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闽赣地区公益组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前言

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NGO的出现是伴随着社会问题的显性化而来的。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贫困、人口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和市场两大调节社会生活的杠杆的失灵,NGO等第三部门开始发展并承担其社会责任,NGO的发育被认为是公民社会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NGO对于国家和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各个国家也开始越来越关注NGO的发展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目前其国内的NGO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000亿,工作人员超过900万人。除此之外,许多国家也都已开始重视NGO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本国NGO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其中一些国家则在环保、道德建设、扶贫方面与NGO紧密配合协作。NGO的存在有助于一个国家更加健康积极的发展,尤其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由于经济的发展往往会不可避免忽视对于环境的保护、动物的保护以及一些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这些就需要

 

民间NGO汇集社会的力量去投入到这些方面中去。    

  

闽赣地区是国内公益组织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对闽赣地区公益组织进行调研摸底并梳理目前闽赣公益组织行业发展现状对于整合区域资源、发展区域公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本调研由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项目组承担。正荣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3月关注乡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发展,希望发动政府、企业、NGO等社会力量通过整合资源、资助优秀公益项目等方式共同推动闽赣地区公益行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闽赣地区进行调研了解NGO发展现状、核心资源和困难有利于各方社会力量明确区域公益行业生态环境,找到自己在推动行业生态发展的中的位置和可能发挥的作用。

 

本次调研采用访谈的方式搜集闽赣公益组织发展现状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照生命周期理论根据调研资料所显示的机构特点把闽赣公益组织分为初创期、生长期和稳定发展期三个类型。本文基于三个类型的公益组织的特点分别对其进行了 组织特点、核心资源、发展困难和需求几个层面的分析。本文希望在此调研之后能够联合闽赣地区的基金会、企业等资源方实现闽赣地区区域性资源平台和公益组织互助平台的搭建。

 

一、NGO概况

 

(一)NGO概念简介

NGO又称非营利组织,尽管公益理念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公众对于NGO的概念仍相对陌生。按照《联合国宪章》第71条规定,NGO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构、援助机构、青年团体、宗教组织、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等。一般将具有如下七个属性的组织称之为NGO:(1)组织性。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组织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2)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指非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属于政府或受政府支配。(3)非营利性。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是非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的。志愿性要求组织活动中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6)非政治性。指不是政党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行动。(7)非宗教性。指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传教、礼拜等宗教活动。

 

简而言之,NGO是组织化、非政府性、非政治性、非营利性、非宗教性和志愿性、自治性的组织

 

(二)NGO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NGO的非政治性、非营利性决定了NGO本身是完全不同于政府和市场的另一个维度的社会功能调节器。首先,为什么NGO的存在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陷呢?其次,NGO有没有缺陷呢?

NGO的核心功能在于关注社会问题,提供公共福利和服务。而公共福利和服务的提供者同时还有政府和市场。政府作为公共福利的提供者,关注的更多的是中间需求,对待特殊需求和一些过渡需求时是有其限制的。因而,政府在提供公共福利和服务时是存在“政府失灵”的。

 

市场经济下的经济行为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在提供公共福利和服务的时候难以兼顾到公平。NGO的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决定了它是不同于政府和市场的另一个层面的服务提供主体。

NGO提供的是志愿性质的福利和服务,其核心在于以利他原则为导向来创造和传播价值。因而NGO的行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然而,NGO也存在自己的问题,也会有失灵的时候。例如,利他性质的公共福利和服务不能对市场主体起到足够的激励,因而也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

 

日本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研究认为NGO有助于促进社会信任。在高信任的社会里,志愿组织遍布社会。作为社会资本主要成分的信任来自于人们自发性社群组织的规模、能力、效率等要素。人们在志愿组织中学会合作与信任,社会信任范围超越血亲关系,超越家族之外,到达社区乃至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可以说,公益组织本身的发育就是对社会信任降低的一种社会防御性机制。

 

(三)本文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是闽赣地区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公益组织和NGO在概念上有重合的地方。然而公益组织根据其发展程度和阶段的不同,并不能全部称为NGO。调研团队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闽赣地区公益组织发展程度较低,很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办公场地、甚至没有成文的章程和制度。但是他们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某种程度上说是NGO的雏形。这些机构对未来闽赣公益组织的发展有着奠基的作用,因此也是本文关注的对象。事实上,闽赣地区的占相当比例的组织都属于后者。为了更好的说明闽赣地区公益发展情况,本文采用公益组织的概念对NGO进行替换。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闽赣地区即福建省和江西省地理范围内,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非宗教性、志愿性、自治性的草根公益组织。因此,政府支持的、以政治干预为目的的、以传播宗教为目的的组织不包含在内(注:有宗教背景但是不以传教为目的的公益组织则包含在内)。

 

