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评论:生态葬“困局”下的墓地“危机”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念,而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用于墓葬的土地更是少之又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现墓地紧缺情况,开始限售墓位,很多骨灰难以安葬。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指出,大部分省份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针对墓地“危机”,民政部称,将调整公墓规划,增建城市公益性公墓,发展生态葬。

  3月30日,长青园公墓,李玉荷老人蹲在松树下,用棉布轻轻擦拭着嵌在草地上的一小块黑色石碑,再把手中的鲜花折成小枝,环石碑插了一圈。石碑上只有两位故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碑下是我的父母,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去世,没留下骨灰;母亲去世前,留下这个夙愿——树葬”。

  1999年,母亲去世后,李玉荷在八达岭陵园办理了树葬,将母亲的骨灰安置在松柏下。几年前,李玉荷的老伴儿和儿子相继去世,实施了遗体捐献,名字刻在长青园骨灰林的生命纪念碑上。

  为了让一家人“团聚”,李玉荷又在生命纪念碑不远处的草坪上寻到一块位置,将母亲的骨灰迁移至此,并在碑上将父母的名字刻在一起,“我也办理了遗体捐献志愿,以后一家人又能在一起了。”李玉荷说着说着,红了眼圈。

  多数生态葬标准缺失、不被公众接受

  长青园是北京唯一一家城市公益性公墓,以提供生态葬节地葬服务为主。然而,当记者咨询树葬的办理情况时,工作人员却告知,该墓园目前提供的树葬服务,是不保留骨灰、不立碑的完全生态葬法,单穴4600元。

  而李玉荷老人为父母办理的,在树下立碑并保留骨灰的,只能算节地葬,不是“树葬”,目前已没有空地,停止办理。

  工作人员坦言,“树葬”不留骨灰不留碑,只能在树上挂一个编码牌,办理者较少。

  目前北京可以提供的生态葬服务,主要有壁葬(立体葬)、树葬、花坛葬、骨灰海撒和骨灰深埋。近年来,由于墓地紧张,除长青园外,福田公墓、八宝山人民公墓等经营性公墓也都规划出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葬。但通过连续几日的走访,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政府补贴“零”收费的骨灰海撒发展势头较好外,其他生态葬式葬法还处于标准缺失、不被公众接受,缺乏政府补贴等困境中。

  北京市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说,由于缺乏对生态安葬的统一规划和政府补贴,很多群众对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很难理解和接受。不少祭扫者还表示,如果不保留老人骨灰,会被亲友指指点点。

  温泉墓园“骨灰深埋”3年办理18份

  位于城郊的温泉墓园,3年前参照国外生态葬的经验,开发了绿地雕塑下的集体骨灰深埋服务。然而3年来,仅办理18份。

  姜晓刚坦言,由于生态葬叫好不叫座,又缺乏政府补贴,北京不少经营性公墓的生态葬业务正在萎缩。八宝山人民公墓多年前也曾开辟过树葬服务,但目前已不对公众开放,“本身办理的数量就少,树万一死了,很容易产生纠纷。”一名工作人员说。

  然而,与生态葬遇冷相对的是,北京、乃至全国城市的墓地资源日益紧张。近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公布的《殡葬绿皮书》显示,截至2010年,上海市规划公墓用地5000亩,目前可用墓地仅1000亩,80%的公墓墓地已经用完,如不开发新的土地,最多使用7至8年。在北京,33个经营性公墓占地面积11379亩,已使用6000亩,如不合理规划开发,很多公墓都将陷入“死墓危机”。

  2010年,北京市遗体处理数为85705具,安葬数26642人,仅有约31.3%的死亡人口安葬在合法墓地。同期,上海的墓地安葬比例为38.4%,而广东仅为5.9%。

  对此,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王琦称,目前全市火化量每年约8.7万,其中墓地安葬仅仅是一种方式,多数骨灰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堂,或采用海撒等生态葬方式进行安置,还有一部分骨灰流向逝者的家乡。

  今年北京将制定各种减免或奖补方式

  据北京市民政局统计,目前,北京海撒、树葬、壁葬、花葬等生态葬的数量,不足整体安葬方式的10%。王琦表示,今年北京市将制定各种减免或奖补方式,鼓励市民对逝去的亲人采取生态葬的方式,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力争到2015年生态葬的比例能够达到30%。

  但王琦也坦言,北京缺乏四季常青的树木和草坪,单纯发展树葬、花葬、草坪葬很难,可以先从与生态葬紧密相连的节地葬做起。节地葬也是一种生态环保、节约土地的新式葬法,有利于延迟公墓土地的消耗。他建议,未来政府对生态葬的奖励、补贴方式,可以引导公众先接受节地葬,在逐渐过渡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安葬。

  姜晓刚还呼吁尽快修订颁布于上世纪90年代的现行《北京市殡葬条例》,对生态葬的内涵、服务标准、政府补贴,以及公墓墓位的面积、维护管理年限等做出适应现实要求的规定。

  ■ 数说

  截至2010年,上海市规划公墓用地5000亩,目前可用墓地仅1000亩,80%的公墓墓地已经用完,如不开发新的土地,最多使用7至8年。在北京,33个经营性公墓占地面积11379亩,已使用6000亩,如不合理规划开发,很多公墓都将陷入“死墓危机”。

  ■ 对话

  生态葬拟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补贴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李波表示,《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有望上半年出台

  今后生态葬是否会全部免费?该如何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主管殡葬规划工作的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李波。

  新京报:民政部对生态葬的发展是如何规划的?

  李波:近几年,民政部鼓励各地出台惠民政策,为身故者不保留骨灰安葬提供补贴或奖励。目前,各地也出台了一些免费政策。

  新京报:但据了解,比如在北京,只有骨灰海撒是免费的,其他如树葬、草坪葬、骨灰深埋等都是收费的,内容不规范,发展迟缓。

  李波:收费基本上是按照政府核定成本价来提供的公益性项目。今年,民政部将重点引导支持生态节地安葬方式,把骨灰存放、树葬、深埋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纳入政府保障范围,直接实行费用减免、补贴。对土葬改革区采取深埋不留坟头、集中生态安葬以及自愿实行火葬的,也要给予补贴或奖励。

  新京报:据说民政部力争近期出台《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是否与推广生态葬有关?

  李波:是的,这个标准和近期要出台的城市公益性公墓发展指导意见,主要就是规划在全国城市建设一批公益性公墓,主要提供立体安葬(壁葬)、骨灰深埋、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服务。另外,把生态节地葬作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下来,由政府出资保障,满足群众的基本安葬需求。

  新京报:政府出资保障是否意味着今后生态葬都会免费?

  李波:不一定。政府保障,主要是指生态葬服务今后由政府统一进行成本核算,制定一个合理的基本价格,让所有群众都可以承受。同时,加大政府投入,规划、建设更多的城市公益性公墓

  新京报:城市公益性公墓未来有没有一个数量和比例的预期?

  李波:初步提出,到2020年,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公墓,要实现城乡居民的基本殡葬需求全覆盖。逐步扩大政府的惠民殡葬政策,不仅仅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城乡所有居民,凡是身故后选择生态葬节地葬的,都能享受政府的补贴或奖励政策。

  新京报:这个标准和指导意见何时能正式出台?

  李波:本来打算清明节前出台,但目前还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土地划拨、政府资金投入,都是一些需要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我们争取协调推动上半年出台。

  采写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困局  困局词条  墓地  墓地词条  生态  生态词条  危机  危机词条  评论  评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