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大家对ISC这个机构不了解,你们是干吗的?什么是NGO?并且你们自己不挣钱,而且还自己带着钱帮我们做事情?他们对此表示怀疑。” 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广东环境伙伴计划”主任万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描述了协会刚进入中国时遇到的尴尬情况。
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简称ISC),是美国政府支持和美国民间财团捐赠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致力在全球推动城镇社区实现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ISC组建于1991年,由美国前驻外大使、前佛蒙特州州长玛德琳•M•库宁女士发起成立,在全球23个国家开展了75个项目,项目实施范围大到国家,小至区域和地方,帮助当地解决社区面临的严峻问题。ISC在世界上一些重污染城市广泛开展环境和能效项目。ISC致力于提高各类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并加强社区的领导力,同时ISC也专注于向各国传播高效利用资源的先进经验。
ISC2007年进入中国后,首先启动了“广东环境伙伴计划”,项目在四个层面——企业、政府、社区和学校开展工作。后在2009年启动了“中美气候行动伙伴计划(PCA)”,主要包括工业能效和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标准和工具、工业和电力行业能效和融资及低碳城市发展三方面工作内容。
ISC旨在搭建一个各方参与的平台
“NGO虽然在金钱上不如企业有钱,在行政上不如政府强势,但是NGO还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NGO是一个黏合剂、润滑剂,因为NGO没有自己的利益在里头,作为第三方站在一个相对比较超脱的位置上,搭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平台。”对于NGO的定位,万扬向记者分析道:“所以当一些事情刚开始还不能通过商业模式实现的时候,我们可以介入先去做一些尝试,等尝试得差不多了,交给市场去运作。一件事情要有持久的效果,一定是靠商业运作,就包括政府也只能是引导,不可能包办到底。NGO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示范’,我告诉你一个企业是怎样做好的,从原来怎样做成现在怎样,重在培养能力建设和理念形成。”
“不是说NGO就是油盐不进,不是这个概念。ISC在广东最重要的项目是‘广东环境伙伴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伙伴’,这个‘伙伴’不是说不能跟逐利的机构合作,无论是政府、企业、NGO还是媒体,逐利的不逐利的都能在ISC搭建的这个平台上形成互动,形成对话。我们一定是把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这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
谈及ISC的优势,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广东对外联络官吴秋波表示:“相较于其他NGO,ISC做比较多实在的事情,比较少纯宣灌性的教育。其他NGO很少同时结合‘政府、企业、社区和学校’四个方面的,普遍只是选取其中两到三方面来做,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话力量略显薄弱,效果没那么好。所以我们的目的也是将利益相关方结合起来,用几年时间在社区建立起一个模式,当这种模式成熟之后我们就撤出这个舞台。”
寻求利益交叉点,四两拨千斤
“不同的利益方可能有不同的目的,但是ISC所寻求的合作绝对不是单纯我ISC想做的事情,而是大家都想做的事情。”万扬在说到这点时情绪有点高涨,“所以ISC做的也是通过寻求利益交叉重合的部分进行合作,进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企业方面,ISC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合作并创建了中国企业环境安全健康研究发展(EHS)中心。中心结合广东制造业的特点,设计了实用、先进、价廉的培训课程,希望通过该课程,帮助广东的工厂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并改善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条件。据万扬介绍,该中心目前正与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职业鉴定中心合作“EHS管理师”的职业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正在起草EHS管理师的课程参考书。
在社区方面,ISC的三个试点社区(珠海市斗门镇的垃圾分类项目、中山市三角镇的工业节能项目、深圳市观澜街道的绿色建筑项目),虽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人们在追求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时,对如何降低自己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意识不足。传统的生活方式被逐渐遗忘,而新的生活方式还有待完善,以达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ISC与试点社区共同研讨后,启动了“家庭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
在学校方面,ISC目前与华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学院、日本儿童学习与生态活动基金会(LEAF)及美国谢尔本农场合作,借鉴多方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并运用到中国现实情况中来。万扬称,选取华南师范大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希望通过教育学生来影响其周围的人;二是通过对师范类学生的培养影响祖国的下一代。
在政府方面,万扬表示:“政府是固化我们的成果的最重要的力量,所以我们ISC也在与各级政府建立合作关系。”据悉,ISC计划7、8月份组织厅级政府官员前往美国学习公共建筑节能。
建立企业与公民之间的交流机制
“‘绿公民行动’的理念很好,希望接下来ISC能与之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的节能环保事业。”在听取了《赢周刊·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周刊》主编尹东伟对“绿公民行动”的设想及规划之后,万扬表示。
“其实媒体和NGO都有相同的社会责任,就是对民众进行理念的引导作用。在这个方面媒体相较于NGO更具有优势,因为媒体的受众面更广,所以由媒体来发起‘绿公民行动’是非常好的一个想法,可以将这种理念的宣传作用放到最大。”吴秋波表示,“建议‘绿公民行动’最终建立起企业与公民之间的交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