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持续的公益创新,产生最大的社会效能

“公益不是你要做什么,而是‘公益’需要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张忠华,这位原某知名证券公司的操盘手,进入公益界已近六年,他笑称自己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公益,是啊,一个男人40-50岁是最叱咤风云的年纪,而今,他已经扎在雅安山区两个月有余,红色的“友成志愿者”T恤似乎长在了他身上,仿佛一面旗帜,奔波在雅安灾区最贫困的8个村镇。他是友成基金会雅安救灾总负责人,也是友成基金会最年长的团队成员之一。

 

 

张忠华(中)在实地调研,了解村民需求

 

  人如其名,他的作风亦是忠义不二扎扎实实。

 

  4月21日,友成基金会已敏锐地意识到,对于芦山这样量级的地震灾害,社会组织主要发力点不应在紧急救援阶段,而应该是在灾后重建,从而发出倡议,呼吁社会组织关注灾后重建;随即友成在国务院扶贫办指导支持下,开始组织参与雅安受灾贫困村的灾后重建规划。张忠华正是这时领命,于4月29日奔赴雅安。

 

  彼时的雅安,还相当热闹,很多NGO还奔走在各个受灾点接收和发放救灾物资。而张忠华一行扎下去,两个多星期杳无音讯。在基金会总部同仁的焦急等待中,5月16日,一份详尽的8个村镇的需求调查发回了友成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张忠华几乎只身一人用十多天的时间走遍受灾的各个贫困村,与雅安市扶贫移民局到相关镇村干部交上了朋友,了解了驻扎在这些受灾点开展工作的各个NGO组织的特点和所长,最重要的是,他切实摸清了每个村子的灾情、特点与需求,切身了解到当地百姓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

 

 

友成彩钢瓦项目很好体现了村民自救的理念

 

  在5月22日提报给基金会的“友成基金会灾后重建规划”中,张忠华提出,“目前工作优先考虑为受灾村民提供彩钢瓦开展过渡房搭建工作”,该报告立刻引起基金会的重视和批示。5月25日,第一批彩钢瓦运抵芦山县宝胜乡玉溪村,友成彩钢瓦过渡安置住房示范项目随即展开。

 

  并不是所有的村民都能够理解友成基金会在做的事情,根据友成的方案,友成基金会只捐助彩钢瓦,要由村民自己负责墙体和架构的竹片和木材,并且自己出工搭建。在第一个示范房的搭建过程中,很多村民持观望态度,原本当地盛产的竹子,第一次征集到的多是歪七扭八的,“我们坚持了我们的原则,没有竹子就花钱买,没有人手就自己动手拧铁丝,就这样搭建起第一个示范房”,张忠华介绍道。这时,村民真正看到了实惠,这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实用又负担得起的过渡房”。于是,“令人惊喜的是,搭了示范房后过了没两天,我们再来到玉溪村,发现村民正自发地成片地建设着自己的过渡安置房”。

 

  “这样的住房确实是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问题。”张忠华不无欣慰地说。提起这样的过渡安置房设计张忠华更是津津乐道。

 

  “雅安位于山区,土地资源极为紧缺,修建板房也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现在政府对过渡安置的政策是每户补助3000元,然后由村民自行通过租房、投亲靠友等方式解决过渡问题。但实际上,村民本身收入就很少,所发的3000元根本不够在安全地区租房,而且受灾区域民众亲友也主要在本地区,村民还要照顾生产,投亲靠友的方式也极难解决灾区群众的过渡安置问题。

 

 

村民自发的感谢

 

  彩钢瓦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并且运输方便,环保,安装速度快,易操作,适合动员村民参与;它的隔热和保暖性能好,更舒适更有隐秘性。更重要的是,彩钢瓦符合标准,政府比较支持。过渡安置结束后还可以二次利用。

 

  当地有种传统的小瓦,由于存在安全隐患,政府并不提倡,村民也表示搭建复杂,防水性差,耗时费力不耐用。另一种水泥瓦,由于脆弱易碎不够环保,也较少使用。”

 

  提起过渡安置房的种种,张忠华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公益不是浮在表面,不是“蜂拥而上”,也不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凭据,而是真正深入灾区一线,通过扎扎实实的调研,真正了解受助人的需要,了解当地的资源特点,以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做好公益。

 

  而这样的秉持和作风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即已形成。

 

  2008年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友成基金会提炼总结了自己“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求”的行动模式,“一切以灾区民众的需求出发,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可以凌驾其之上”,当日王平理事长的讲话犹如一道誓言,而做到这样的基础,正是源自第一时间的反应速度和第一现场的深入实地,因为这样,才能真正关注到未被观察到的空白需求。

 

  这样的行为模式在之后几年间的西南大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盈江地震中无一不被重复演练,并因地制宜,不断进化。

 

  “持续的扎实工作,是创新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只是向完善的方向做出的一小步的努力。而这样持续的努力,就可以引发质的飞跃。”

 

  “这项工作推广的不仅是灾民过渡安置模式,也是社区互助的模式。搭建过渡房的过程是一个社区广泛参与的过程,村民将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参与、合作、谈判,培养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从盲目等待援救中走出来互助自救,重归正常的生活状态。不仅使村民的参与能力得到提高,对社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提到过渡安置房的意义,张忠华这样总结道。

 

  事实上,“因地制宜、协力造屋”并非张忠华自己的发明,也并非友成基金会的创造,但友成基金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救灾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验。

 

  2008年6月,友成基金会曾在绵竹遵道镇棚花村尝试“生态厕所”项目,该项目由台湾建筑专家设计,采用“粪尿分离”的技术,实现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并且建设过程完全可由居民自主完成。“生态厕所”具有“节水、无害、无味无虫、不破坏环境”的特点,仅就厕所本身而言,非常完美。但在随后的项目测评中,友成基金会自己否定了这个试点,原因在于“水土不服”:该项目6月18日开工建设至6月29日完工,对于当地群众而言,用十多天时间来建一个厕所,太不值了;粪尿分离技术太超前,不符合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也因此技术,厕所造价相对于当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来讲是过高了。

