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艾已晴/文 刘建民/摄
“曹景行觉得‘信任型公益’充满了无畏的‘开化魅力’,是一种低成本,高收获的公益方式,而公益这种事儿本就该发挥众人的力量,‘藏着掖着’只能让自己受累,怕这怕那最后只能将好心搁浅,白白浪费了好发念,不值当。‘所以,我很支持政府出台法规界定规则后,开放民间公益,虽然现在还在试行阶段,但这是个好兆头。相信民间就等于相信自己,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凤凰卫视开创元老曹景行,已耳闻目睹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岁月流转,使得曹景行身上存有多元混合的气质,但尤其外化且厚重的,是温润深邃、上善若水的东方之韵。
他出生于1947年的上海,少年时代遭遇文革,青年时代做知青在黄山茶林场劳动改造。在而立之年,本已准备毕生“报效土地”的他奇幻般考上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成了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的研究人员。秉着“命运纵有蹊跷,历史从不骗人”的理念,曹景行又移居香港,选择了有“历史书写者”之称的新闻工作。香港回归后,他又北上加盟凤凰卫视,成为连接两岸三地的前锋发言人。
几度春秋过,曹景行敏锐地发现了中国公益的悄悄崛起。“这股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我们回首过去的时候,仍有必要感谢那场灾难(5·12地震),它让人们的善心集中显现,更让人们从对于别人的关爱中认识到自己。”曹景行觉得当代中国人对高尚品德的追寻愈发积极,中国公益,实为“大道可行,景行行止”。
“雷锋也需爱自己”
曹景行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所经历的“公益事件”,记忆深刻的仍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在那洪亮的口号声中,他目睹了人们的热情行动,亦感受到了热血飞扬的蓬勃气息。但时至今日,他对此深刻思考,更愿意冷静客观地看待这种“雷锋式教育”。
“因为那是艰苦但单纯的岁月,人们的思想并不复杂。当说起学习雷锋,大家都热情响应,这种凝聚力与号召力是充满力量的。当年我早起途经上海的某座大桥,看见一个老人特别吃力地推着沉重的送菜车挪行,脑海中升腾起来的就是‘雷锋’形象,正是基于这种‘明星力量’,我自然而然地就上前帮忙推车,帮忙之后我会觉得,我又离雷锋的境界近了一些,那种体会是非常快乐的。”曹景行说。
“但是,这种公益教育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在那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集体主义时期,‘私利’是万万不能被提及的。但是我们今天仔细想想,其实雷锋也爱自己。”曹景行给记者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雷锋在公交车站,如果一直让别人先上的话,那么他就永远无法上车,因为要上车的人永远络绎不绝,而无法上车就压根没有机会让座给别人。所以雷锋需要上到车上来,这是基础。”
曹景行觉得,公益是相对“私益”说的,真正的公益是建立在承认并且保护每个人私有利益上的。不说“私益”只讲公益,就是空中的楼阁、假空的骗局。“雷锋喜欢戴表,不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帅气,明星的魅力何来?雷锋也爱自己,如果自己都没了,他凭借什么去实践公益?”曹景行这样说道。
随着只讲集体利益时代的远去,放眼今天,只讲私利却不念他人的风气横行,严重腐蚀着社会。“这两种极端状态我们都该摒弃,历史就是应该在不断的修正中前进,但我们必须认准正直的方向。公益需要不偏颇的思考,人生亦如是。”
相信“相信的力量”
曹景行在离开《亚洲周刊》加盟凤凰卫视后,凭借自身多元文化经验和极具洞察力和先见性的评论功力,很快赢得大陆观众的喜爱。曹景行在圈内是出了名的会“省事儿”。这省事儿倒不是说他懒,而是说他办事儿具有独特性:招聘新人,仅凭作品和面缘就放手让人家去做,从不干涉他们的想法;从来不开选题会,有事儿直接沟通,他觉得把一大堆人聚到一起开大会纯属浪费时间;从来不审片子,他相信每一个编导、记者的能量。这样的“三从不”的领导风格让曹景行分外独特。有一次,时任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的他遇见新闻媒体的同行——中央电视台的王小丫,小丫对曹景行说:“曹老师,我们一个片子从制作到播出要审七回呢!你们审几回啊?”曹景行自信地回答道:“我们连审片的人都找不到,你还真别惊讶,这么无条件相信别人,错误反而无处觅寻!”
