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善恶“标”本

对陈光标的看法,对媒体揭发陈光标行为的看法,在过去半个多月里充分暴露了中国民众间的价值观分歧。

4月22日、23日,《华夏时报》和《中国经营报》接力揭发“中国首善”捐赠项目“多有水分”、“以慈善之名谋求利益”,报道一问世即获广泛转载。而后,陈光标频频自辩,写微博、上央视,抨击媒体“吹毛求疵”、“98%不实”、“被利益集团收买”,“人在做,天在看”,“指责我的朋友,你又在做什么?”

但记者们的非议并非一日而成。在央视报道播出次日,《中国经营报》通过微博和自家网站,对陈光标展示的捐赠凭据等公开反驳,在对“那些实在的努力和业绩”表示支持和肯定后,强调陈光标展示材料“与本报报道事实存在着时间、地点、项目等方面的差异”,并列出表格一一对比。

就在几乎全中国的时事媒体都已介入陈光标论战后,在第二个周末到来前,广东媒体人又给“中国首善”的形象带来了更猛烈的打击。甚至,刊出时间比京城同行更为统一——均为4月28日。《南方都市报》发表《陈光标旧事再调查》,同为周四发行的《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周报》则分别发表《中国“首善”光环的背后》及《淡出慈善榜的“首善”》等组合报道。

在这些长篇调查中,记者们不仅试图再次证明陈光标“少捐多报”,更提出了更多“隐瞒和造假嫌疑”,包括其个人履历、公司背景、善款来源。陈光标在江苏泗洪“捐建”的农贸市场和老年活动中心带来的一起流血冲突,在报道中被公布,他被指控为收买公权霸占土地,以及雇凶打人。《南方都市报》形容道:“在家乡人眼中,为何他的形象与其在公众前判若两人?”甚至,“中国首善”标志性的汶川事迹现在也被质疑为“子虚乌有”。根据早先流传的描述,在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陈光标指挥60台机械、120人千里驰援灾区,“创造了几乎与解放军同期抵达的速度奇迹”。但现在媒体引用“常识”称,“工程机械车最快也就每小时70公里,用30多个小时从南京跑到都江堰,这是天方夜谭,绝对不可能。”

根据那些非议陈光标的记者在微博上的抱怨,对“中国首善”的怀疑由来已久,但此前的揭发冲动多被“封杀”。 作为佐证的是,南都报道显示,这家在中国素有“冲破禁忌”名声的媒体,其实早在两年多以前就已获悉陈光标“劣迹”。同属南方系的《南方人物周刊》则附上对话记录,称陈光标以“扰乱社会和谐”指责记者,威胁“小伙子,可以搞其他(人),到我,你要注意。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有关部门)正在为这个很恼火。已经有部门点到你了”,并且,“对本刊及同行记者在其家乡和南京的调查采访,陈光标了如指掌,连租过谁的汽车、住过哪间宾馆、采访了谁,以及身份证号码,他都了如指掌。”

或许,正是这种需要一鼓作气以免“夜长梦多”的心态,促使中国一北一南两大媒体重镇的主编们做出了接力决定。而这场集体行动,也恰恰给一些受众带来了不悦。他们批评媒体“围剿”陈光标、“墙倒众人推”,“当初是你们把他捧成‘首善’,现在又恨不得把他说成‘首恶’。”

除了质疑媒体动机外,陈光标的支持同情者还有更多的理由,包括:“人家至少捐了,总比一分钱不捐的那些富人好”、“捐了那么多,就算吹点牛也不要紧”,以及“在中国的慈善大环境下,陈光标不容易,应该要有宽容和保护”、“毁一个人容易,出一个陈光标难”。一时间,这些为陈鸣不平的声浪在互联网上汇聚。腾讯《今日话题》栏目4月25日总结为:“一点都不意外的是,绝大部分的网友都支持陈光标。”

形成反差的是,通过媒体渠道公开发表的评论文章则多数支持探求真相,呼吁陈光标正面回应。他们批评“慈善事大,诚信事小”的立场,强调“诚信若是失落,慈善行之不远”、“慈善事业需要‘陈光标之问’”、“只有透明慈善才能还原真实的陈光标”,鼓励“媒体要一直追下去,这不是个小问题。”

当然,在拥有引导舆论能力的时评家中,也绝非没有声援“标哥”者。例如,在论战中,《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就明确地站在了大多数同行的对面。他通过微博公开批评,“对杀人者宽容得近乎矫情滥情的媒体和媒体人,会对一个做善事的陈光标如此苛刻,不愿把对药家鑫万分之一的宽容分给陈一点儿”,呼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陈光标吧,我们的慈善还没有丰裕到可以这样糟蹋的地步,还没有富足到可以这样以道德洁癖对其挑肥拣瘦。”而后,4月27日,他将这些观点集结成篇,发表于自家评论版头条,并明确宣告:“最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是,在对待慈善这种脆弱的事务上,缺乏起码的节制和审慎,让人感觉不到尊重慈善、追求真相的善意,而充满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和‘非要将这个中国首善拉下神坛’的曝光冲动。”5月1日,在这位团中央机关报评论部副主任主管的版面上,《陈光标该为制度缺陷买单吗》又得以发表,作者发问:“在要求陈光标‘自证清白’的同时,是否更应要求相关慈善机构对‘诈捐’争议及时评判?”

