售额近50亿元、年广告费用达5亿多元的制药巨头第一次遭遇环保指责。
废气超标千倍
在哈尔滨学府路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附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使在夏天,仍有人戴口罩。
据哈尔滨市民介绍,多年来这里都能闻到一股臭味,“上来一阵子味儿都熏死人”。这股臭味来自于紧邻居民区的哈药总厂,住在周边的居民常年不敢开窗。一位在附近住了十多年的老住户说,根本不敢开窗户,那味儿“比厕所味儿还难闻”。也有居民说,长期被呛,会得气管炎、肺气肿、口腔炎,并称自己就被熏病了。
哈药总厂位于哈尔滨城区西南部,它所释放的臭味影响范围波及周边高校、医院和居民区。由于药厂位于哈尔滨的上风口,有市民反映在离哈药总厂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臭味。
在哈药总厂厂区内,随处都可见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越往厂区内部走,臭味越浓,让人难以忍受。据调查,产生臭味的主要原因是药厂青霉素生产车间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高空排放,以及蛋白培养烘干过程和污水处理过程中没有全封闭的废气排放。
两年前,黑龙江省多位政协委员曾就此联名提案,并提供了对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的结果,发现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均超过国家恶臭气体排放标准。据了解,废气长期吸入可能导致隐性过敏,产生抗生素耐药性,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呼吸道以及眼睛刺激等症状。
废水直排松花江
在哈尔滨城区有一条30多公里长的小河,叫何家沟。河水流经哈药总厂后,颜色从青白色变成了土黄色,并散发出非常刺鼻的臭味。
污水排放口位于哈药总厂厂区深处,排放口旁边立着“治理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牌子。
从排污口处取的水样经环保部门检测表明:哈药总厂排污口水体色度为892,是国家规定极限值60的近15倍;氨氮为85.075,是国家规定极限值35的两倍多;COD为1180,是国家规定极限值120的近10倍。直观看,水样在正常环境下放3天后,由土黄色变成了墨黑色。
哈尔滨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彭旭证实,今年3月8日开始,哈药总厂排放的污水的确污染物超标,污水通过何家沟直接排到松花江。目前哈尔滨市政府正在实施何家沟管网截留工程,工程部分已经完工,哈药一部分污水已经截留到群力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据调查,废水直排的直接原因是药厂污水处理设备出现故障。经过环保部门同意后,药厂已开始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检修,预计本月中旬,设备将重新投入使用。彭旭说,将确保在检修期间,哈药总厂不再将污水直接排入松花江。
废渣随意焚烧
哈药总厂的制剂厂距离药厂排污口几百米远,在何家沟岸边,主要以生产头孢类药物及保健品为主。
在制剂厂厂区外,有一个所谓的焚烧炉,用砖搭建而成,里面有大量废渣在燃烧。制剂厂职工说,焚烧炉里烧的是药厂的垃圾,“药厂车间的垃圾全往这儿倒,啥都有,盐酸、硫酸,都是化工产品”。
然而,即便是简单的焚烧,有时也是不分地点,随意进行。部分废渣经过简单焚烧后会流入河流,还有大量的废渣被直接倾倒在河沟边上。
彭旭确认,哈药集团的制剂厂存在固体垃圾随意焚烧的问题。因为焚烧点距离哈药总厂很近,对哈药总厂周边的环境的确造成了影响。
多年投诉无果
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均爆出哈药总厂刺鼻气味影响周边居民的消息。哈药方面虽屡次称即将解决问题,但居民投诉却一直不断。
早在2005年5月《黑龙江日报》的报道中,就称“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气味污染一直是其周边群众关注的热点,环保部门每年接到的投诉很多,也是人大、政协提案重点问题”。
报道称,2004年,哈药总厂针对上述问题投资400万元在全国征集筛选治理方案,并对群众反映大的一厂污水处理厂硫化氢气体进行了综合治理。哈药总厂有关人士还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治理,目前制药总厂排放的气味浓度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现在排放的气味对人体没有危害。”
尽管环保部门多次要求哈药总厂限期进行异味治理,但由于哈药总厂处于哈尔滨城市的上风向,加之其治污系统始终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周边居民的投诉始终没有中断过。2007年环保部门称,哈药总厂对异味污染进行了深度治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此后的2009年、2010年仍然不断有居民投诉,当地媒体也有大规模的报道。
被令停产减产
因为目前哈药总厂的污水处理设备还在检修,环保部门已经严令哈药总厂对产品进行停产或减产,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排出废水的污染浓度。彭旭说,101车间的TDA产品全部停产,107车间的头孢四号六号已经停产,104车间的HR756和121车间的头孢曲松月减产12吨……
