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看来,24岁的罗祖红拥有一份特殊的工作“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中国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专业化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职业。
罗祖红还记得,当年读大学选择专业时,自己对“社工”没有太多的了解。“当时根本不明白社工是什么,只是听学长介绍,读社工前景好,是朝阳产业,以后不愁找工作,于是稀里糊涂就读了。”如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2年的他,对于当时“鲁莽”的决定,没有丝毫的后悔。
罗祖红在长沙市开福区望麓园街道众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该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负责在社区开展新居民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矛盾调处、家庭综合服务、医院病人心理慰藉等多个项目,机构里15名社工每天为此忙忙碌碌。
“社工就是做"人"的工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工作十分繁琐。”罗祖红告诉记者,每天,社工们都需要到社区居民家走访,帮助瘫痪在床的残疾人办理水电安装、调解婆媳矛盾、开展社区活动、心理安慰等。
作为社会管理的最基层,近年来,中国社区和街道工作“难”的呼声水涨船高。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大量的“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很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沉淀到社区,而社工逐渐成为矛盾的“舒缓剂”。
“在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计生等130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根本无暇开展有效服务。”长沙市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工系主任史铁尔说,而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社工已经在社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工作人员往往缺乏专业处理问题的手段和能力,有"专职"而无"专业"。而通过专业社会服务机构,既为政府"养人"省钱,又提高了服务质量。”史铁尔说。
不仅在社区服务中发光发热,社工的作用越来越被政府重视,各种类型的专业社工开始发展起来。“矛盾多发的社会普遍存在信任危机,社工应发挥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湖南农业大学社工专业教师王肖静说。
最近几年,广州、深圳等地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经验,尝试整合社区服务设施资源,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营以项目形式“打包”给有资质的民办社工机构。
在不断探索发展下,中国不少城市已经发展出现向全体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社会生活提供帮助的各方服务。中国目前有600多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开展的服务已经渗透到民生、社区服务、青少年、犯罪矫正、企业等领域。
除了综合性的民间服务机构,中国探索开展专业化的社工服务也出现了不少亮点。在长沙,有一家由社工精心打造的特别“会所”,基本康复的曾患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的“会员”,在接受完医院的治疗后,在这里克服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障碍,学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治疗后的精神病患者内心深处往往有很大的压力,家人往往也在患者离院后圈养在家里,他们不敢透露自己的病情,不敢走出家门,更不能融入社会。”会所社工、主管罗月红向记者介绍,她曾经是长沙市精神病医院的护士长。
专家介绍,在当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工既是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力量。尽管发展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已经获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社工协会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陆士桢介绍,目前中国社工服务机构在整个社会服务机构中所占比例仍然不足,仅占10%左右。而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占整个社会服务机构的比例超过60%。其次是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行业差异还很大。
目前,中国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余万,有320多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科和本科,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每年培养2万余名社工专业学生。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近年来,社工在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专业作用已逐步显现。
为了加快社工专业人才建设,今年上半年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9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了一个十年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培育发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并逐步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
“现在各个城市对社工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们承担社会润滑剂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国家和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社工社会服务的购买力度,更加重视用社工来实现社会精细化管理。”史铁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