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10万个塑料瓶去创业,不但让更多人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也可以通过变卖废塑料瓶赚取创业资金。”这样的实践曾让深职院“生源启动”环保创业团队广受关注。日前,该团队又发起了借款做环保的活动——向500师生借10元,让全校7000人养成收集塑料瓶的习惯。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团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深圳市生源启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从学校到社会,从梦想创业到成立公司,坚守下来的4人团队,在践行梦想的同时,也经受着现实的磨砺,他们希望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用一个商业的系统去做大公益并让自己富有。
“向500人借10元”
“如果我们在借款时间没有借到5000元的话,那生源启动上门回收(废塑料瓶)服务将不再存在……”8月31日“向500人借10元”的活动正式启动,“生源启动”微博上的这句话,显示了这个刚成立的公司面临的资金难题。
由于资金不足,“生源启动”希望通过向500名深职院师生借10元的方式,募集5000元。若资金到位,他们承诺将在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2月1日,用4个月时间,让深职院7000个人养成收集塑料瓶的习惯,并在2013年2月1日将借款全数还给同学。
“当我们还是在校生的时候,很多人会主动帮助我们,做环保也更轻松。”这位深职院媒体学院2009级包装专业的学生黄骏杰,如今是公司的运营总监。他坦言,摘去学生的标签后压力更大,要考虑更多现实的问题,“除了理想我们还要想如何生存,如何让一起工作的人有工资、有饭吃。”
据黄骏杰介绍,包括他在内公司共有4名成员,分别负责运营、市场、产品和财务。但从7月10日公司成立到现在,成员没有领过一分钱工资。向家里拿钱、问朋友借钱是公司唯一的“融资”途径,但公司注册、产品生产、租金、水电费等样样都要钱。“负债累累”的现实状况在消耗着创业成员的激情。
“我们还专门开会讨论是否要放弃。”黄骏杰说,为此成员间还发生了争执,“有人说一定要做这个服务,即使向家里拿钱、向朋友借钱也要做。有的说已经不能承受更多的债务了,没有工资,吃住问题都难以解决。”所幸有成员提出通过网络借款的点子,大家便又从争执转向更为实在的解决问题。
“金钱支出对于我们来说是无形的压力,坚持得那么久的理想因为资金做不下去,我们整个团队都会很不甘心。”黄骏杰始终坚信,“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助你。”
“用一个商业系统做公益”
“学生时期,我们以理想是7、创业是3的比例去做的。现在做了公司,我要做到的是理想是5、创业是5的比例。”黄骏杰很清楚,做公司不能只靠激情和理想,没有资金和资源,理想和激情都是虚无的。
将环保和商业相结合是黄骏杰的创业理念:以“上门回收塑料瓶,定量塑料瓶换实用物品”的服务方式,收集塑料瓶;通过循环再造,将塑料瓶加工成衣服、毛毯等实用品,进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普及环保理念,使全社会都能养成收集塑料瓶的习惯。“等团队壮大了,我们会增加回收废品的种类,最终让垃圾分类行为得到普及。”
但这种将环保和商业相结合的方式,一直在公益事业中备受争议。
对此,黄骏杰有他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商业和环保是可以兼顾的。很多公益组织拿着拘谨的资金做公益,生活得并不好。如果有人投资的话,又需要做一些依附于赞助商的事情。”黄骏杰说,他要做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公益,用一个商业的系统去做大公益并且让自己富有。“我跟公益组织学习环保的时候,曾经对他们说,我希望我这条路不要走偏。”
如今,这4名大学生在25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坚守着他们的梦想,经历着现实的磨砺。
黄骏杰告诉记者,如果这次的“向500人借10元”行动凑不够钱,他们会休养半年,用半年时间调整,然后再出发。“我们这次做企业可能会失败,但我们会卷土重来,再次启动。”对他们来说,创业会失败,但“生源启动”不会失败。
“沮丧会慢慢变成动力”
“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什么不赚钱还要做这个事情。很多朋友、长辈或者听过这个项目的人,都觉得我们做不长。”从在深职院组建创业团队到如今创办公司,一路走来,黄骏杰及其团队都遭遇了很多疑问、不理解甚至阻挠。而早在公司创办前,他们就曾因为人员流失的问题而有过放弃的想法。
那时,他们还是深职院“生源启动”环保创业团队的成员。从2011年9月开始,每周三晚7时,“生源启动”的成员就开始到各个宿舍收集塑料瓶,四个校区(北区、旺棠、东区、西区)都一一跑遍后,工作才算结束,而此时已是晚上10时半。
“主要是太辛苦了!”黄骏杰说,他们每个星期要服务40多个宿舍,每个宿舍大约回收60个塑料瓶,每次回收超过3000个,“就4个成员做完这些事情。”
随着服务学生的宿舍越来越多,团队成员都感觉吃不消。“我们团队的成员流失率是89%,团队成员累计超过20人,并曾一度从9个人流失只剩下2个人!”
