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民间公益救援:改变着的社会生态

 

张宇和朋友们自发组织的救助队,在房山为灾民发放救助物资。

 

 

  一种经历

 

  如果在平时,28岁的张宇开着跑车穿过北京街头,一定会有人暗自猜测又一个“富二代”。

 

  然而,回忆起“7??21”北京特大暴雨的那一刻,记者面前的张宇就是一位普通的北京青年,带着不算太浓的京腔,淡淡地讲述北京暴雨后,几个“只想为北京人做点事”的“80后”的故事,毫不张扬。

 

  北京暴雨当晚,刚从大望路铁路桥下路过回到家,张宇就从微博上看到桥下积水的消息,两辆车被淹。“如果我回来晚一会儿,我那小车底盘低,一准儿被淹,没跑。”

 

  这样的“后怕”徘徊在张宇的心里,遣之不去。等到从朋友那里听说房山灾情严重的时候,张宇再也坐不住了。与几个同样创业的朋友一说,大家不谋而合,“去看看情况吧”。

 

  张宇开着一家餐馆,同时还是一家广告公司、一家印刷厂的老板。他的朋友中,一位在南锣鼓巷开客栈,一位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7月23日晚上,他们约上另外一位朋友,4个人开着一辆商务车,载着50箱水、6箱八宝粥、2箱榨菜和1箱面包,直奔房山。

 

  “满目疮痍。各种车被冲下来歪七扭八地挂在路边,简直就是灾难大片里的场景。”张宇回忆说,“什么车都有,不管车好坏,遇到这种事,都没辙。”

 

  路过张坊镇,停电的山村一片漆黑,车灯扫过的地方,墙倒车毁。忽然,两盏蜡烛的光闪入视线。“停车停车!”车里有人喊,“有村民。”

 

  深夜11时,在一个临时搭建起的帐篷里,张宇一行终于遇到了第一位灾民。

 

  50多岁的村民谢先生,开了一家汽修厂。家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留下谢先生一个人支起帐篷,守着被洪水洗劫一空的家。张宇注意到,帐篷里只有几瓶水和一桶方便面。但是,当张宇和朋友们送上带来的水和八宝粥时,谢先生却不断地推辞,因为“还有更需要的人”。

 

  回程的路上,4个朋友没人说一句话。

 

  接下来的几天,再次奔赴房山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毛毯、花露水、方便面、卫生纸、药品等价值将近5万元的物品,迅速安排妥当。

 

  7月29日,4辆车9个人,张宇和他的朋友们再次救助房山。

 

  一种现象

 

  事实上,在暴雨过后的一周多时间中,像张宇这样自发的民间公益救援、救助表现非常活跃。他们第一时间收集资料赶往灾区,开展民间救援、救助。

 

  央视主持人王凯牵头组建的“爱心衣橱”公益组织,第一时间发起了“救援房山”活动。自愿担任义务运输的车主,大部分都是SCC超跑俱乐部在京会员。7月29日,一支由50余辆豪华四驱SUV组成的车队,赢得公众的喝彩,为民间救援赚足了眼球。

 

  与许多以传递关爱、提供物质帮助的救援方式不同,拥有多年户外越野经验、有过真正救援经验的队伍,也成为此次民间救援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老蒋的真名是蒋仪李,参与民间救援至少5年了。7月21日当晚,老蒋和壹基金志愿救援联盟11名救援队员,急赴青龙湖,成为第一支出动驰援房山的民间救援力量。

 

  在志愿救援联盟,老蒋的身份是总干事。5年来,这支救援联盟已成长为散布全国30个省市区的281支救援队。其中,将近5000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无线电爱好者和驾驶爱好者成为骨干力量。

 

  今年,志愿救援联盟考虑到北京水患严重的状况,专门做过具有针对性的演练。“水下救人、转移遇困人员、搜寻失踪人员,这都是水灾发生后要做的事情。从5月开始,我们在湖北、广西、四川都做了演练。还有一站是云南,还没来得及演练,西双版纳已经出险了。”老蒋说。

 

  即便如此,在北京这场暴雨中,联盟依然遇到诸多问题。

 