当然,更有风向标意义的还要数《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这份最接近中国高层官员意志的机关报,在4月27日刊出内版评论,为官方高调表彰过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发出呼吁:“于起步较晚、阻力很大的中国慈善事业而言,对乐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调时推波助澜,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让后来者望而生畏。”

而后,是可以列为“国家领导人”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4月29日,即对陈光标的更严厉指控刊出次日,新华社发出电稿,称这位全国工商联主席当天视察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认为“社会要为慈善行为营造宽松的环境”。而中国江苏网等更是发布了新华社稿件中没有的黄主席语录:“现阶段中国的媒体还不是很成熟,有些过于功利化,不能只因为吸引眼球就丧失道德准则,在这方面媒体应好好反思。”

不过,《人民日报》没能一语定乾坤。次日,正是其下属之《京华时报》,立即刊出社论《不必以慈善榜论英雄》,强调:“人们质疑的不是作为慈善家的陈光标,质疑的是涉嫌注水的陈光标。人们质疑陈光标,不是为了打倒一个偶像,而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陈光标。还原真实的陈光标,富有现实价值,既可以让世人更真切地打量陈光标,从而祛魅,也可以助推我国慈善事业走得更稳当、更深入人心。”新华社下属之《瞭望东方周刊》亦于30日刊发报道,在宣称“一部分网民的反应却与以往捍卫诚信的立场不同,给予陈光标极大的谅解”后,以评论强调“监督讨论才能促进公开进步”。

辩论如此激烈而公开,至少截至目前,没有明显的“封杀”迹象,被指控为曾经阻止摧毁偶像的官员们,这回似乎放松了管制。不论是支持“揭露陈光标真实面目”,还是痛斥“道德法官扼杀善良与爱”、呼吁容忍“灰色慈善”,都获得表达。5月1日,《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头版刊文,《叩问陈光标风波:究竟是维护标杆还是维护真相?》,认为首善风波走向“关键看他在基本的事实层面能否满足公众的底线要求”,而类似于“为什么媒体不去揭批那些疯狂排污的企业,却要对一个好人吹毛求疵”的反诘则可能适得其反,并哀叹“如果首善风波是负面的走向,则我们面临的将不只是慈善事业的困局,更可能是道德的困境。在世道人心中,首善形象的正面意义有多大,设若一朝坍塌,所揭示的当下的道德困境就有多深。”

《中国经营报》5月2日再出九个整版,坚守“慈善的归慈善光标的归光标”。编者回顾这场“大讨论”,称“光标先生的狡黠、圆滑、言不由衷、诺而不行也令我们印象深刻”,强调报道初衷并非苛责陈光标,而是呼唤现代慈善。在由其副总编辑署名的头版评论《诚信不解决,慈善受伤害》带领下,这份报纸不仅再度列举证据试图对质,更摘录南都同行们的报道,刊出的观点包括“慈善容不得一分钱的虚假”、“陈光标不是一个好的慈善样本”以及“解放标哥,解开捆绑慈善的绳索”等。

如果说在第一轮揭发中,陈光标的主要罪状还是“少捐多报”的话,那么,当南方媒体在第二周内共同声称其涉嫌雇凶打压家乡民众、侵占土地、威胁记者后,这些超越慈善的“暴力”指控,开始令部分原本同情陈的旁观者发生转变。

足以说明这种纠结的是程益中。这位被尊称为南都“教父”的前媒体领袖,一度在微博上公开质疑老东家报道“注水慈善”不妥:“能不能放陈光标一码?不能因为打不了老虎就专打苍蝇,不能因为治不了制度的十恶不赦就专治人格和道德上的瑕疵,何必浪费极其有限的正义资源?”不过,在因此遭遇了昔日战友们的抢白后,他在5月1日修正了自己的观点:“陈光标深陷首善门事件,也把我等拖入悖论的泥沼:既担心当事人面对公众潮水般质疑时,遭遇语言暴力和不公对待,从而由不该登临的道德巅峰,直入不该跌落的道德深渊;更担心当事人假手公权,压制媒体报道,加大遮蔽真相的力度,从而用新的谎言掩盖已被揭穿的谎言,用更大的丑闻企图终结已经暴露的丑闻。”

冯小刚的转变发生得略晚些,也没有那么剧烈,但引起了更大轰动。4月30日至5月1日间,这位拥有巨量粉丝的电影导演连发六条微博为“高调慈善”鸣不平:“不要揣测别人的动机,要看结果,是不是把真金白银捐了?是不是达到了帮助弱者的效果?您就是黑社会,能把黑钱捐给穷人,也是干了件好事……不捐的骂捐的装什么孙子呀……捐少了说你抠门,捐多了说你显摆做秀。什么他妈的鸟风气?”