 

  但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二是由居民自主参与建设却作为最有价值的经验保留了下来。

 

  2011年盈江地震,在过渡安置房建设上,这些经验和教训体现了价值。在盈江,友成充分收集和尊重了包括村民等所有参与者的智慧,设计并倡导了使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建材、沿袭当地传统住宅结构的新型抗震安置房,获得当地群众的欢迎,并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助人自助、授人以渔”,友成基金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念与行动准则。2013年,这一模式和经验更有效率地移植到雅安过渡安置建设中。

 

  “我们能做的是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环节上帮上一把,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受助者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张忠华强调。“整个房子的建造中,彩钢瓦是最大的一块花费,其他的村民通过想办法都可以自行解决,我们通过提供这一部分的资源,不仅缓解了他们的最困难的部分,也撬动和激发了他们自身的能量。”

 

  不仅如此,这一次,友成又往前走了一步。

 

  “一户居民如果要在1-3年满足基本生活生产需要,他在过渡安置房中不能光睡觉,还需要存放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我们经过仔细的测算,一户人家一套安置房基本在30平米左右,根据人口及其他因素上下稍有浮动;按30元/平米彩钢瓦价格,每户人家基本需求在1000元以内,——1000元就可以帮助1户人家改善1-3年过渡阶段的住房条件,这对募资来说,是很具号召力的。当然我们是非公募基金会,无法做公众的动员;实际操作中,我们也是以整村的需求来向我们的企业募捐的,这样也更适宜组织实施,也更符合当地政府的工作需要。这种量化的指标,非常容易被企业接受。”

 

  当一种创新模式可以被量化,就有了被标准化复制的基础;当公益项目被模块化产品化,便具备了规模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这次过渡安置房的建设,友成基金会先后得到埃森哲、赠与亚洲、太盟投资等企业的资助和支持,将可持续的资金募集引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持续的扎实工作,是创新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只是向完善的方向做出的一小步的努力。而这样持续的努力,就可以引发质的飞跃。

 

  “用社会力量做社会公益的事情,说起来简单,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机制,去吸引和聚合社会资源,是需要创意的。友成基金会找到一条通过平台型项目来整合各界资源的道路。”

  

  6月9日,友成基金会王平理事长会同埃森哲、赠与亚洲等资源方的代表组团考察了雅安过渡房建设,并在雅安市扶贫移民局召开座谈会,与会各方就雅安灾后重建献计献策。这个不足20人的小型会谈却代表着当今社会三大部门的力量——政府、企业和社会,这也是友成基金会所一直倡导的“跨界”。

 

  五年前2008年6月21日,在成都,有一场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影响力更大的“绵竹市灾后重建多方协作友成论坛”,模式如出一辙。那场论坛催生了“绵竹社会资源协调平台”,该平台不光为绵竹市灾后重建协调数亿元的资源,更成为政府与公益组织的桥梁和纽带,持续发挥着作用。而“社会资源协调”这一重要职能,更为友成基金会移植推广到“友成志愿者驿站”上,形成了重要的“友成特色”。

 

  社会组织的力量非常有限,有限的力量就要用到最关键的地方,才能撬动更大的能量,“就象用彩钢瓦撬动农民的积极性一样,社会组织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撬动企业的资源,找到支点很重要。”

 

  友成志愿者驿站就是这样的一个支点。

 

  “我们根据基金会在‘扶贫志愿者驿站’体系建设中获得的经验,我们将在雅安市建立‘友成雅安志愿者驿站’,又叫‘雅安资源协调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对接雅安地区的政府资源和社会各界资源。”

 

  同时,在芦山县和宝兴县的8个贫困村各建立一个“友成志愿者工作站”,友成基金会支持NGO组织长期驻守,基于灾后重建整体规划,收集定点村和贫困村民特殊需求,配合友成基金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资源投入,把当地的需求设计成为可执行的公益项目,并承担执行或协助其他社会组织执行,来共同完成灾后村级重建工作。

 

  “这些公益组织各有所长,我们支持他们开展他们的优势项目,并通过驿站的协调整合,将好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定点村。比如驻扎在古城村的益众正在试点公益旅游项目,灵关镇磨刀村的秦巴山以做农村扶贫见长,还有爱有戏、正轩、川越、益多、授渔、福溢等等,志愿者驿站平台可以凝聚一批这样扎根基层的草根组织,在漫长的灾后重建中,只有扎根社区,才能真正满足村民不同的需求。而驿站让他们形成合力,产生1+1>2的社会效应。”

 

  “这些草根组织很像是散落的珍珠,驿站像一条线,将他们串在了一起,友成基金会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将这串珍珠镶嵌在最需要最适合它的地方。”张忠华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用社会力量做社会公益的事情,说起来简单,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机制,去吸引和聚合社会资源,是需要创意的。友成基金会找到一条通过平台型项目来整合各界资源的道路。

 

  尾声

 

  “目前,我们已在芦山县的玉溪村、凤凰村和宝兴县的磨刀村、安坪村、罗家村五个最需要的村和灵关镇集中安置点提供了7万多平米的彩钢瓦用于搭建过渡安置房,解决了1000多户超过4000村民的过渡安置问题。随着住房安置阶段的结束,下一步我们工作重点将转移到村民的灾后生产恢复和能力建设上。”提到未来,张忠华胸有成竹,因为这些思路早在5月22日就已列入友成灾后重建的规划中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效能  效能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产生  产生词条  持续  持续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