(四)调研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的是访谈法,具体而言是半结构性访谈和焦点访谈。具体而言,访谈者在谈话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且事先并不硬性规定语言表述方式和提问的顺序,通过列出访谈框架及议题,围绕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在访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倾听对方自然而然表达出来的信息。这种访谈关系努力使访问者和被访者之间围绕机构相关话题交流和分享,而非坚硬的问题的对答。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三个层面的考量。第一,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闽赣地区草根公益组织的发育程度都比较低,初步的呈现出阶梯状发展层次。因此采用访谈的方式能够深入细致的了解具体的信息。第二,半结构性访谈容易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促进双方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访谈信息的真实性。第三,闽赣地区公益组织发育程度低,数量少(样本量小),采用访谈法能够更深入的探讨不同类型公益组织组织文化、机构特点、发展需求和方向。

 

为了全面了解闽赣地区公益组织的生命历程和发展方向,本次调研访谈的对象均为机构创始人或主要负责人。为了更好的观察到机构的特点和文化,访谈地点均是被访机构的办公地点或者常用活动场地。

 

二、闽赣地区公益组织概况

 

闽赣地区公益组织的发展呈现出金字塔结构。

 

闽赣地区公益组织之间的互动较少,初步呈现出地域范围的互动和交流,少数发展程度较高的公益组织有跨区域的行业交流。

 

闽赣地区公益组织行业规范尚未形成,但是已经有个别公益人注意到该问题,并为之付出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

 

(一)调研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共走访了48个公益组织。其中福建省31家,江西省17家。闽赣地区公益组织均集中在省会或区域城市中心。公益组织形态、领域多样,涉及社会生活多种层面,包括环保、教育、助残、助孤、动物保护、社区发展、流动人口、儿童关怀以及针对志愿者开展的服务等。

 

 

 

(二)福建省公益组织概况

 

福建省公益组织集中在福州市、厦门市以及泉州市,其中又以厦门和福州为最。公益组织的交流网络以地域为限。福建省公益组织已经初具行业雏形,不同组织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和交流。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内已有11家公益组织设置专职工作者。 福建省公益组织发展与外界的互动较少,只有少量处于发展期的公益组织超越区域维度与其他地区的组织有交流甚至合作。而区域公益圈透明度则较高。以福州为例,公益圈子小、透明度高、信息是流畅。但是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则较少。例如福州市和厦门市的公益组织之间的交流就很少。

 

(三)江西省公益组织概况

 

江西省公益组织发展程度较低,公益服务层次不明显,尚未形成公益行业雏形。目前省内公益组织仍以义工联为主。省内主要的城市均有在地化的义工联组织

 

江西省公益组织中有正式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以及固定的工作人员的组织凤毛麟角。大部分公益组织仍处于初创期和生长期。组织服务仍以活动的形式开展,项目化程度较低。

 

(四)福建和江西草根公益组织发展情况对比

 

闽赣两地公益组织发展层次不同。首先,福建省草根公益组织呈现出层次化,而江西省的公益组织基本上都处于初创期,缺乏发展较为稳定的公益组织。福建省的公益圈已经有行业链条的基本模型出来,而江西省的公益组织呈现散点状,组织间的交流合作很少,尚未形成网络,更勿论行业生态链。其次,江西省公益组织更多的是寻求机构生存,福建省公益组织开始以机构发展为目标。

 

三、闽赣地区公益组织发展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1、政策环境分析

 

目前政府对公益组织管理采用的是双重管理体系。该体系确立于1989年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其规定社会组织的成立和运行必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管理。在该种体制下,成立一家社会组织,创始人首先必须找到相对应的政府部门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然后才能到当地的登记管理机关即民政部门登记,同时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拥有广泛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

 

近年来,我国的慈善公益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公益慈善氛围正在形成,现有的“重准入、轻监管;重管制、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重防范、轻培育;重原则、轻程序”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社会团体的发展壮大。近些年我国也逐步放松了对NGO的管制。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正积极探索尝试新的对于社会团体的管理体制。

 

就闽赣地区而言,公益组织的外部政策环境变化并不大。闽赣地区公益组织寻求注册仍旧举步维艰。面对这个挑战,不同的机构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首先,采用工商注册以获取合法身份。闽赣地区不乏组织为了筹集社会资源的需要进行工商注册。工商注册产生的税费对于机构运营经费本就困顿的公益组织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组织的公益性也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不利于组织公信力的树立。其次,有的机构选择到广州等容易注册的地区进行注册。除此之外,更多的组织是“黑户”,没有合法身份开展服务和项目。

 

尽管注册如此困难,我们发现仍然有少数几个的组织完成了注册。探究其原由发现,这几个机构并不一定最大或者最强,但是一定是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能够保持通畅的沟通。虽然极个别组织和政府的这种信任是基于私人关系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整体判断。目前,机构注册困难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府与公益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公益组织自身内部管理透明度低、公信力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政府双重管理体系是通过把公益组织的管理风险转嫁到挂靠单位的方式来规避管理风险的。这种方式使得机构很难找到负担管理责任的挂靠单位,也不利于政府和组织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