都说做公益最能看出人心,曹景行做公益也秉承这个“相信人”的习惯。“信任不是说没有思考,没有判断,但我觉得做公益这事儿最好不要心理纠结太长时间,想做就做,心动然后行动,这种自然而然的信任最靠谱。”
前不久,曹景行到了北方的沽源县,冬日里这里寒冷至极,他发现那里的一个养老院因交通不便,供热用的煤炭无法及时供应,老人们冻得关节生疼。他看不过眼,马上就打电话给自己的那些熟悉或者干脆只有一两面之缘的朋友,朋友们一看曹景行打来电话,问也没问就极其慷慨信任地送来200吨煤炭,“一天一吨煤”的公益募集于是快速成型。有人曾对此发问曹景行,“您这么信任你的这些‘广友’,难道您就不怕他们砸了场子?您这么‘冒失’地召集他们,就不怕他们不信您?”曹景行的回答倒是貌似平淡:“你怕说明你不够信,真相信就会有好的回应。”
曹景行觉得“信任型公益”充满了无畏的“开化魅力”,是一种低成本、高收获的公益方式,而公益这种事儿本就该发挥众人的力量,“藏着掖着”只能让自己受累,怕这怕那最后只能将好心搁浅,白白浪费了好发念,不值当。“所以,我很支持政府出台法规界定规则后开放民间公益,虽然现在还在试行阶段,但这是个好兆头。相信民间就等于相信自己,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曹景行说。
两岸“公益桥”
曹景行觉得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事就是通过凤凰卫视这个平台将“台湾故事”传播到了大陆。两岸关系戒严时代,大家因为信息的闭塞导致了彼此的误读,因此很容易生成一种偏见,这并不利于两岸善念的传达与沟通。年届古稀的曹景行熟观台湾和大陆几十年之久,不仅参与台湾大选评析和报道,也不间断地“跑两会”,和两地文化界人士都有良好往来,近年来更与大陆和台湾的慈善团体有很多交流心得。
“台湾同胞是与我们同宗同源的同胞,是我们借鉴经验的难得的实用范本,所以我们在公益事业经验的学习中,完全不必舍近求远。”曹景行说,“台湾民众对公益的热情可以比拟台湾大选。街道、学校、便利店随处可以见到公益宣传广告,‘深入寻常生活中,不放弃每个细节,不丢掉每个善意提醒的机会’是台湾公益的魅力所在。台湾领导人更将公益作为自己政绩显现和拉近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不二途径。这种特别从人心出发,人情味极浓的公益氛围,使得台湾无论是在劝募过程还是施善行动中都能得到真心赠予,故效率极高。
受台湾公益启发,如今的曹景行虽然在北京高校享受着宁静的学者生活,但这种安宁并没有使他产生惰性,反而让他以一种更加细致的姿态观察生活,发现不同的公益机会。比方说他会看见清华东门外(东升大楼前)占着人行道的那堆废旧自行车一直没有被清理掉,就给海淀区政府提建议,希望能助推公共自行车公益项目。清华校外一个卖煎饼果的小摊,十八大前车子被扣,直到大会胜利结束后的20号才发还,罚款200,等于好几天的收入。这对湖北来的夫妻分别摆摊,每天起早贪黑,赚钱供儿子在大学读书,失去几天收入就会让这个家庭吃不消。他就号召大家给予类似这样普通的底层民众以更多的包容与关爱。除了这些身边小事,曹景行还一直致力于推动大陆公益诉讼基金的创办,也以“两岸公益桥”的面貌组织活动。明年伊始,由曹景行策划的“飞越彩虹台湾行”将带着乐善好施、喜爱思考的大陆朋友们与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创始人证严法师相会,从谈古论今中寻找公益的大智慧。
曹景行觉得,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新闻人,根本无法不对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与事坐视不理,“行善与呼唤”已然成为他生命的本能。如果说曹景行一直都是个出色的观察者,那么在公益上,他更愿做个“身体力行家”,因为,只有大家愿意付出、愿意行动、愿意保持,中国公益才有‘景行行止’。
链接
曹景行简介:
曹景行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笔、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从2009年2月起,曹景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早间黄金时段,每日评述国内外时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