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赵天驰:谁的慈善?谁的公益

 

        企业和社会人士在公益中的身份被锁定为“出钱的”这一角色上几十年,长期的捐方角色的定义也就在社会公众和公益界被牢牢固化在只是出钱者这一公益身份上了。十几年前允许专项基金的设立让坚闭的公益界大门吱吖咧开了一个极其窄小的门缝,企业依然是以捐方身份陪跑式公益玩票;2004年政府允许他们成立非公募基金会才开始颠覆了企业的慈善提款机角色,2013年取消对企业设立基金会的主管要求后沉重的公益界大门终于向企业完全敞开,为数众多的企业产生强大试水基金会的意愿,但是在由提款机转变为公益行动者的过程中他们经常面临非专业的诟病,这让有些企业人士深感自己的公益身份与成绩并没有得到公益行业的尊重与认可。

 

  企业颠覆捐方身份--由被动捐赠变为公益发起人 

 

  高举公益战旗挤进公益领域中的企业家里---陈光标无疑是不断被挞伐的一个人物,批判与轻视让人感觉他只是个混迹于公益圈打酱油的门外汉,但无论身负多么激烈的批判,随着时间推移,陈光标从原始的撒钱一步一步在坚定的向陈氏风格的公益专业户大跨步前进,自行车环保运动、光盘行动等等在社会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某权威基金会紧紧捆绑在一起的郭美美让公益凉下去,陈光标作为一个企业家却不断以标新立异的高调创举让公益热起来,无论他有多么“不专业”,至少让公众更关注与尊重公益事业的存在价值是他无可质疑的成就。

 

  知名人士李亚鹏不仅是明星,也是企业人士,在一次采访中曾表示他是嫣然的创始人,他介绍自己是嫣然儿童医院的创始董事长,明星、演员这个身份不要提,他解释无论是嫣然天使基金还是儿童医院,他的公益事业跟明星身份没有什么关系,并且外界强调他的明星身份反而对他们整个团队有负面作用,他表示嫣然天使基金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公益机构,而且谈到今天的嫣然基金足以跟国内任何一家公益机构对话,的确嫣然基金专业化管理与扎实的公益成绩已经证明此言不虚。

 

  在牛根生亲力亲为的带领下,老牛基金会从调研开始,经过系统的分析论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儿童博物馆,他建立儿童博物馆旨在通过以交互式的方式普及科学与智慧提高中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中国儿童整体素质,老牛基金会建立博物馆最终理想是提升民族素质,这一远大抱负就已经将很多依靠博取泪点、专业于搬钱的基金会远远甩在了遥远的后方,这样的优秀的非公募基金会项目非常多,呈现出多样化的生命力与个性。

 

  无论是否得到承认,这些优秀的公益新军带来的改变意义深远。几十年来缺乏慈善公益文化使慈善与公益倍受冷落、公益与慈善机构的设立门槛、慈善与公益项目的封闭性等原因,使公益经过长时间发展与沉淀形成了封闭的小圈子文化,随着政策推进最终取消了设立基金会的主管限制,从而真正打破公益小圈子的格局,敞开的公益大门让社会人群自由进入,企业不再只是被动的掏钱的,他们不折不扣的成为公益事业的发起人和执行人。获得公益发起权的企业今天可以和任何一家老基金会在一个起跑线一上一较高下,如此大的变化给原先具有种种优势的老基金会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四大优势:推动非公募基金会成为不可阻挡的向善力量 

 

  企业在从事公益事业中有很多天然优势,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中国的企业早已习惯开发研究、实践求证、系统化的管理、广泛学习,因此他们会亲力亲为地展开社会问题调查与研究,在这样以理性与科学为基础的实践中走上专业化的公益道路。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具有海归背景,对国际公益理论有清楚的认知,有些企业家为了研究公益事业游历海外,因此当他们从捐方转身为公益发起人与操作人时,他们以自己的眼光、态度、智慧为公益森林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

 

  企业优势其一,资金优势;中国的公益与慈善的资金主要是依靠企业的捐赠,这在全球也是一大特色,企业作为以往公益慈善界的最大支持方,因此企业在自己的基金会的投入上就有非公募基金会不可比的天然优势。

 