搬迁已有眉目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医大二院超声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田家玮教授曾连续两年分别联合51名、47名政协委员进行联名提案,分析了药厂怪味儿的危害性,提出了整改、搬迁、核心部分搬迁等一系列建议。从2004年开始,哈药总厂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进行治理和整改怪味儿,但是收效不大。
彭旭说,作为一家老企业,只能在既有条件下进行整改、修补,从根本上去除怪味儿还是要从源头上用新工艺新技术来解决,这种修修补补的整改很难达到治理的效果。
要想根治怪味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产生怪味儿的车间实施异地搬迁。彭旭说,经过多年论证、选址,目前异地搬迁已经有了眉目,哈药总厂的青霉素车间将搬迁至哈尔滨市的阿城区,本月中旬正式签约。一旦搬迁完工,哈尔滨市民就会彻底告别怪味儿。那么搬迁是否意味着污染也随之转移呢?彭旭表示,车间搬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可动工:一是远离居民区;二是应当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第三个是不能简单地异地搬迁,而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异味的排放。
哈药总厂青霉素车间选搬新址已经被纳入2011年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规划中。哈尔滨市环保局方面的消息显示,确保年内哈药总厂的污染车间搬迁。
质疑:广告投入是环保27倍 烧钱营销却无力治污?
一家年销售额上百亿元的制药业巨头,宁愿一年花5亿元巨资做广告,却迟迟不根除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环保问题。
“最直接的原因是环保成本太大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表示,“由于各个厂家生产品种庞杂,不同产品相关的环保标准各异,相关的成本投入都不是个小数目。”
他估计,这次哈药总厂仅污水排放一项改造,就至少需要40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改造完成,怎么也在1个亿以上。”
《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按规定,新建(改/扩建)制药企业或制药设备于2008年7月开始强制执行新标准,而现有企业或设备也必须于2010年7月1日起向新标准看齐。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预计,制药工业为达到这一标准需投入数百亿元的环保资金。
哈药股份在公告中称,近年来,公司已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清洁生产和环保治理,主要建设了废水预处理及污水处理、气味、锅炉烟气、噪声等各项污染处理设施。每年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约5000余万元。
在2010年的年报中,哈药股份称,报告期内公司为推动减排及清洁生产,新投入约1960万元用于废水、气味、烟尘、二氧化硫减排等方面的治理。而关于“制药总厂气味综合治理项目”的预算则是356.68万元,当期投入157万元。
相对于2010年1960万元的环保投入,哈药股份当年的广告费用可谓惊人,达到5.4亿元。2008年、2009年哈药股份的广告费用均在4亿元以上。
在业内,以黄金时段广告投放为显著特色的“哈药模式”至今仍是医药营销的典型范例。哈药六厂的广告轰炸模式一度是其他产品竞相模仿的对象,医疗保健品领域迅速刮起“哈药模式”。时至今日,尽管哈药对广告的倚重有所降低,但哈药在广告投放上的大手笔一直都令市场印象深刻。
然而哈药总厂仍在“哭穷”。去年11月,有居民在黑龙江省环保厅网站上询问“‘哈药怪味’何时了”,黑龙江省环保厅引用了哈药总厂自撰的材料进行回答,结论是“搬迁是解决气味问题的根本办法”。哈药总厂称,由于异地建厂的投资巨大,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预计投产后2年至3年内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极易造成企业处于亏损境地,造成企业无法生存的后果。”该公司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厂址选择问题上给予各方面政策支持。
资料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始建于1958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以生产抗感染药为主、以粉针剂、胶囊剂和片剂为最终效益的大型综合性制药企业,年销售额近50亿元,位列全国医药“百强企业”。
哈药总厂院内有绿树、花草,给人的感觉非常环保。在厂区内路边还竖着一块牌子写着企业的核心理念:做良心人,制精品药,追求人类健康。企业宣称以“品质至上、追求人类健康”为企业理念,以“厚德载物、兢兢以强”为企业精神,以“质量至善、服务至美”为经营宗旨。
声音:执法失职的镜子
很难想象一家以“做良心人,制精品药”自诩的企业,竟然以这样的姿态“践行”着自己的环保义务。广告吹得再响,一回到违法排污的现实,便露了馅儿。哈药总厂傲慢排污的新闻,远比满天飞的商业广告更有力:一家连最基本的法定环保义务都不肯履行的企业,其公信力可想而知;一家时刻伤害着周边居民健康的企业,又怎么可能真正关心病人的健康?
