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界,他成就了多项第一:中国第一位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代表,第一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中国第一个“联合国环境大奖”和国际蓝色星球奖获得者;他一直构筑着中国环境法体系,心目中最大的使命,就是“让自然有法保护”;他是我国最早提出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弯路的环境科学家。他就是“中国环保
人物档案
曲格平,1930年6月生于山东肥城,世界著名环境科学专家,首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主任。
作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曲格平一直被外界誉为“一部活着的中国环保史”。他是中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创建者和最初领导人之一,为中国环境科学理论的建立,环境发展战略目标和方针的制定,环境立法建设,环境大政方针和环境管理体制的建立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近年来我国环保科技事业、环保产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他金质奖章,1989年他被聘为《世界资源报告》编辑委员会委员,1993年被聘为联合国持续发展高级咨询委员会委员,1994年被聘为全球环境基金高级顾问。
亲历共和国环保发展
四十年来,曲格平的名字与中国环保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参与环保的四十年也是中国环保从起步到壮大的四十年。
1969年,曲格平调至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负责环保工作。彼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致力于环保的漫漫长途开始了,正是这次偶然的临时性分工,将他的一生追求与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连在了一起,矢志不渝。尽管后来还有一些工作变动的机会,但是他都不动心,执著于环保工作。“总理交代这个事之后,我一直在做,做出感情来了。我觉得这件事情太重要了,离开是不对的。”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联合起来关爱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周恩来总理的极力推动下,中国派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参加斯德哥尔摩会议回来,在向周恩来汇报时,曲格平说了两句话: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中国不比国外轻;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中国远在外国之上。
1973年8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从此拉开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序幕。1983年,环境保护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明确了环保工作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但如何在具体实施方面达到基本国策的要求,成为当时困扰曲格平的一个难题。
经过多年的论证,他提出了同步发展的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三个方面,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建设当中的一个重大进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思路。同步发展方针确立之后,环保部门又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思想,以及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最终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巧合的是,当时提倡的这套体系,竟与五年之后联合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1988年,国家环保局成立,环境管理机构正式纳入政府序列。这一年,58岁的曲格平出任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政府派团参加。中国政府所推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与发展战略,以及在会议期间所表现出的积极姿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曲格平被授予国际环境领域中的最高奖项——联合国环境大奖。
构筑新中国环境法律体系
在四十年的环保路上,曲格平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条始终未变,他一直为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构筑而努力。这位学者型领导不仅见证了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过程,而且亲历亲为。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环保事业起步之初就定格在法律的框架下。如今中国关于环保的大部分法规,都有他的参与。根据在内罗毕期间对西方国家环境政策及其效果的一些了解和研究,曲格平认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也必须从环境立法开始,通过适当规划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促使环境状况向好的方面转化。他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环办负责人的支持,很快就成立了环保法起草小组,他也参加了这部法律的起草。1979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从而结束了中国环境保护无法的历史。
1993年3月,曲格平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当了11年国家环保局局长后,他又有了一项新的工作,到全国人大从事环境与资源的立法和执法监督。
就任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的十年期间,他参与了二十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法律的修改或起草。其中有一部法律令曲格平最有成就感,这就是“环评法”。为了这部法律,他曾说过这样的话:“这部法律草案通不过,我死不瞑目。”
“环评法”从第八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就在酝酿,到2002年通过,前后经历了近十年时间。时间跨越之久,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过程中也是不多见的。
2001年审议“环评法”时,有人提出,“环评”对经济建设有生杀大权,不能给环保部门这样的权力。当时,在审议这部法律时,国务院18个部委中,绝大多数都坚决反对,只有两三个部委表示支持。国务院也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时机不成熟,建议对“环评法”草案暂缓审议,加上常委会部分成员的坚决反对,常委会领导决定停止了审议。
一想到这是唯一的一部能从源头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曲格平不忍心放弃。他找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找到了总理,终于使国务院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示支持这部法律草案的审议。与此同时,全国人大环资委内来自部队的几位将军和两院的院士们也联名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恳请“环评法”的审议。
尽管有些部门把这部法律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就在停止审议、被搁置了二十个月之后,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最终还是通过了这部法律。在全国人大的历史上,被停止审议又起死回生的法律,可以说“环评法”是唯一的一部。
提出“中华环保世纪行”构想
1993年,刚刚卸任国家环保局局长一职的曲格平,提出了“中华环保世纪行”的构想。这是中国环保和新闻史上的一次创举,直接诱发了随后的环保热和自上而下的一场环评风暴。
“新世纪的中国环保要打一场人民战争。”那是1990年代的最后几年,曲格平快70岁的时候说的话。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会同中宣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共同组织,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8家中央和行业新闻媒体共同参加的这项环保宣传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延续至今。
