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李立国:推动现代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记者:近年来,社会和公众对我国慈善事业空前关注。民政部作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和公益慈善组织的登记管理部门,您如何评价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李立国:慈善既是传统美德,也是时代风尚。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慈善事业虽然经历过短暂曲折,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发展速度非常快。作为慈善事业的运行主体,慈善组织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5万多个,其中社团24万多个,民非组织21万多个,基金会近2400个。有一大批社会组织将公益慈善作为发展宗旨,组织实施了数以万计的公益慈善服务项目。慈善捐赠规模逐年扩大,2007年为 300多亿,2008年和2010年的慈善捐赠总量均超过千亿元。社会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时,志愿服务成为解难事、办大事的重要支撑,志愿者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法规政策建设不断发展,已颁布和实施有关社会捐赠、社会组织管理、捐赠税收优惠等10多部法律法规,以及20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依据,江苏、湖南、宁夏、宁波等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慈善法规,在慈善专项立法方面具有先行先试意义。管理服务机制日趋健全,民政部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成立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机构,慈善捐助网络已逐步延伸至城乡社区,各地采取公益慈善组织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建设公益慈善组织孵化器、推进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加强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创新慈善募捐载体等多种方式,加强了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

  二是发展潜力非常大。我国社会财富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8万亿元人民币,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接近3万亿美元,居民个人拥有的财富也在增长,慈善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愿意通过设立公益慈善组织或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慈善事业,奉献爱心与智慧。这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不论是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居民、受灾群众、困境儿童等群体的基本生活,还是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服务,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公共事业,都为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面临的挑战非常大。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虽然取得巨大成就和进步,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慈善法规政策、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慈善人才队伍培育、慈善事业监督管理、慈善事业体制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特别是近段时期,公众舆论先后揭露了个别公益慈善组织和非法组织存在的问题,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出了质疑。社会关注慈善事业是好事,这有利于推动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同时,我也希望社会各界对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慈善组织给予更多正面支持,多提建设性意见。我相信,慈善事业在经历一次次考验后,在不断丰富发展的慈善行为中,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加强社会公信力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记者:当前,加快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李立国:我国慈善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认为关键有以下几个:一是进一步打造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推广现代慈善理念;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机制,增强慈善事业发展合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慈善组织发展的培育规范,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四是进一步加快完善慈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慈善事业发展环境;五是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这里,我想着重就社会各界关注的公益慈善组织公开透明问题谈点看法。

  公益慈善组织公开透明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关键,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公开透明与社会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已经引起慈善行业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正在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民政部门既是公益慈善组织的登记机关,也是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助工作的主管部门,在促进慈善信息公开透明方面有重要职责。

  我认为,提高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度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解决认识问题。当前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已经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做、如何做好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下大力气解决慈善信息公开透明问题,就难以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也就难以促进我国慈善事业迈上新台阶。二是解决方法问题。通过社会组织的年检制度和评估制度,尤其是规定基金会必须在指定的媒体上公布年度工作报告,有力地促进了慈善组织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应继续坚持。同时,我部近期发布了《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今年还将制定相关办法,以进一步满足社会对慈善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三是解决能力问题。公益慈善信息公开透明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需要慈善组织和从业者队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帮助慈善组织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团队,提高其包括筹资能力、管理能力、运作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宣传和信息公开能力的建设水平,这是提高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和公信力的重要保证。

  财务透明是慈善信息公开透明的核心,我们将继续推动公益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内部治理制度,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推动慈善组织制定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监督,形成自律机制。

  我们还将培育发展第三方组织评估机制建设,制定评估规程和评估指标,及时发布评估结果。继续推动社会监督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逐步形成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

  记者:在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上,目前进展如何?

