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开学了。各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上学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去年6月,北京大规模关停打工子弟学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后,北京市教委公布学生分流方案,承诺“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一年过去,近日《新京报》就此展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00个有效调查样本中,68名学生进入公办学校,165名孩子离京返回原籍读书,265名学生仍进入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占总人数比例53%,另有两名孩子暂未确定流向。
这项调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北京打工子弟学生眼下的处境。事实说明,能够进入公办学校的打工子弟毕竟是少数,超过一半的孩子仍不得不选择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也表明,要解决打工子弟学校不规范等问题,必须先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难问题。否则的话,有需求就有市场,打工子弟学校很难终结其历史使命。
打工子弟学生上学难问题,在各地都很普遍,一直是家长的心头之痛。在杭州,我家钟点工的小孩自小在杭读书,但一直以来,回户籍所在地高考成为这个家庭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那天,她听说只要夫妻办理社保就可在杭高考,就激动地跑来询问。结果,当然是令她失望了。在北京,有朋友因为小孩上学问题,不得不选择夫妻两地分居,一个带着孩子回老家读书,一个留守北京,苦待政策改变。外地在京打工的白领阶层子女,尚且因一纸户口或其他手续问题而难以进入公办学校读书,普通打工阶层所面对的困难更是可想而知。
这不由得让人寻思,倘若现有公办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打工子弟的上学需求,为何要强行关停打工子弟学校呢?如果对政策理念加以转变,把这些打工子弟学校当作目前必不可少的教育力量,是不是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其实并不愿意像候鸟一样来回迁徙,而更希望能够在打工所在地过上安稳日子。这样的话,也才能够为孩子的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事实上,外来务工人员虽然都有个“老家”,可是随着社会与人事变迁,那个家已变得越来越遥远,甚至已经“回不去”了。尤其是,他们的子女可能就出生在打工所在地,童年就在城市郊区、小巷里度过。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回原籍读书,何尝不是一种“流放”?
截至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每一个打工者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他们的子女都拥有共同的国籍身份。让这一数量庞大的人群永远生活在“异乡”,永远难以摘除“外来打工者”的标签,这是现行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公。倘若他们的子女还不得不面临相似的命运,一直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就读、生活,这无疑将影响他们的人生,也将影响这个社会的未来。
是的,关心打工子弟的就学问题,就是在关注这个社会的未来。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对待每一个公民的态度,都是判断这个社会是否正常运作、和谐发展的微观指标。打工子弟的教育权不容漠视,因为他们就是你,他们就是我,他们都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