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行动不是简单的好人做好事

 

        政府开放注册,鼓励发展,民间积极探索,创新不断。近年来,围绕社会建设这一大议题,社会各界为公益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然而,公益事业立足社会爱心,光有顶层设计还不够,实践证明,只有完善公益行动的细节,方能塑造其公信力,促成其长远发展。近来,围绕“小传旺事件”出现了多种耐人寻味的声音,从中可窥探公益行动存在的诸多问题。

  公益组织该选择怎样的时机参与公益行动,是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借着民众的喷薄爱心挺身而出,还是经过细致的观察,考虑对象的诸多细节和自身的工作方向再做定夺?“小传旺事件”中,诸多网友对“天使妈妈基金会”的介入时机提出了质疑,从7月11日16时17分转发第一条该事件微博,到19时03分发微博呼吁网友捐款,其时间间隔三个小时不到。在没有进行任何深入调查、缺乏足够准备的情况下,该基金会仅根据媒体和微博的报道就决定介入该公益行动,并因此引发了舆论的诸多质疑。有网友指出“迅速救助”并不等于“迅速公募”,公益组织应核实基本情况,在确定行动的目的和募捐的规模后再展开行动,以避免善款积累引发信任危机。

  综观当前网络中的公益救助行动,鲜有组织利用公益积累的资本参与爱心行动,更多时候,公益行动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却是一种缺乏规划的甚至是被道德绑架的冲动。一个不幸的人能否成为公益行动的受益人,不是简单地基于他所遭遇的无情命运,相反,媒体的关注、偶像的围观甚至是包装,才是其命运能否改善的关键。不难看出,现今发生在网络上的诸多即时性公益行动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一个媒介事件,只是,在w eb3.0时代,媒体在完成事件报道后便退居幕后,公益行动的参与人群趋于多元化,常给人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印象。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在这样的公益行动中,事件影响力决定了公益行动的规模,它所收获的爱心成果背后却是一种冰冷的新闻逻辑,即个人的不幸命运只有在具备足够新闻属性的时候,才能走向公益舞台,受到道德温情的眷顾。

  这正是“键盘上的爱心”的天然缺陷,媒介事件穿上一件公益的外衣,并寄托了人们的公益想象,这种行动路径既是当下中国民众参与公益行动的权宜之计,同时也是批评公益的最大火力点。一个有着百万粉丝的微博名人愿意利用其影响力帮助被舆论关注的弱者,或许会因此获得网友青睐,但客观地讲,这绝不能促使其成为专业的公益人士,而一个公益组织如果过度依赖事件的影响力来开展公益行动,它就必然要经受民众对其行动意图的质疑。“小传旺事件”中,之所以出现诸如“天使妈妈基金会”借助该事件圈钱,与医院合作敛财等质疑,很大程度上即是源自该基金会的搭便车嫌疑。

  让人遗憾的是,在“小传旺事件”中,无论是公益行动的发起者,还是部分对这种搭便车公益现象持批评态度的人,都在默认或操纵这种“把事情搞大”的行动逻辑。最早披露小传旺遭遇的网民齐鲁电视台主持人王羲,受到网友质疑,原因便是她在描述事件过程中夸大了部分事实,“高压充气枪塞入肛门充气”的实际情况是“对着肛门处充气,不是塞入”,而网友“港怂萨沙”对“天使妈妈基金会”缺乏依据的质疑,当事人却振振有词地解释称,“骂得越厉害,可以引发更多的关注”。从这些质疑出现的那一刻开始,整个事件的主角就已经完成了转移,“小传旺”的命运被忽视了,舆论聚焦于事件背后可能的阴谋论、公益行动发起者的别有用心。“小传旺”不再是一个被民众同情的角色,相反,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幸运儿,如此不难理解,蜂拥而至的善款让当事人家长手足无措,乃至向天使妈妈提出让小传旺的弟弟杜传业来京上学。

  上述诸多乱象表明,公益行动如果不能依靠科学程序致力于实现相对普遍的正义,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愿望和努力,它就将受到民众的质疑。公益不是江湖式的行侠仗义,不是简单的好人做好事。从对北京接收医院资质的怀疑到善款最后的使用分配,此次舆论对“小传旺”公益行动的质疑并非全无道理,以此事件为契机,公益组织应该认真思考自身的工作方式和心态:对于从事公益事业的人而言,不应该一味沉溺于由赞誉营造的崇高幻觉中,因为你们所孕育的公益果实,既不全是个人努力,当然也不是道德境界高人一等的结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行动不是简单的好人做好事  公益  公益词条  好人  好人词条  做好  做好词条  行动  行动词条  简单  简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