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纳雍”发起的免费午餐项目现场(论坛图片)
没有雄厚资金却两年内让15000多学生受益
没有注册身份
在街头做宣传时遭到城管驱赶
他们是———草根公益组织
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许多热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这里面,有一个特殊群体:草根公益组织。他们没有官方背景,没有注册身份,没有雄厚资金,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
然而,在助人为乐的背后,他们遇到各种困惑、压力、争议、矛盾……
矛盾重重
公益之路并不轻松
3月2日,地处贵州最边远、高寒的山区村校———纳雍县羊场乡保卫小学架起了大锅,241个孩子吃上热气腾腾的午饭,每人3两米饭、1个鸡蛋、1份酸菜汤。
这是 “爱心纳雍”论坛从去年发起的山区小学免费午餐项目。
“这是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校长杜开林无数次流泪。以前,很多孩子每天走5公里的崎岖山道上学,中午只能啃个冷土豆,吃点干炒玉米粒,甚至有的孩子一直挨饿到家。
“起初是几个在外的游子商量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一拍即合发起捐赠第一个爱心图书室。从考察、筹款、购书、运送,到最后实施和反馈,都在网上实时跟踪报道,极大鼓舞了网友。”创始人之一木头说。
于是,他们组建论坛的公益团队,“开始了这条回报家乡、公益助学的道路。”
这个组织成立短短两年多,开展各种助学项目———免费午餐、爱心图书室、冬衣项目、一对一帮扶、圆梦大学等,募集资金约160万元,受益学生多达15000多人。
然而,这条路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轻松。
木头直言:“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扑在上面,非常愧对老婆孩子。我常常告诫自己注意分配好精力,可很难做到。就像染上了毒瘾一样,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由于太过投入,很多志愿者陷入公益与工作、家庭、身体之间的矛盾。
“白天要上班,但很多公益活动的事情不能等,必须及时处理,两头很难兼顾。”木头不得不从收入丰厚的原单位离职。
广东省志愿者协会理事刘婉妮告诉记者,最近他们在为一个患重病的志愿者阿峰募捐,他长期帮助重症儿童,却没照顾好自己。继任组长阿嵘受阿峰的精神感动,辞职全心投入公益项目,最近也因疲劳过度也病倒了。
“志愿者要长期付出,身体和精神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希望社会能多理解和关注他们。”
财务透明
150元工作餐遭批评
“图书3000元;盖章用印泥2盒,封口胶1个,14元(无票据);6米长捐赠仪式用横幅2幅,120元,实收100元;由贵阳运到纳雍的运费80元……”
这是贵州纳雍县锅圈岩乡平坝小学爱心图书室的账目,一共12项,每一项都列明了金额、具体经手人是谁。
截至今年3月,“爱心纳雍论坛”募集到28万元,建了56所村级小学的图书室。每一间图书室的资金怎么来的、怎么花的,一笔一笔很清楚,让捐赠者、志愿者一目了然。
“作为草根公益组织,要能立足、有公信力,财务信息透明是最基本要求。”木头说。
然而,近期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全国慈善信息披露现状抽样调查》中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表示从未接到过慈善机构的信息反馈,超过九成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程度不够满意。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结果?
“我们的财务支出预算和决算,都会在网上及时公开。我想,大多数草根公益组织都这样做。但我们都是兼职的,人手有限,很难做到向众多捐赠人进行逐一汇报。”广州“安华理达慈善小组”的负责人老冯说,一些捐款人不注意阅览网络公告和电子邮件,对财务状况产生误解,“近九成受访者表示从未接到过慈善机构的信息反馈”可能包括这种情况。
财务透明,是必须的。可财务透明后,也引发过争议。
小组成员阿Yan说:之前我们列出“8个志愿者工作餐150元”,事后遭到捐赠人的批评,说为什么这个钱要从捐款里出?
“还有一次,活动到点后节目没结束,场地提供方频频来赶人。为了活动顺利进行,一名志愿者给场地管理员100元的红包。列进账目后,有人说闲话,说红包里到底有多少谁知道啊?”
