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借用社会企业的概念,(GLI)能给中国的公民社会带来一些新的力量。”
——李凡
引子:环球协力社(Global Links Initiative,下简称GLI) 2004年在英国注册成立。这些年来,GLI通过三国语言(中,日,英)的网站平台帮助社会企业的实践者们展示他们的工作、成就和需求,有规律的组织国际交流活动,让其他人从中获得灵感和鼓励。作为GLI的执行主任,李凡给人的印象一向是温文尔雅,热心帮助新生的公益组织。公益圈里不少人遇到不懂的问题都愿意来找她。李凡的公益缘起、中国公共精神基础、公益创投,独立媒体人(Jointing.Media)将上述这些关键词串起来,和她做了一次深入的交谈。
1-李凡的NPO缘起
Audio 1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凡与NPO的缘分始于日本,念研究生时她偶然得知日本尼桑公司为高校学生提供到NPO实习的机会。抱着好奇,她参加了面试,后被一家NPO支持性机构录用。这段经历为李凡打开了新的视野,并使她深深着迷。毕业后李凡正式加入该组织,主要负责国际交流事务。于此同时,她看到了中国NPO和公民社会的萌 芽。为了更多从事与中国公益事业相关的项目,她与具有相同愿景的朋友罗宾·罗兰德(Robin Rowland)一起成立了环球协力社。
2-公益创投与中国公共精神基础
Audio 2 of 14 from this talk
2.1 公益创投盛行是好事吗?
摘要: 李凡认为有人去做公益创投总比不做好。与以前相比,从“完全没有人做”到“很多企业现在轰轰烈烈的做”,许多应该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事情出现在了同一个时 期。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不如西方国家那样循序渐进。她以英国为例子,提到英国先有了《慈善法》,以教会为主慈善捐助,然后才发展到几十年前的以社会企业为 主的公益社会。她担心,中国当下缺乏足够的专业团体从事公益创投,将导致许多问题。目前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公益链条的上游人多,下游人少。上游的资金很充 足,但是找不到值得信赖的公益项目投资。
2.2 SE是NGO的升级版吗?
摘要:如果说社会企业是NGO的升级版,那也是无奈的升级。李凡认为,并非一定要有足够多的NGO才算是具备做社会企业的基础,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公共精神基础缺乏。继而其以美国为例,对比了中美在公共基础上的不同,进而指出中国的SE发展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
3-大学生选择公益创业的优劣势
Audio 3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凡谈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优势和劣势。 她强调了,和已婚人士相比,“没有负担”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一大优势。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能更有效的激发大学生的灵感。看似矛盾的是,她同时也认为“没有负担”是大学生在公益创业上的劣势。原因在于有时候“没有负担”容易导致冲动。
4-给大学生选择公益创业的建议
Audio 4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 凡对有意参与公益创业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兴趣、经验、奉献和责任感。她建议,大学生首先应好自我定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公益这条道路。而经验的获 得,则需要通过参与大公司的工作,在工作中锻炼技能和培养良好的习惯。与其他创业不同的是,公益创业具有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半途而废的公益创业会给被帮 助人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公益创业特别需要具备奉献心和强烈责任感的人。
5-SE和NPO没有明确的界限
Audio 5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凡指出,大部分的NPO和社会企业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从NPO到社会企业也没有是否升级的概念,关键是看其使命、服务人群和事业模式。比如绿色和平,倡导和宣传为主。它的方式决定了它只能依靠捐赠和基金资助来支撑运营,而不是谋求商业的手段来实现支撑。
6-SE还是NPO?首先考虑清楚你要干什么
Audio 6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 凡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要做什么样的事。由目标寻找资源并决定采用哪种模式,而不是选择模式来服务于目标。李凡同时谈到现有许多公益创业首先考虑资源 在何处,再来设计自己的目标,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要想清楚目标,就自然能够分析出哪些资源可以来自捐赠,哪些可以来自于基金,哪些必须通过自己出售服 务而获得。
7-典型的SE的特征
