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志愿者和NGO组织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旦大灾发生,巨大的人道救助需求激发全民的慈善热情,十多亿人口的慈善和志愿热情释放,如无序进入灾区,极易引起救助的混乱和资源重复浪费。
开放专栏
参加国家外专局组织的赴美灾后重建体系建设培训班,其中有一堂课程是由美国全国救灾志愿者联盟(National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Active in Disaster,简称NVOAD)的负责人讲授。该联盟策略规划处主任詹姆斯·麦高恩(JamesMcGowan)介绍了美国全国救灾志愿者联盟的历史和目前组织的使命和职能定位,以及该组织如何参与救灾,如何协调诸多有影响的全国性NGO组织、如何协调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NVOAD成立于1969年8月的墨西哥湾卡米尔飓风的灾害救援,当时救灾过程中由于缺少整体协调和沟通,导致各NGO救助出现重复性和单一性,救灾活动遇到很多挑战,于是由较有影响的7大NGO组织发起成立了该联盟,包括具有全国性网络的组织美国红十字会、救世军等。经过四十多年的磨合发展,该组织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和志愿者、NGO组织都认同的救灾志愿者联盟组织,会员包括全国110多家人道救助组织和非营利机构,2010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 A)与该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认可该组织与联盟成员间的协调关系,并给予该组织在政府紧急救援时的法定咨商席位。目前该组织由来自于不同组织的12名董事会成员负责领导,按照严格的三个层级标准吸纳全国性和地方性成员为会员。联盟主要依靠会员会费和企业捐助进行年度财政预算和开展工作。目前有20多名专职工作人员。
随后几天,在与美国其他救灾组织如红十字会、马里兰州紧急事件管理署的交流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NVOAD在全国重大灾害救援中的确发挥了较好的整合和协调志愿者、NGO资源的作用,他们都认可其组织协调地位。由美国NVOAD联想到中国汶川地震志愿者和NGO组织的无序救援,到今年4·20芦山地震救灾自律联盟的出现,尽管中国比美国晚了40多年,但中美志愿者和NGO第三方中介组织的发展似乎选择了相同的路径。
灾害救助的多元需求需要志愿者、NGO组织的多元参与,但是在灾害状态下需求与救助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供需的严重不对等,甚至会造成救灾现场的混乱。一方面大众化的救助资源会出现重合浪费,另一方面信息、交通工具、道路等资源又会严重短缺,如汶川地震时期报道的捐赠资金堰塞湖、热点项目的争抢,芦山地震时期救援车辆和志愿者队伍严重阻塞救援通路等情况不可避免发生,这时就需要第三方协作机构履行发布信息、整合资源、协调多方合作。
今年芦山地震后,北京基金会中心与多家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基金会4·20救灾行动自律联盟”,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和四川省社科院在中国红十字会、南都基金会等组织的支持下,在成都成立了志愿者和NGO组织的协调中心,为草根组织开展救灾提供服务;尤其可喜的是政府对该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四川省在其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社会管理服务组,与N G O组织和志愿者对接,提供指导和服务。虽然该类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发挥的效用还有待评估和总结,但这类组织的出现是一种行业的进步,是中国公益事业开始成熟的体现。
而从美国的经验看,我们这种突发灾害产生的志愿者和NGO组织的协调机构有进一步发展成为常态机构的必要。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中国的志愿者和NGO组织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旦大灾发生,巨大的人道救助需求激发全民的慈善热情,十多亿人口的慈善和志愿热情释放,如无序进入灾区,极易引起救助的混乱和资源重复浪费。尽管从近几年中国政府主导的救灾来看,由于政府具有强大的资源掌控能力,但还是暴露出救灾过程中需求和供给不对称、不及时、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因此,一个及时提供信息、整合协调各方资源、代表众多志愿者和NGO组织与政府保持沟通的救灾联盟组织,已经到了正式成立的火候。这一方面需要4·20救灾自律联盟这类已具雏形的行业组织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一些全国性的大组织如红十字会、慈善会、全国性的基金会及志愿者领袖们的行业责任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