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的教师,教书的农民”
乡村代课老师每天仅挣6元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偏远的农村,至今仍存在着大量没有正式身份的“代课老师”。他们身处中国教育的最基层,拿着最低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身份尴尬、保障缺失。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多次出台政策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却步履维艰。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应该何去何从?中央台五路记者分赴河北、四川、甘肃、贵州等地,试图寻找答案。
中国之声从今天(4日)起推出特别策划《代课教师,难说再见》,今天带来第一篇《种田的教师,教书的农民》,中央台记者卢燕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带来报道。
大庄乡杨湾小学,泥胚院墙参差不齐,部分地方已经坍塌。一个锈迹斑斑的篮筐,二个砖头、水泥板搭成的乒乓球案,是学生们仅有的体育设施。46岁张润才,干瘦、黝黑、眼角满是皱纹。大专毕业后,他就以民办教师的身份站上了讲台,一站就是26年。这些年来,他教过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等几乎所有的科目、所有年级的课程,一批又一批他教过的娃娃走出了大山。
张润之:我都不明白自己怎么能坚持下来。但别人把孩子送到这里,我们就必须要负责。
张润才所带班级曾获得英语考试全县第二,几十年来获得的奖状、奖牌堆起厚厚的一摞。然而,这一切都没能为他换来一个正式的教师名分。
张润才:政府本来说3年后可以考师范、可以转正,结果到1989年也不让考了。
上世纪末,国家主管部门为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开始清退民办教师,张润才的身份变成代课教师。而到了2006年,教育部又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全国余下的几十万代课老师全部清退。对张润才来说,唯一的转正机会出现在两年前。2011年,甘肃省教育部门出台规定,全省将选拔招录3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学校任教,报考人员年龄要求为1966年6月30日以后出生。然而,1967年出生的张润才却有些力不从心。
张润才:去年、前年甘肃省的考试我都参加了,都没考上,现在年龄大了。
无法转正成了张润才永远的心结,他这样描述自己尴尬的身份:“种田的教师,教书的农民”。对张润才来说,除了一个名分,更现实的困境是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劳动强度、福利等。说起收入,张润才一直搓着手,犹豫了片刻告诉记者:185元。而这也是他们全家6口人每个月唯一的收入。
张润之:差不多一天6块钱。
大庄乡只是我国西北的一个普通乡镇,全乡11所小学,154名教师中有27名代课教师,他们在讲台上站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种田的教师,教书的农民”,像张润才一样的“代课教师”还有多少?随着采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名字被记录:郭普全,凉山州代课教师,代课23年,月工资370元:张兴琼,四川通江县永安镇火天岗村小学代课教师,代课32年,月工资434元。
张兴琼:没有老师,孩子就得不到教育。我希望他们能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我也舍不得山里的孩子,我看到他们都考上大学,我就很高兴。
记者能找到的最新官方数据停留在2010年:中国现存代课教师44.8万人。教师的岗位寄托了他们一辈子的荣耀和心血,即使这个称号前,要冠以“代课”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