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费城颁布了一项法令,从今年6月1日起禁止在该市的公园场所给无家可归者食物。对于这项举措,支持者和反对者的阐释截然不同。按照费城市长迈克·纳特的说法:“给那些饥饿的人提供食物,绝不可以是打开汽车后备箱,拿出一大堆三明治,然后把车开进黑暗的雨夜。”作为解决方案,政府计划将无家可归者转移到室内设施中,例如在市政厅附近开设暂时性的含公共厕所、水和喂养设施的专属场所,让无家可归者可以在那里获得食品以及身体和精神的治疗。
而批评者则认为,此禁令旨在把沿本杰明·富兰克林公园大道一带的无家可归者清除出去以维护城市形象。因为这一区域是游客云集之地,费城艺术博物馆、罗丹博物馆及巴恩斯基金会收藏博物馆都设于此。
慈善团体尤其不能接受这一法令,因为他们十多年来一直给这条大道旁的无家可归者分发食物。于是,四家慈善机构提起法律诉讼,抗议将无家可归者驱逐出公众视野的做法会对该群体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联邦法官近日作出裁决:该禁令暂停执行120天。在市长纳特表示对这一判决深感失望的同时,基督教慈善机构“Chosen 300”的领导人布莱恩·詹金斯公开表示,无论禁令日后是否被恢复,他都会坚持继续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物,哪怕需要为此支付150美元的罚款。
这一事件发生在费城,尤其耐人寻味。作为美国及其民主的诞生地,费城(Philadelphia)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兄弟之爱”,因此该城也被称为“友爱之市”。这个人口一百六十万的都市,至今仍给人一种友善小镇的感觉。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费城便设有面向无家可归者的保障策略系统,其专门管理委员会的任务就是为这一人群提供房屋、其他基础设施、工作培训等服务,费城每年为此系统投资6700万美元。
事实上,全美共有50多个城市已通过类似的针对无家可归者的禁令。据称是担心救济的食物缺乏营养及卫生保障,以及预防食物传染疾病。同时政府基于维护市容和保证公众安全的考量,也不希望无家可归者在市中心聚集。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如美国最小的州罗德岛上月通过全国首例“无家可归者权利法案”,禁止歧视这一群体,并确保他们使用公共人行道、公园、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建筑的权利。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无家可归这一社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据悉,2011年全美无家可归者人数为63.6万人。需要指出的是,无家可归者本身是问题的结果,而非原因。即便暂且不去追究费城的禁令是否有消除城市“不舒适感”的用心,虽然它试图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了收容之处和基本保障,但终究是只治标不治本的。相比之下旧金山标本兼治的做法更值得借鉴,其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分支机构为数百位无家可归者提供了社工工作,是美国目前第一个提供全天社工工作的机构。
当然,更糟糕的做法是把无家可归者驱逐出公众视野,但同时没有为他们提供任何保障。一项英国研究曾指出,无家可归者的平均寿命比常人短30年。对这一人群的不宽容,势必导致他们悲惨境遇的进一步恶化。而慈善之爱源自一颗悲悯的心,因为了解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我们就是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