  李立国:制度建设是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慈善事业管理机构和指导机制。根据国务院新的“三定”方案,民政部于2008年设立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负责拟定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指导社会捐助工作;同时设立专业社会工作司,负责拟定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规划、政策和职业规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志愿者队伍建设规划。各地民政部门也相应建立和明确了慈善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机构。

  二是不断完善慈善法规建设。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 3个社会组织行政法规的修订工作正在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将逐步优化。不少地方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推动慈善发展的法规政策。

  三是不断完善慈善表彰激励机制。民政部连续开展了六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表彰了一大批倾注于慈善事业的爱心机构、个人和项目。地方民政部门经政府批准也开展了相应的评选表彰活动,逐步建立了各个政府层级的表彰激励机制。

  四是建设慈善信息披露机制。民政部登记并支持组建了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每年发布全国慈善捐赠报告,分析评估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情况,建立慈善信息发布制度。

  五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公益慈善组织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备相应知识和经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公益慈善项目管理和运作的人才队伍,实现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目前,我们在慈善事业人才培养方面还比较薄弱,下一步要重点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公益慈善组织,加快培养慈善事业发展急需的理论研究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项目运作人才、专业服务人才、宣传推广人才等。要推动完善专职慈善工作者的人事、福利、薪酬和社会保险政策,增强公益慈善事业从业的吸引力,不断壮大慈善工作队伍。

  记者:据我们所知,目前一些有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都享有特殊优惠措施,如在救灾时的募款资格等,这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今后“官办”慈善组织是否会去行政化?

  李立国:如我上面谈到的情况,我国公益慈善组织是从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的,其中多数是从 1998年颁布实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2004年颁布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后设立的。在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初期,各地红十字会、慈善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宋庆龄基金会等,在卫生、民政、共青团和统战等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发展相对较快,在推广慈善文化、提高社会慈善意识和组织开展慈善项目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公益慈善组织而言,上述公益慈善组织在慈善资源的募集、慈善项目的组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和工作条件等方面得到相关部门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基层工作网络建设或联系更加健全,具有更多的资源开展工作。在特定的情况下,如2005年的东南亚地震海啸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情况下,民政部在第一时间内协调和指导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率先发起募捐活动,开展灾害救助行动,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及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接收境外捐赠。这些措施的实施是为了提高救灾效率和加强对境外捐赠的协调工作。在上述工作中,我们对其他具有救灾宗旨的、年检合格和评估较好的公益慈善组织积极发挥作用,也给予了支持。随着慈善事业的深入发展,我们鼓励更多的公益慈善组织在加强协作的前提下,开展良性竞争,提高慈善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并鼓励各地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公益慈善组织服务,培育公益慈善组织健康发展。

  对于“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问题,我认为公益慈善组织的本质属性是民间性,应该由民间机构和社会人士依据法律法规设立和运作。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公益慈善组织长期承担相关政府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像红十字会这样的组织,承担了在紧急状况下运用政府资源和动员社会资源的职能,履行着法定的政府助手的职责,不仅在我国,在国外许多国家中也同样具有官方背景。但不论是有官方背景的组织还是完全独立运作的公益慈善组织,都应依法办事,遵守共同的行业规则,尤其是开展募捐活动和实施慈善项目时,都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接受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捐赠人的监督。针对慈善事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行业发展、制度规范、全民参与的发展方针,进一步完善慈善事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请李部长谈谈“十二五”时期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李立国:加快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根据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制定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行业发展、制度规范、全民参与的发展方针,并将逐步完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政府对各类慈善事业主体的指导、支持和监管,积极培育公益慈善组织,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不断创新慈善载体形式,广泛传播慈善文化,加快普及慈善意识,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形成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开创公众普遍参与、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显著增长、公益慈善组织运作高效公开透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得到落实,慈善事业依法有序健康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慈善文化全面普及,慈善理念广泛传播,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慈善活动,慈善逐步成为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公益慈善组织稳步发展,资源募集使用能力和社会公信力明显提高,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分工明确、管理完善、公开透明、自主高效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慈善服务网点全面覆盖城乡社区;专兼职结合的慈善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志愿者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显著提高,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吸纳社会就业、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政府监管、民间运作、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慈善事业推动主体和运作主体权责明晰、分工协作,共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我们希望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制度完善、作用显著、管理规范、健康有序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慈善事业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推动慈善事业逐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人民群众需要相适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立国  立国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推动  推动词条  事业  事业词条  现代  现代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