  其二,资金使用自由度;公益是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因此,没有研究就没有公益。很多非公募基金会和企业社会责任部很敏锐发现了这一点并大力投入,比如万科设立的研究所专攻绿色建筑。这样的资金使用自由度是非公募基金会根本做不到的,合规的基金会都有定向捐赠或非常定向捐赠,定向捐赠是不可挪移使用的,非定向捐赠的资金使用也要考虑到需要被公众的认可度,否则就会爆出“丑闻”而狼狈不堪,更重要的是,公益已经经过多年的强化在公众脑海中被固化定义为钱与物的搬移,那么大量的研究投入就有引发公众质疑的巨大危险,所以在研究上进行投入这就是公募基金会不可企及的优势,这个优势也成为了非公募基金会强大的基础。

 

  其三,人才优势;如果公募基金会严格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来操作,管理费就不可能支持具备研究与实践能力的人才进入到公益行业,而企业却给予专职的基金会负责人以高薪,还可以让自己企业员工来进行公益服务,传统公募基金会在这一点上就完全处于劣势。

 

  其四,可以自由支持一些有公益理想、有公益经验与公益资源但缺乏资金的优秀民间公益机构与民间职业公益人;一些被压制住的、极端缺血的职业化民间公益机构有着纯正发心与公益使命,并对公益行业有深刻的认识与思索,能够有效避免各种风险并成功组织团队与资源,企业的支持不仅让公益大森林中营养不良的民间专业公益机构得到力量,并且作为企业所设立的基金会也更容易取得公益成效。

 

  综上所述,虽然非公募基金会在社会资源的调用、社会公众的专业权威度上尚处于劣势,在更广泛的社会志愿者的获取等等方面还处于不利的位置,不过经过时间的积累非公募基金会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被公众感受与认可后,非公募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有可能是借由某个事件就忽然而至。

 

  在这巨变前夕,公募基金会何去何从呢? 

 

  在企业由捐方开始转身成为公益的发起方和行动者时,很多传统公益机构的既有优势已经在逐步消失,雅安地震红十字会指定捐赠权也被取消了,甚至由民间人士设立的基金会也朝着公募

基金会在迈进,设立公益机构的门槛越来越低,政府不仅大力扶持与民间公益组织孵化,也同样越来越少为这些公募基金会作背书,现在很多非公募基金会工作人员也跳槽到企业设立的基金会或自己设立公益机构...,变化之下原本独享的权限越来越快消失,丑闻频发更加速了公募基金会原有基础的土崩瓦解,那么在公募基金会中,那些怀有公益理想与信念的公募基金会还能剩下什么优势呢?在一个全民享有公益发起权的环境下,又如何获得新生呢?

 

  其一,发挥渠道优势;公募基金会依然还是拥有对某个既定人群至上而下的渠道优势,巨大的社会资源优势,当然这个优势也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会的设立而消减,因此非公募基金会如果有在公益新时期仍保有优势,主动积极的发挥渠道优势、激活资源就非常重要了。

 

  其二,扶持民间职业化公益团队;消除身份等级,真诚支持民间公益机构,有传统基金会形成了公益机构正式人员、外聘人员、专项基金人员等级位阶,专项基金的人员作为基金会最边缘化的群体,他们身份是非常暧昧的状态,他们和基金会自有项目的待遇差别比亲生儿子和干儿子还要大得多,因为外来的民间背景的公益团队设立的专项基金通常得不到募款与资源的支持,他们不仅要承受公益道路的艰难,这种天差地隔的身份还让很多心怀公益理想而来的民间职公益人感到折磨与羞辱,这也是很多专项基金难以成活的原因。

 

  很多专项基金和小型公益团体综合素质比较高,不但有着非常纯正的公益发心,也对社会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深刻的体会,甚至有些团队还具有专业学术研究与实践背景,而且很多这样的公益团体只是聚焦于公益项目本身,并不擅长或无心做基金会的管理,那么他们就非常需要有一个能够提供稳定服务的大型平台,如果非公募基金会能及时转变观念,给予他们真正的支持,那么对于他们而言传统基金会就是极佳的公益航母的选择。

 

  其三,转变观念,区别公益与慈善;为公益正名,为项目取得研究经费找到合理的理论基础,使公益项目具有科学性与可持续性,确保基金会公益项目的品质,保有基金会原有的品牌竞争优势。

