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报告揭公益事业人才荒 生存压力成瓶颈

NGO人员工作强度大,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薄弱,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对比大学生们对公务员的热捧,只有12.4%的大学生明确选择公益为职业。中国的公益界,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荒”。

 

2010年12月17日,《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这份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开展的调研,共收集451家NGO样本,涵盖草根NGO、社会团体、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国际基金会和国际NGO。

 

《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的NGO数量不断攀升,新生机构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7成机构都有人员扩张的计划,NGO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然而,NGO能为人才提供的待遇却毫无竞争力。《报告》显示,NGO组织基本薪资与全国水平趋同,差异不大;但是高级管理人员与其他行业差距很大,上升空间小。从总体上看,包括薪资相对较高的国际NGO在内,90%的NGO从业者人员的收入在5000元以下,2000~3000元段最为集中,占25.7%,还有18.4%的从业者无固定收入或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此外,只有不到4成的机构为给员工上社会保险。

 

尽管待遇不高,但各个机构对人才的要求依然很高,比如,要有契合的价值观和理念、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踏实肯干。《报告》显示,67%的NGO从业者表示,NGO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20%以上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这样的职业环境下,不少人都很难理解公益人的选择。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华调侃,在外界看来,公益就是“一群热情高高、智商低低的人,在傻傻的做好事”。事实上,根据《报告》,在接受调查的NGO中,88.9%的从业人员都有着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还有18.4%的从业人员为硕士及以上。在这些公益人眼中,在NGO工作,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工作氛围良好。“在这个领域的评价,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所做的贡献、社会的认可度,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更重要;同时能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个意义非常重要。”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曲栋说。

 

不过,这样的想法,并非当下社会主流。根据国内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日前所发布的《2010年铁饭碗特别调查》,八成在职人员想要报考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乃是最主要的因素。《报告》指出,目前的就业观念和社会大环境都限制了相应人才的培养和流入。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的反对。”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提到,上海一位从事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大学生,父母以断绝关系相逼,希望他回归“正途”。

 

在诸多现实的社会压力下,《报告》显示,仅有12.4%的大学生明确选择公益为职业。而NGO在职人员中,尽管有80%的人表示愿意将公益作为终生的事业,并表示会留在本机构工作,但从实际情况看,近6成的机构有人员离职流失,其中近8成流向了非公益领域。

 

“资源的瓶颈,造成人才缺乏,又因为人才的缺乏,使行业获取资源的能力更弱。”在徐永光看来,人才的缺乏已“倒果为因”的成为制约中国公益发展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中国的公益界正迎来迅速的发展期,所能获得的资源将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公众甚至资助方对资源投入在机构发展上都不理解,往往要求将自己的资助百分百的用于项目,只有35.7%的资助方认为可以给予机构一定的资金,用于其机构发展。这样的认识,往往使机构失去了发展的持续力。“没有好的人才就不会有好的项目。”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如是评价。

 

如何改变公益事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南都公益基金会做出了初步尝试。2010年9月,南都基金会启动“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选择公益领域最值得支持的年轻人,连续三年提供年均十万的资助,并为其成长、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徐永光介绍,这是一种同以往资助机构和项目不同的方式,直接资助公益领域的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这个领域。

 

在《报告》发布的同时,“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的第一批资助名单正式公布,5位扎根公益事业的年轻人成为了首批银杏伙伴。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会长周庆治表示,南都基金会所能投入的资源有限,但他们更看重项目的示范意义和倡导价值,从而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公益行业的人才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词条  瓶颈  瓶颈词条  生存  生存词条  压力  压力词条  报告  报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