“志愿者本来没有私心,把支出详细公布了还被质疑,感到委屈又难堪。”
老冯认为,草根公益组织财务透明不能只停留在事后公布,否则明细再清晰也无法解决所有争议。
经历了这些困扰,“安华理达慈善小组”写出近5000字的《财务事项说明和调查问卷》,让捐赠人参与到财务制度的决策中,投票决定哪些钱该花,该花多少,没有发票的支出如何处理等等。
时间>金钱
单靠捐款做不成慈善
大多捐赠人捐出的是一个个金钱数字,容易让人记住。
要把这些数字转换到实物,再送到受助人手中,其间需要经历大量繁琐的工作。
去年11月5日,“爱心纳雍”论坛启动冬衣募捐活动。历时54天,募集了185228.97元善款,让贵州偏远山区9所小学和5个教学点共2321名学生穿上成套的冬衣,包括棉衣、棉裤、棉鞋、手套、围巾、被子。
“大哥华”和“天堂戈”,两个长相粗犷的纯爷们,去服装城与商家死乞白赖地讨价还价,圆满完成采购任务。
每个孩子的衣服尺码、鞋子大小不同,志愿者们一一分拣和打包,工作量大,不能出错。要把1万多件衣物赶在下雪前送到孩子们手里,大家通宵达旦,很多人累病了。
还有大量精细的工作体现在后台。
2月20日,针对地贫儿童家庭的“梦想成真·新年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每一参与者都收到“安华理达慈善小组”一封公开信:请暂时放下你的施舍和怜悯,像对待普通的孩子那样去对待他们———告诉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如何面对内心的阴郁、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
“类似信件发了8份,分别从地贫儿童的病理和心理特点、活动设计的初衷和目的、现场安全保障要点、节目制作、工作指引等方面进行说明。”
小组成员王毅说,给孩子们买礼物容易,可他们特殊的心理需求呢?这要大家费心去思考,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
无论是现场活动的巨大劳动力,还是方案策划、协调沟通、效果评估、总结提升等环节付出的精力,都消耗了志愿者大量的业余时间。
募集的资金金额只是评价公益项目效果的一个方面,老冯呼吁大家更多关注公益背后凝结的劳动和智慧。
“单靠捐钱做不成慈善,希望大家能‘捐’出自己的时间,切身参与到其中。”
经费缺口
钱只能花在被捐者身上?
3月4日,中国·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召开。“爱心纳雍”论坛因为没有注册,不便参加。
去年元旦,他们在深圳街头做宣传,进行募捐。很多人以为他们是骗子,被城管狂赶。
“志愿者气不过,差点打起来。后来,通过私人关系让纳雍县公安局开了证明信传真过去,人家才勉强相信,让我们完成宣传活动。”木头无奈地摇摇头。
身份障碍,是草根公益组织的“软肋”。
“我们也在积极准备,尽快成为合法的机构组织。毕竟有了这个身份,就更具公信力。要不然,拿不出公章,遇到事情找当地政府部门协调常常碰壁。”但在现有法规下,草根公益组织在登记、注册以及审核等环节都受诸多限制。
“草根”群中,还有个“怪现象”。
捐赠者是大方的,但对组织的公共经费,几乎没人愿意出资。捐赠者希望把每一分钱花在被捐者身上。2009年底,“爱心纳雍”论坛为公共经费发出倡议书,至今只收到三笔。
“捐给公益项目,你可以看到衣衫褴褛的孩子吃一顿饱饭,看到光脚的孩子穿上新鞋,看到破旧的教室摆满新书……可是捐给公益团队,你未必看得到有什么样的公益效果,也谈不上收获什么自豪和荣誉。”
由于欠缺专项公共费用,志愿者往往自掏腰包,坐车、吃饭、喝水、打电话、打印报告,形成不小的负担。
“希望捐赠人也能多点关心公益组织的财务压力。专业的基金会按比例将提取一定的善款作为管理费用,如果捐赠人也能允许草根公益组织这样操作,或者直接提供公共经费,也同样是在做公益。”
刘婉妮说,如果捐赠人、草根公益组织和社会公众彼此多些理解和宽容,公益事业能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