 

  其四,改弦易辙,放弃GDP公益基金会长久以来以募款多少论英雄,谁能募集到的钱最多谁就最优秀,谁的固定资产越多越优秀,这一导向将公益引向深渊,各种乱象就顺理成章上演了。作为有品质的基金会,不仅不能是钱论英雄,相反更应该以钱的使用效率论英雄,正如谭云鹤老先生所说的公益是要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用最少的钱帮最多的人,用最少的钱解决最多的问题,这才是优秀的基金会,轻机构大事业必然会成为未来公益机构的典范,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支持与青睐。

 

  非公募基金会的成长势必会让一些本来会流向老的基金会的资金断流,但是政策给予企业设立基金会的权力给企业极大的公益动力,最终社会获得了一个庞大的公益行业,事实上随着这个公益行业快速壮大,能够有效发挥自身优势、有公益理想的老基金会也能得到更大的事业天空。

 

  游戏的基础即将消失  被遮蔽的公益有望重见天日 公益终将向理性与科学回归 

 

  虽然曙光在现,但非公募基金会依然要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要有很多的委屈要承受。某IT企业的公益项目是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派大量员工配合科学家到野外进行科学考察,考察成果成为环保的基础数据,当人感叹他们的成果时,负责人却惭愧地说我们虽然花很大精力还做这件事,但我们也明白研究不是搞公益。------闻之让人悲哀,真正的公益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是必须以研究、实践为基础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以今天“公益只是搬钱、搬物”的畸形定义来衡量,中国公益先驱晏阳初、黄炎培也是不入流的,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中国但凡与研究沾上边的项目,如大学生职前教育、早产儿预防等优秀的公益项目不在企业社会责任总监们的眼中,因为那已经被认定为不是公益,还有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在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上虽然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但是这不能算现在公益界的公益

 

  在公益这个怪诞的森林中,公益只可以是金钱与物质的搬移----这一畸形定义造成了公益的畸形行业格局,这一定义使以财、物为目标的项目大量吸纳资金,成为公益森林中叶茂根深的巨树,他们掌握了公益的定义权,掌握资源的获取权,掌握了决定别人存在价值的话语权,在这样的格局中真正有社会理想的公益机构与项目被完全被屏蔽掉,他们得不到阳光雨露,也没有合法头衔,成为公益森林中鬼鬼祟祟为了存在而挣扎的幽灵,他们不得不为了理想匍匐在伪“公益”巨树的脚下苟延残喘,最为可怜的是很多真正公益类项目都是由发起人砸锅卖铁来勉强撑着。当标准的公益项目反而往往被社会认为是伪公益,完全丧失了应有的特征与属性的“公益行业”就非常容易沦为以爱为名的金融业,乱向横生也就非常自然了。但当出钱方开始拥有公益发起权,可以有权管理与打理自己的公益慈善资金时,他们关注资金的社会服务效力就是非常自然的事,那么在长久沉寂的公益森林中重大的变化将会发生。

 

  过去已经消逝  下一站大公益时代揭开序幕 

 

  公益界是谁的公益界?随着政府在公益事业上的推进,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力量变化,公益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公益界,公益界是所有人的公益界,无论来自企业或社会其它领域人士,只有要公益的理想与愿望,就有权参与公益项目的发起、执行、管理权。

 

  由谁来来认可公益成绩?又由谁来给予公益发起者身份?公益行业的产生是来自于多元化社会的需求,公益是为了社会向好的行业,那么最终还是得由社会来检验这些公益机构的品质,那么哪个机构专业哪个机构不专业最终还是由社会效果说了算。因此在这个爱的行业,与其阻挡、排斥或纷争,不如牵手和拥抱来迎接变化,如同对待弟兄姐妹一样拥抱每一个有心做公益的个体和机构,无论新加入者以前来自于哪一个领域,他们都是一份值得珍视的向善力量,他们也都是这个大行业中平等相爱的公益力量。社会浪潮滚滚向前,能够有幸在爱的行业为更美好的社会未来努力本身就是幸福,也是人生的幸运,逝去的过去不必眷恋,曾经期盼的公益未来已经以我们未曾想到过的面貌到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赵天驰:谁的慈善?谁的公益  慈善  慈善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