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虽在外国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在中国尚刚起步。早在2008年,深圳一线社工就已经进驻医院开展工作,目前不仅是本市社工服务的成熟领域之一,也成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日前,由市委组织部、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民政局联合主办,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承办的“2012医务领域社会工作专题研讨班暨深圳市医务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分享与前瞻”在深圳市经理进修学院顺利召开。
从单一服务到“跨界合作”
短短几年,深圳医务领域社工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深圳医务社工已经从“赤脚”上阵、单一服务飞跃到“专门化、跨专业”的合作之路。
深圳医务领域社工督导助理林莲英介绍,目前深圳共有9家社工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拥有84名医务社工,9名督导助理,1名初级督导。医务社工通过协助医院工作,与医护人员建立起协同合作的工作关系。
在龙岗中心医院有这么一群80后,他们常年驻守在医院的重点科室,倾听病友的心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们就是春暖社工服务中心的医务社工。在医院医务科等职能部门的支持下,社工们自主向科室宣传和推广社工工作,为临床慢病、重病患者及家属提供社工服务。社工通过小组活动、工休会、个案介入等形式,为医护人员及病友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促进了医患间的沟通和交流。该院医务科及相关职能科室,通过院周会、科室晨会等多种形式,向全院各临床科室推广社工服务。
目前深圳医务社工服务的个案类型进一步“升级”,具体包括:经济援助、心理辅导、家庭关系、“三无”患者、法律援助、临终关怀、疾病适应以及就业指导、婚姻问题等。
据了解,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31日,全市医务领域社工共为 3721个服务对象建档;个案工作数量达到2834个;小组工作数量92个;社区工作数量227个;心理咨询服务次数达到3782个。
从岗位服务到项目服务
深圳医务领域社工在开展工作时的显著特色就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使患者及其家庭摆脱因疾病带来的困境。医务社工通过整合资源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并减少情绪上的困扰,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协助患者适应就医环境,帮助制定康复及出院计划,极大地促进医患沟通协调。
目前,深圳医务领域社工已经从岗位服务深入到项目服务。社工们在岗位工作服务中积极整合并开发资源,通过专业的服务方法为有需要的就医困难患者排忧解难,赢得社会关注,也赢得了服务对象的肯定。
2岁半的杨杨(化名)患有罕见的溶血性贫血,杨杨的妹妹出生后,竟然与杨杨患有同样的疾病。了解杨杨一家的情况后,春暖服务社的社工积极通过整合媒体、企业等社会资源,使杨杨一家获得了来自社会爱心人士近20万元的捐款。杨杨的故事仅是我市医务社工发挥资源整合功能,通过媒体合作,为服务对象争取医疗费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医务社工的倡导下,“晴娃娃-白血病患儿援助计划”、“天使行动-为长期病患服务计划”、“心妈妈俱乐部”项目、“肾友俱乐部”项目白血病病友会、“病友义工队”、“义工探访组”、“病人家属资源中心”、“救心工程”、“鹏城心希望”等项目在一些医院纷纷开展,很多患者和家属在悲观和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深圳医务社工通过从自主在岗位上开发项目,进一步扩大了服务对象,服务更多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比如联合医院或社康在社区开展义诊、流感预防、优生优养、艾滋病预防、急救培训等健康宣教活动。医务社工还通过联合义工组织开展了“导诊服务” 、“为癌症患者义演募捐”活动,筹集善款支持患者等活动。
服务新模式让“医社”双赢
据悉,深圳医务社工正在探索构筑“家庭+医院+社工+义工”四位一体的病患者网络服务体系,通过“社工+义工”联动的方式,开辟“社工”引领“义工”的服务新模式。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刘继同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医社合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龙岗中心医院医务科副科长杨湘江认为,医社合作对医院和社工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医院可以有效地利用社工改善服务、改善医患关系,社工则帮助医院开展工作进行经验分享。
深圳医务领域社工初级督导林良透露,深圳市医务领域社工督导联合会正在研讨建立《深圳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指标体系》。该《体系》初步规划,深圳市级医院医务社工配备为一家医院1~2名;区级医院配备为一家医院4~5名社工;而一般医院的住院病人达500~1000床,建议社工配置为:平均500床病人配一名社工。林良认为,建立规范医务社工领域指标的体系,有利于岗位评估的工作,指引岗位的开发设置。
深圳市春暖社工服务中心一线医务社工成海霞认为,在服务实践中有很多重大疾病的服务对象,仅仅通过掌握的社会救助资源来帮助服务对象还相当有限,还需要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以从政府、社会、企业三个层面来帮助就医困难的服务对象。成海霞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病患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