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大奖
“责任中国”公益盛典评奖范围立足广东、辐射全国,共设置五项大奖。
●公益行动奖
旨在奖励具有创新和拓展精神,在运营模式、直接效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有积极探索和示范意义,符合公民公益理念的公益行动。
●公益人物奖
旨在奖励有利于促进公民社会成长的一切公益行为发起者、参与者,侧重对推进“人人可为”的公益模式有所贡献者,强调人物的自发性、自主性及参与度。
●公益组织奖
旨在奖励在组织治理、运营能力、财务透明、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方面具有典范意义和公信力的公益机构。
●公益思想奖
旨在奖励在公益理念倡导、理论研究及公益教育、传播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研究、教学和传播机构或个人。
●年度致敬大奖
奖励当年度在公益事业方面有重大贡献和社会公信力的项目、机构或个人。
由31位媒体资深编辑记者提名评选,从媒体视角奖励对公益事业做出创新性、突破性贡献的人和机构。
12月11日晚,由南方都市报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和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责任中国”2011公益盛典颁奖礼隆重举行,共20家公益机构(项目)和公益达人获得2011年度“公益人物”、“公益行动”、“公益组织”等奖项。
“责任中国”是南方都市报致力于社会关怀和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活动品牌。而2010年首创的“公益盛典”评选,则是“责任中国”联合各方热心公益的人士和企业,为公益慈善事业设立的一个评奖平台,旨在倡导“人人可为,人人可享”的公益慈善理念,被称为国内首个侧重于公民及其行动的公益奖项。
2011年,“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延续了2010年“公益,公民在行动”的口号,并新增中国公益媒体联合推荐奖,由全国31位媒体资深编辑记者提名评选,从媒体视角奖励对公益事业做出创新性、突破性贡献的人和机构;同时征集评选出“2011年十大公益热词”,推广具有典型意义的公益事件。
这是一场对公益界躬身而行者的嘉奖。从民间到庙堂,我们看到了更多行动者的身影。
网络公益崛起
从“免费午餐”到“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从“大爱清尘”到“老兵回家”,2011年获奖的多个公益行动,均发端于网络,兴盛于网友的热心转帖和无私捐助。
评委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表示,以网络组织公益行动,这在全球是一个新潮流。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参与社会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的影响,香港也是如此。
网络公益组织形态比较分散,它是“去中心化”的组织,每个人都可以变成领袖,也可以说没有领袖。而网络动员的特点则是年轻化,因为网民大多是年轻人和城市人。“它减少了组织行动的成本和风险。比如以前要成立组织的话,首先要进行法律登记,有很多其他门槛;宣传、动员成本也很高。现在做一个网站,发一个微博就可以快速联系到很多人,广泛推广信息、引发关注。围观已经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只要人数构成围观,就能产生影响。它的好处是可以增加参与感,不足则是在打出公共议题后,缺乏长期的组织去讨论如何长远解决问题。”陈健民说。
公益盛典评委、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秘书长王行最则认为,通过微公益的手段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平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获得了传播和关注,这是一种进步。全民公益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发现问题背后更大的挑战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比发现问题更困难也更重要———这才是公益人的使命。
慈善机构阵痛中前行
2011年是中国公益圈的是非年。“郭美美”、“卢美美”、河南宋基会等都闹得满城风雨,顺理成章入选年度十大公益“热词”。系列事件一举击中了中国慈善机构的软肋———透明度,由此引发全行业的信任危机。
来自民政部的信息,2011年3至5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款62.6亿元;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的6至8月,全国慈善组织仅接收捐赠8.4亿元,降幅达86.6%.中国扶贫基金会亦未能幸免,2011年计划筹资3亿元,截至10月中旬,实际筹到1.5亿元,今年的筹资计划基本无法实现。
对此,王行最认为,“大乱必出大治”,媒体的歪打正着加快了公益组织的发展进程。长远的公信力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取得的,而公信力必须依靠提高执行力和透明度来构建。公益机构要提升执行力,第一环节就是理顺体制,去行政化。在形式上,公益机构需要取消行政级别和事业编制,实现企业化、市场化管理,包括财务、人力资源、项目管理、品牌推广、危机公关处理等制度都要按照市场化的标准运行;在筹资与项目操作上,则不再进行行政化募捐和项目实施。
目前,“郭美美事件”的积极效应渐已显现,关联方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迅速推出了“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公众可先期查询青海玉树地震的捐赠数据。虽然查询数据中尚有瑕疵,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
政府:缺口继续在打开
佛山小悦悦事件,牵动了国人的心。当选本届盛典公益行动奖的拾荒老人陈贤妹被认为为道德沦丧的当下社会挽回了一点仅存的颜面,也唤醒了每个人心底深藏的良知。民众开始自我拷问,不愿再接受社会继续走下坡路的现状。
而今年公益盛典分量最重的年度致敬大奖之一颁给了深圳市民政局。该局原局长、现省社工委专职副主任刘润华则荣获公益人物奖。
这显示了2011年公民行动的另一个趋势:一方面,公民意识在觉醒;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在努力做出改变。
陈健民认为,广州、深圳近年出现这么多公民行动事件,与整个广东省提倡多元共治、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相关。体制内的一些官员意识到:社会在改变,百姓不会接受垄断的状态并且要求透明,于是官方主动做出了一些突破。不过目前看来,仅有法律层面的改革还不够,在给民间团体提供资源、鼓励老百姓从下至上地参与服务的空间还不够大。他建议,政府下一步可以打开整个公民社会的领域:放开公益组织的登记;积极购买社会团体服务;打开筹款领域,开放一些民间的公募基金会,进而改变整个公益生态。
“当法律层面、资源方面的限制打开,就会出现大量的公民社会组织。现在这种‘我看到一些事件很感动就跑过去’的状态其实不是最好的,因为每天都会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也可能这个人不需要这么多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一些组织,能够理性地、系统地分配资源。”陈健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