Audio 7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 凡认为,非营利机构和社会企业都是在不断演变中的事物。“社会企业”并没有结论性的定义。其援引了日本“起业家”和欧洲式的社会企业定义,说明各类定义的 版本不外乎:有些更强调它的社会型,有些则更强调它的商业性。而一个典型的社会企业应具备如下三个特征:社会性、商业性和非常关注人的成长。
Audio 8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 凡指出,社会企业的社会性是指社会企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社会问题而成立。极端地说,如果这个社会问题解决了,那么这个社会企业就应该解散了。她举例说明, 某些人可能完成了帮助某一地区某一村落的人们的目后就完成了其使命。另外一些则可能是在某一地区的成功后,会尝试将这个模式复制到其他地区,帮助到更多的 人。一个成功的模式往往会有很多人来效仿。因而这些人可以通过技术输出等方式来帮助其他人,而并非一定要自己亲自操作。
9-从自我造血来界定SE
Audio 9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凡援引国际公益领域的主流定义“社会企业”。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其提供有价服务的经营收入应在资金来源上占一定比重。但具体比重并无严格规定。如果商业收入不是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大部分资金仍然依靠捐赠,按照主流定义,这个机构仍属于传统NPO。
10-SE的区域界定和三个发展方向
Audio 10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讨论SE的界定,李凡认为,如果一般营利企业在一端,NPO在另一端,那SE可能就属于中间地带。如果细分,SE则可分为三种。有一些SE偏向于NPO,财务结构来自于捐赠 和基金会的赞助。他的运作内容是倡导型。SE与NPO不同的是,SE在工商注册,并且有分红,虽然盈利后投资人能得到一部分利润,但大部分会重新投进公益项目。
11-比较中外社会企业家
Audio 11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凡谈到曾经组织国内外社会企业家交流活动时的经历。她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企业家,即使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却依然能够迅速的互相理解。从此点可看 出,无论是来自中国或是国外的社会企业家,他们之间的共性要远远多于他们的差异。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只是在于数量、性别以及服务人群等的不同。社会企业 家如同艺术家一样,并没有国界之分。
12-全球公民社会与中国特色
Audio 12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公民社会概念中的“社会”以公民来定义,而非以国家来区分。李凡指出,每个国家的公民社会形态会由于不同的国情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 济制度、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以及儒教文化的影响都会使得中国的公民社会形态不同于其他国家。例如儒教文化对于“家”的重视,使得中国人的慈善观念可能更 偏重“共益”而非“公益”。比起陌生人来,中国人更愿意帮助身边有连带关系者。这种慈善文化便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13-公益与共益
Audio 13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据李凡介绍,日本的公益组织和共益组织界线很清晰。公益组织旨在保护和支持非特定的大多数人。共益组织虽然也是非营利性的,但它只保护特定人群。共益组织虽然只是保护小部分人的利益,模式在小范围成熟后就能推广到更大、更远。 所以尝试从公益做起也是中国发展公共精神的一个选择。
14-中国SE的发展趋势
Audio 14 of 14 from this talk
摘要:李凡认为,如果社会企业在未来消失的话,应该不会全部都退回到传统慈善的模式,而是会有更理想的形式替代之。因为SE可以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其本身具有的某些独特优 势是NPO所无法替代的。比如,很多人没有资金无法开设慈善机构,但是可以利用各自的专业所长服务公益机构。在此点上,SE调动资源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
编译:Stephanie,Adrian,Wendy,Shixin,Ellen,Chloesee,姝婷
音频剪辑:志超
+++++++++++++++++++++++++++++++++++++++++++++++++++++++++++++
文中简称备注:
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简称NGO)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简称SE)
+++++++++++++++++++++++++++++++++++++++++++++++++++++++++++++
本文已被Mr. Jin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