这位与娱记素有积怨的导演的发言得到媒体摘录,称赞他是“明白人”和嘲笑他“糊涂”的网络声浪同样盛大。事实上,与在中国社会中弥漫的多数争辩一样,这时已出现了“鸡同鸭讲”的局面,这种辩论焦点上的分歧甚至比价值观上的分歧还要明显:当一方努力声明,揭发与反对的只是陈光标“少捐多报”、“诈捐逐利”,无涉“高调”时,另一方则重点抨击“无良媒体”将枪口瞄准“高调慈善”,称这显然过于苛刻,对行善者要求太高。

作为“媒体讨伐”的反感者,冯小刚的态度转变发生在5月5日零时刚过的时候。之前的一天中,曾对陈光标进行调查采访的叶文添、赵何娟等多名记者在微博上密集宣称,自己遭到了“网络水军”的攻击谩骂和死亡威胁,对方发来的邮件中甚至有腐烂尸体的画面。得知此讯后,冯导发言称“感同身受”,建议“报警!一定查他个水落石出绳之以法!”

另一个插曲此时也出现了。《检察日报》5月4日刊出一则案件进展:南京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潘锴红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近日被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检察院批准逮捕。报道中,称“让潘锴红声名鹊起的是他近几年的高调慈善行为”,而潘自述“慈善动机来自于国内一位知名慈善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报还算“笔下留情”,但次日,《东方早报》就直接在《一个伪慈善家的行骗路线图》中点明:“潘锴红在重要的场合,总喜欢把自己与南京的另一位慈善家、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牵涉在一起,无论是在接受媒体采访还是自己对外广告宣传,都屡次提到自己是‘以陈光标为榜样’。”

就这样,这些插曲的出现,让聚光灯又移回到标哥身上,多有媒体开始重新关注围绕“中国首善”的这桩公案。《京华时报》8日再发评论,以潘锴红为前车之鉴,明确反对“你怀疑别人的慈善,你自己又有多少慈善?谁慈善谁就受到质疑,今后谁还敢慈善?”这类观点,强调慈善“离不开对动机、目的、手段的追问”:“打着慈善的旗号,违规违法犯罪,是得不到法律谅解的。诈捐、虚捐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的道德讨伐。潘锴红的被捕,恰恰纯洁的是慈善队伍,为所有有志于慈善的好人免除了因鱼龙混杂而名声受损的担忧。”

最新战况来自央视《面对面》。这档名牌访谈栏目昨晚播出《慈善之路》,陈光标首次对“慈善注水”风波引发的质疑做出反思:“我对慈善有点过于急躁了。”镜头中,记者来到此前被媒体指控的家乡农贸市场、老年活动中心,一位老人出镜称,陈光标每年都会给他们送钱,并且从未收过费用。

除了摘录这些央视镜头语言外,持续关注陈光标风波的《山东商报》还有自选动作,这家报纸刊出“幕后故事”,声称就在央视节目播出前,记者接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提醒收看,而发短信之人声称自己是“受人之托”。腾讯网易推荐此条讯息时,将标题概括为“央视再做陈光标正面报道,记者接到提醒观看短信”。

其实,就算是那些原本应该消息灵通的媒体人,也大有不明真相者。《都市快报》评论员徐迅雷在看了陈光标母亲的老泪纵横后,昨夜于微博感慨:“有谁能简明扼要地告诉我,陈光标究竟有什么实质问题?”而根据《时代周报》、《羊城晚报》等早前发表的观点,“从有关媒体和陈光标的见招拆招看,双方都存在着阴谋化对方的偏执……陈光标,不过是转型期中国慈善摸着石头过河的典型标本而已。”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善恶“标”本  善恶  善恶词条  善恶“标”本词条  
公益

 冯媛:性别影响媒体报道之反思

新闻是媒体对大千世界的观照,诸多内外因素影响着媒体的呈现,影响着报道的水准。结构的、体制的、舆论环境的、媒体性质的、编辑方针的、从业人员个人背景和业务素养的,等...(展开)

公益

 为草根NGO捐专业 80后“白骨...

[导读]对于初入职场的“80后”们来说,时间和金钱并不是他们的资本,但比起“植一棵树”、“捐一本书”这样的行动,捐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NGO健康持久良性运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