 

公益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如何强化管理能力,公益组织如何建立公信力以及与政府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就涉及到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建设问题。

 

2、公益组织的社会基础、媒体环境及其公信力建设

 

闽赣地区公益组织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圈子的状态。一定地域范围内,公益圈透明度高,信息充分。而公众对于公益认识程度则不高,公益意识及参与程度仍旧比较薄弱。可以说,公益目前仍旧小众,群众基础不够。NGO并不属于社会分配的生产环节,而是再分配环节。NGO的资源筹集和组织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公众。

 

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公信力和媒体是赢得社会认可的两大法宝,并且缺一不可。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建立在财务透明、服务有效、管理规范的基础上。

 

(二)公益组织内部环境分析

 

1、公益组织从业人员薪酬待遇

 

闽赣地区公益从业人员薪资水平偏低,人员流动性较高。目前,闽赣地区公益组织行业内全职项目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约2200元,机构负责人平均工资约为3500元。以厦门市某老牌公益组织为例,其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与厦门市最低工资标准持平。为了解决工作人员的生活问题,有一定规模的公益组织会为员工提供住宿、食堂以保障员工基本生活。

 

低薪酬和待遇是一种弱化个人利益而追求社会效益的表现。这也是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原因之一。公益行业流动性主要体现在项目工作人员上,又以青年工作人员为最。公益组织的从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大学参加志愿服务为起点参与进来,毕业后全职做公益。较低的福利和待遇使得青年人与家庭的矛盾难以处理,从而影响机构服务的开展。

 

2、核心资源不稳定

 

目前,公益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所需要投入的核心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资金和人力资源。不同组织的核心资源不同。

 

资金包括公益服务资金和运营资金。公益服务资金来源有以下几种:

 

第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方式有:物资捐赠——可转换为货币的新物资捐赠;现金捐赠——定期结对捐赠、理事代收、邮政汇款、银行转账、网络划拨(慈善会支付宝网上捐赠);义卖筹款——将捐赠物资通过义卖活动进行筹款;第二,会员会费。公益组织发动相关人士组成理事会,并向理事成员收取会费,作为机构运作资金。第三,基金会和企业也是重要的资源渠道。

 

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如何拓宽筹资渠道,保证公益资源投入的稳定性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管理人力资源、执行人力资源和资源筹集人力成本。据不完全统计,在闽赣地区,稳定发展期的组织中,从业人员的平均工作年限约为两年。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且大部分情况是流动到其他行业,这一现象不利于公益行业的长线发展。

 

四、公益服务运作逻辑

 

(一)公益组织运作逻辑

 

公益组织运作的核心概念是组织信念,也就是机构使命。草根公益组织内部共同认可内化的价值使命是一个机构能够持续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信念认同使得组织消耗更少的成本来运作(朱建刚,2004)。

 

公益组织高效运作的主要原因是志愿资源的使用。第一,志愿者的投入使得机构能够获得大量的成本很低的人力资源。第二,社会公众投入的各类公益资源为公益项目的运作提供了基础。第三,目前公益业内工资水平偏低,从业人员的信念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二)志愿服务的运作逻辑

 

公益组织的运作系统中志愿者是一个重要的投入和资源。志愿服务的运作逻辑是什么呢?公益组织在一定的目标和使命的号召下把志愿者聚集在一起,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互相之间的熟悉程度增加,形成一个小的网络,并不断的通过活动强化网络内信任。志愿者网络的准入门槛低,网络边界不明显。

 

1、志愿者网络分层

 

志愿者网络是有层次性的,以义工组织为最显著。志愿者网络往往分为核心网络以及次网络。核心网络成员关系更加紧密,对活动的参与程度高,执行部分或全部管理职能,这个层面的志愿者团队化且稳定性较强,如何协调不同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整合团队目标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次网络是相对外围的志愿者。他们对活动参与频率低,不承担活动策划、团队管理的功能,相对松散,并且边缘化,也是最难管理的一个群体。

 

2、志愿者的分层管理

 

义工组织的核心资源在于志愿者,志愿者管理方法根据网络分层。对于核心志愿者,义工组织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维护,并且赋予核心志愿者团队管理职能。

 

义工团队对于志愿者的管理总体而言都在团队凝聚力上做出努力,但是具体而言也分两个层面。对于核心志愿者的管理以团队管理为主,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形成良好的团队决策、执行以及反馈机制。而对于相对边缘的志愿者更多是靠网络注册、组织身份认证标识的方式促进志愿者对组织的认同,期望明确界限,以加强管理。然而效果却是差强人意的。

 

3、行业及组织发展视角

 