  老蒋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最大问题是你很难接近事发地。北京市区的水淤积起来,成为大小不同的水窝,相当于水塘的样子。水塘跟水塘之间的运输必须依靠车,尤其是冲锋舟这种重型装备,需要用车拉。所以,一旦交通瘫痪起来,我们在市区基本做不了太多的事儿,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谈及房山救援之行,老蒋“最遗憾”的是人手不足。“如果人手再多一点,可以多搜寻四五个村子”。那天晚上,让他最郁闷的是,北京城里有两车救援队员根本到不了集结点,全堵在路上,“北京的交通已经瘫痪到连救援队往外出动都受影响了”。

 

  “海猫“带领的绿野救援队是7月21日晚赶到房山救援的联盟成员之一。整个晚上,他和救援者们都是在受灾严重的村子中度过的。遭遇山洪的村子里,洪水来得快,走得也快,剩下一片狼藉。“水灾其实很难救援,因为来得太快,去得也太快。通常到了受灾的地方,已经没有生命可以救了,能做的只是发放物资之类的安置性救援,感觉有点插不上手。”

 

  一种思考

 

  插不上手的感觉,对于许多民间救援、救助者来说,并不陌生。用张宇的话说,“对于灾区救援,最大的力量还是要依赖政府。”

 

  事实上,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救援组织相继出现。在救援过程中,民间组织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用“海猫“的话说,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民间的救援组织就像进行了一次检阅,大约300支民间队伍各自为政,没有后备力量。

 

  灾难过后,越来越多的救援队伍开始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救援做更多准备。

 

  “海猫”的绿野救援队成立5年来,一直把职责定位为救援和培训两个部分。但在开展免费教育培训过程中,却一次又一次地遭遇闭门羹。

 

  “海猫”双手一摊,表示着无奈。“我们主要是想针对中小学,进行自救和安全教育。但是,民间公益组织很难进入教育体制内,即便我们是完全免费的。能够进入的都是一些打工子弟小学或关爱学校。”至于被拒绝的理由,大多是“课程安排紧凑”的说辞。

 

  “海猫”直言,民间救援机构在救援的过程中,也曾遭遇过政府机构或是灾民的“不屑”态度。很多时候,政府会考虑救援队的安全性,不会让他们直接参与相对危险的工作。所以,很多民间救援组织即便出现在灾难现场,更多的也是被安排做运送伤员、转移群众以及数据采集的工作。

 

  其实,民间救援组织的能力不止于此。

 

  “大手笔当然还是需要政府部门来做。不过,我们能做的往往是政府部门无法顾及到的事情。比如,在大山里交通不通,车辆也无法到达,我们徒步登山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海猫”希望,民间救援组织的这种优势和力量,能够被政府部门在救灾时重视起来。

 

  灾难已经过去10多天了。无论是直接参与救援、救助的爱心人士,还是持续关注灾区的人,都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一份自己的思考民间公益的空间究竟在哪里?

 

  “救灾还得靠政府,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大,只是想让受灾的北京人知道,有人在乎他们,有人关心他们。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北京人。”张宇的想法很单纯,有能力的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不必抱有太大的企图,“用我自己的行动能感染影响一些人,就够了。”

 

  另一起救援房山行动的发起者陈志砺,在给参与者的公开信中就明确表示:所有被毁掉的房屋是我们无法援助的;被伤害的心情是我们无法恢复的;被毁坏的庄稼引发后续的粮食问题是我们无法解决的;旅游区游客信心的重建是我们无法完成的。我们不是去救人,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也不是去救助,因为带去的食物可能只够一个大村吃一顿。我们真正能做和最应该做的,就是监督和督促政府的重建工作,持续关注。

 

  对于“海猫”来说,他愿意享受参与民间公益带来的满足感,或许这可以让他这样一个中年男人,忘却在北京生活14年仍“一平米房子也买不起”的伤感。“特别是参与救援过程中,不需要喊口号,更不需要请示报告审批。我喜欢这种快捷的过程,真的喜欢。”

 

  当然,在“海猫”的内心深处,他同样希望绿野救援队能够获得来自政府的认可。“我们请政府提供一些可能的支持至少,请不要忽略我们的存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救援  救援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生态  生态词条  改变  改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