没有执法者的纵容包庇,就不会有污染者的傲慢猖狂。哈药总厂如此明目张胆地偷排乱放,当地环保部门不可能毫不知情。事实上,2009年8月,《人民日报》就曾对哈药总厂“怪味扰民”一事进行过报道;黑龙江省多位政协委员更是连续两年联名提案。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撼动哈药总厂肆意排污的“特权”。
毋庸讳言,这又是一起类似紫金矿业那样的恶劣污染典型。因为哈药总厂是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所以执法部门就对其格外关照法外开恩。殊不知,越是知名企业越应做好表率,越是利税大户政府部门越应严格要求。因为对社会公众来说,他们完全有理由对知名企业提出更高的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而对政府部门而言,连知名企业都管不好又怎么有公信力去管其他企业?知名企业的恶劣环保现状,其实就是当地环保部门执法严重失职渎职的一面镜子。
环保指标为何屡遭漠视?这是因为,在以GDP为中心的落后发展观作用下,污染企业的污染行为不但无损于官员政绩,反而是污染得越多GDP越高,政绩也就越大。哈药总厂的傲慢污染,很大程度上昭示着这种旧有发展理念的延续。所以,在哈药总厂违法排污问题上,追究企业违法责任之外,还要追究地方政府渎职责任。一言以蔽之,国家环保法规必须得到尊重,周边居民健康利益必须得到维护,傲慢排污的哈药总厂当要严惩,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更需严查。(盛翔)
分析:原料药生产高污染
“哈药总厂的主要产品还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有一些原料药中间体等,这些都是属于比较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类型。”一位业内环保专家说。
他表示,由于哈药总厂目前主要产品仍以原料药为主,加之环保投入不能完全跟上,“污染问题爆发根本不出意料,这是一个行业的普遍问题,不只是哈药一家。”
作为成品药物(制剂)的前提部分,原料药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产业最重要的一块。由于环保和成本压缩的考虑,不少发达国家逐步将其原料药生产向印度和中国转移。
“近两年,就连印度也开始将他们的原料药业务转包给中国来做。”该专家说,“但我们的企业环保意识还是太差,在环保上投入得太少了。”
延伸阅读
松花江污染事件国家买单78亿
6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其官方网站上透露,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5年来,国家已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同时,根据国家2006年批复并实施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为防止松花江流域水污染,安排治污项目达222个,总投资约134亿元。
此消息一出,公众质疑声一片:由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造成的污染事故,防治数目如此之大,却为何让国家和纳税人来买单?
2005年11月12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苯类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受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在事故发生后,中石油向吉林省政府捐助500万元,支援松花江污染防控工作,并向当时的环保总局缴纳了100万元罚款,这在当时就引起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为何是捐助而不是赔偿?中石油明明是事件的当事方,何以成了“局外人”?
而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各级政府为处理此次事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邻省黑龙江从省长基金中拨出1000万元专款用于事故应急,哈尔滨全城停水多日,吉林省松原市停水多日,但是中石油及其下属的吉林石化公司始终不言“赔”。
而在国外,若像中石油一样制造如此大的污染,肇事企业通常需向受害公众提供巨额经济赔偿。
“中石油没有被重罚与法律法规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国家缺乏造成重大污染之后该如何赔偿的法律。仅靠国家环保部来开罚单,而不是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诉讼,企业大多存在侥幸心理,这实质上是一种纵容。”能源专家说。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教授周柯表示,在美国和墨西哥,上市公司一旦发生这样重大的污染,赔偿的数额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企业应当承当相应的部分,而不是用纳税人的钱来买单。而在我国,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和行政干预来处理这样的事情,这样有时候效果会很好,但也导致一些大型企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