如今回忆起来,曲格平感到欣慰不已,“那场行动掀起了中国史无前例的绿色冲击波”。他回忆说,“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一开始就一炮打响,抓了很多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有很多外国使馆都来询问有关情况,对中国如此声势浩大的环保举措表示钦佩。
“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在1993年启动,当年的主题是“向环境污染宣战”,次年的主题是“维护生态平衡”,第三年的主题是“珍惜自然资源”,其后是“保护生命之水”、“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
曲格平说:“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但在国内普及了环保意识,而且在国际上也为中国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成为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进步的一种表现。”据统计,从1993年至2006年14年间,全国各地有近8万人(次)记者参加了采访报道,发表各类新闻报道文章20万余篇(条),推动了一大批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在“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影响下,截至到2005年底,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都相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环保世纪行”活动,并已成为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办中华环保基金会
1992年6月,曲格平获得了“联合国环境大奖”和10万美元奖金。获奖后,他建议,以这笔奖金为基础成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誉和支持。在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于1993年4月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基金会。在基金会的办公楼里,挂着一幅“中华绿色版图”,是曲格平亲手制作的。他身边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个80岁的老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让版图上的绿色更多一些。
基金会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全民环境意识调查、中华环境奖、格平绿色行动、生态长城、小康幸福工程、大学生环保社团小额资助、生态卫生、动物保护、绿色助学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促进我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专门咨商地位”,2008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4A级”单位,生态卫生项目还获得2008年中华慈善大会“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他主张设立了“中华环境奖”,用以奖励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为环境保护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和单位,如今已举办到第六届。这是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层次的社会性奖励。在曲格平主任的亲自推动下,上海宝钢股份有限公司捐赠5000万元,专门用于向获奖者颁发奖金等相关环保公益事业。
他设立中国最具绿色关爱的“绿色扶贫助学行动”,用于扶助那些在贫瘠地区生存成长的穷困少年,并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设立了曲格平奖学金,用于奖励勤奋学习并在环境科技实践、环保宣传教育、环保志愿者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在校学生,鼓励莘莘学子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努力奋斗。
2007年,基金会启动了针对全国高校学生社团的资助型项目,通过对大学生社团开展的环保公益活动提供小额资助,调动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推动大学生环保社团健康发展,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培养和锻炼一批环保人才。2009年11月,来自全国72所高校学生社团的75个公益环保项目获得总额超过50万元的资助,此前,该项目已围绕“建设节约型校园”、“节能减排大学生在行动”、“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等主题开展三批资助,共资助全国高校82个学生社团的环保公益活动项目,开展校内外环保宣传活动295场,形成实践调研报告69篇,项目直接影响人数20余万人。
2003年,曲格平出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主任,并担任“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评选表彰活动执委会主任。他提出了“突出事实、面向各界,扩大宣传”的评选表彰思路,使得一大批在公益事业领域表现突出的人士被挖掘出来,得到表彰。在多种不同场合,他不遗余力地向媒体呼吁,多多宣传“公益之星”和公益事业。在他的亲自推动下,
“公益之星”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每两年一届公益领域的盛事。
2010年,中国环保事业已历经40年,曲格平也以80岁的高龄进一步书写他的绿色人生。他作为“中华环保第一人”,以环境思想和环保实践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环保领袖。
人物言论
◇中国的环境保护,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就说明我们的领导干部是相当有才干的一代人。但为什么创造经济奇迹的人却搞不好环保?想来想去,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我们的制度上有问题。
◇我从事这项工作40年,哎呀,好像是情况在一步一步在好转,但是总觉得这个进度还是太缓慢。
◇30年来的最大变化,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加深,环保工作从边缘进入了中心。
◇从“六五”到“十一五”头两年的27年中,各地的国民经济指标都是大幅度超额完成,唯独环保指标特别是主要指标一次都没有完成过。何以如此,对于环保指标缺少约束性措施是一个重要原因。指标和要求迟迟不能落实,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这是我最忧心的。
◇我每次得奖之后,都感到给我增加一次压力,心情更加沉重。因为中国的环保问题太严重了,到处都是问题。我做这个工作将近40年了,压力始终特别沉重。
◇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一谈到这件事情我心里就感到有压力,有一种愧疚感。
◇其实我个人的生活很平淡,而整个中国的环保事业却波澜壮阔。应该说,是环保事业给我的人生增添了光彩和乐趣。
◇回顾自己40年的环保历程,我没有多少成就感,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一直有一种压抑感。
◇有时我想,如果在位时多做些调查研究,多动些脑筋,多向国家提出建议,多做一些争取,有些事情会不会做得好一些呢?
◇快80岁了,我仍在反思自己。所谓“中国环保第一人”的美誉,我实在担当不起。
◇年轻时我曾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即使后来做了环保,骨子里仍充满了幻想。我写过一首名为《梦想与期待》的诗:“期待有一天,污浊的环境呈现一片晴朗;期待有一天,每一个山谷都盛开着希望的花朵;
期待有一天,碧蓝的天空白云飘舞,寂静的春天变得生机盎然;期待有一天,所有的生灵都得到上苍的关爱和人类的善待……”
◇我最想要的就是每天都能看到碧蓝的天空,看到清澈的河流,雄鹰在天空展翅翱翔,鸟儿在枝头放声歌唱。
荣誉
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质奖章”;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大奖”;
1993年,中国首届绿色科技特别奖;
1995年,荷兰“金方舟”勋章;
1999年,日本国际环境奖“蓝色星球奖”;
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爱丁堡公爵保护奖”;
2007年,第三届“中国发展百人奖”终身成就奖;
2008年,人民网“中国30年来10大环保贡献人物”;
2009年,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之环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