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北京正式发布《走向现代慈善—2011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公益事业在如下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11—2015年的慈善事业发展纲要正式出台;部分地区放宽了慈善组织登记注册;大额捐赠逐步成为常态现象;非公募基金会加速发展;公益人才培养专业化加强;而人们的公益观念,也通过对热点事件的讨论和学者们的倡导而发生了深刻变化。
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不仅推出了慈善发展纲要,放宽了社会组织登记注册,还通过指导意见加强了慈善机构透明度建设;全国范围内公益捐赠总量稳步增长,善款的使用逐步走向专业化,占总体相当比重的资金投向了基金会或专项基金。政策与资本的支持,使现代慈善建设有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公益组织成长迅速,公益产业链雏形初现,新媒体劝募平台问世,专业志愿服务积累到了一定规模,四级监督机制也基本成型;非公募基金会已发展成为推动中国公益行业格局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公益组织在行业人才培训等方面也创造了诸多创新亮点。
在关注行业整体发展的同时,报告也对2011年中国公益慈善界的热点事件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现代慈善转型期的几大议题:“郭美美”事件凸显慈善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性;红十字会“博爱小站”探索慈善与商业合作界线;中非希望工程透出中国企业的跨国慈善趋势;陈光标的个性慈善反映社会对不同行善方式的包容;微公益开创现代慈善自主参与模式;“公益加薪哥”则暴露低薪阻碍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1年公众广泛地参与到了这些事件的讨论中来,已促成了一次现代慈善思想解放运动。
报告提出,现代慈善体系的构筑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转型进程。因此未来三年,应通过如下三大策略来推动现代慈善体系的建立与巩固:
1)推动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和公募基金会的转型;
2)推动智库建设和加强国际交流;
3)推动公益组织注册放宽,促进慈善体制改革,建立国家慈善委员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是以公益慈善为主要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此次出版的年度报告,是在研究院过往行业监测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文献分析和数据调查撰写而成的。该报告的研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各界了解我国现代慈善的发展进程,促进公益行业新型知识生产方式的建立,从而全面建立中国现代慈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