到公司创办时,这个团队仅有4个人留下。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为了摆脱“啃老族”的尴尬,他们采取了各种方式来寻求独立的生活。
侯政力是公司的市场总监,他是深职院2009级计算机学院软件专业的学生。“平时我会做做房地产的兼职,也只有靠这样,要不然生活不了。”
理想和现实的碰撞,让这群创业青年感到沮丧。“说没有沮丧,那是假的。”但他继续说,“这些沮丧都会慢慢变成动力,我们公司每一个成员对环保都很有激情,要不然也不会坚持到现在。”
“有时候我一个人要跨三个校区回收塑料瓶,一个人提着几大麻袋的瓶子走到仓库。尤其是夏天,每去一个宿舍都要出一身汗,这个过程真的很累。”侯政力说,但瓶子越多代表行动越有效果,他们心中的辛酸也就慢慢消失了。
正是这种成就感,支撑着4名成员坚持到了现在。
◎建言
关于公益创业需有详细章程来规定公益投入比例
做公益和赚钱相结合,是“生源启动”正在寻求的经营模式。但如何使公益行为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沦为商业经营的噱头呢?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执行副主任赵环认为,企业应制定详细的章程来规定公益投入在利润中的比例。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公益创业中,这是好事。”赵环认为,公益和赚钱是可以平衡的,但需要有详细的章程来确立,“比如利润中有多少比例是用于公益的,需要有详细的规定。否则什么环保理念、公益理念,都只是空话。”
“但对于环保的理念,大众还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赵环提醒道,做公益创业前应该先做一个前期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的反映。
“‘生源启动’的商业模式还值得商榷。”深圳市慈善会、小鸭嘎嘎公益基金发起人冯晓认为,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经过专业人士对市场、原料、渠道、销售等方面进行调研论证,“其中会有风险,可能会缺乏市场,最好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帮助。”
由于公益创业的特殊性,赵环认为,创业者还必须具备社会企业、NGO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有专业人士指导。
赵环还为有志于公益创业的大学生支招,“对企业而言,在公益基金的层面上募集资金比较难。可以考虑建立民间非企业单位,深圳市政府有相关的政策进行扶持。”赵环建议,可以向环保基金会寻求相关的资助。
关于大学生创业要把理念转化成行动和步骤
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尝试创业,但对于社会阅历浅、专业知识缺乏的大学生而言,如何才能将创业理念真正变成创业实践呢?冯晓建议,创业过程中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和步骤。从创业理念到创业实践,首先需要探讨其可行性。冯晓认为,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必须把理念转化为行动、步骤。
如何确定行动和步骤?赵环认为,创业者首先要明确创业的目的。“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产品是什么。不能光有构思,没有详细的论证。”
“大学生创业不能光凭一腔热情,要看看社会和消费者的反响。”赵环认为,创业前最好有专业的市场调查、专业的策划团队来了解市场。尤其是公司的募集资金行为,还涉及到法律意义上的问题,故还需要精通法律的人士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