首先志愿者属于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流动的,组织更应该关心的是志愿者如何保留在公益服务领域而不是组织内部。领域内的志愿者流动是一种健康的机制,也是一种促进公益组织成长和优化的机制。志愿者和公益组织本身一样都属于社会资源。建立合理的沟通平台和网络有助于志愿资源的合理流动。

 

五、闽赣地区公益组织的生命周期

 

目前国内公益组织的发展整体处于探索的状态。公益组织的行业结构呈现金字塔状。这种结构也同时体现在个体公益组织的发展历程中。早期的公益组织多是义工组织。机构使命较宽泛,工作涉及领域较多,机构往往吸引大量的志愿者参与,也能够吸引社会人士的关注,获取相关的资源。随着机构的发展,机构需要更加明确使命和工作方法,这对于机构往往是一个危机也是成长的机遇。很多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分裂,分裂成不同的机构,各自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工作方向。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环节有利于促进行业多样性和行业分工,使得行业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从国内公益组织发展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公益组织都还属于初创期的阶段。本研究呈现调研成果时采用的是在大环境下的小的分期方式。

 

(一)初创期公益组织

 

初创期公益组织表现形式多为义工组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义工组织都是初创期公益组织。有一些义工组织发展方向明确,定位于志愿者参与和志愿精神的传播。这些公益组织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形成。

 

1、组织特点

 

初创期公益组织,大都少量或没有全职领薪工作人员,组织尚未形成明确的组织文化和规范。机构少有明确的法律身份。公益服务较为零散,系统性较差,尚未形成运作项目的概念,核心资源是志愿服务资源,这种资源本身的松散性导致机构服务焦点模糊。

 

2、工作逻辑

    初创期公益组织大部分以资源为服务导向,即根据自己所能调动的资源来决定要开展的服务内容。初创期公益组织直接关注社会问题,采用资源导向型的服务模式使得机构服务范围广泛。同时,初创期的公益组织基于爱心和奉献,发展动力较强。

 

3、发展困难和障碍

(1)志愿者流动性大,实现志愿者管理优化是组织发展的重要任务。

(2)组织规范化运作困难。

 

4、组织需求

(1)办公场地、开会场地、专职人员。

(2)机构需要明确服务焦点、组织发展目标、确定其主要业务范围。

(3)机构需在已有基础上构建组织文化。

 

(二)生长期草根公益组织

 

1、组织特点

 

生长期的公益组织是初创期到发展期公益组织过渡阶段,实际上对很多机构而言生长期都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在这个阶段,公益组织明确了组织的发展目标、聚焦社会问题、明确了组织发展的方向,梳理了组织发展的方式和方法,初步建立了公益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规则。

 

2、工作逻辑

 

生长期的公益组织开始意识到资源导向型的公益服务的局限性,转而向需求导向型的服务转变。组织开展服务方式也开始转向项目运作,常见的方式是把自己已有的工作梳理成项目,但是组织本身仍旧缺乏项目运作的经验和专业性,因此难以获得基金会等对项目要求较高的行业内资源。

 

3、发展困难和障碍

 

生长期阶段的公益组织发展的困难在于组织的顺利转型。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公益组织而言,交流和互动很重要,区域性支持平台的作用也更加重要。

 

3、组织发展需求

 

生长期的公益组织规范化发展带来的需求包括以下两点:

(1)寻求注册,获得合法身份。

(2)初步的项目化运作,尝试专业化服务。

 

(三)发展期草根公益组织

 

1、组织特点

(1)机构已注册或正在注册。

(2)机构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已正常、稳定运行一定时间,规章制度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并运行良好,机构需要完善制度规范。

(3)寻求专业性。专业性的寻求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公益项目的专业性,一个是组织规范的专业性。

(4)机构开放性较高、在以地域划分的公益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不得不说,这种影响力大都是附着在机构负责人身上的。

 

2、工作逻辑

稳定发展期的公益组织工作逻辑从资源导向型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第一,机构进入公众视野之后,获得更多的资源。第二,机构目标和定位更加精准,对资源的筛选能力增强。第三,项目化运作使得机构转变工作逻辑,由资源导向转向问题/需求导向。

 

3、工作困难

(1)项目化运作的困难。

草根公益组织在项目的开发、项目执行以及项目的评估等方面能力还有待提升。如何运作专业的服务项目就成了机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需求激发组织寻求机构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培训。

(2)人员流动性大,待遇偏低且不稳定。

(3)支持人才发展的资源集中在组织创始人身上,例如银杏计划。而项目的运作人员、机构中层管理和项目执行者的资源则很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层工作人员是流动率最高的,组织的创始人反而流动性很低。由于承担了机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创始人一般都不会选择放弃。对中层管理而言很有用的资源包括:薪资、培训交流机会以及能够使他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获取资源的资源等。

(4)行业平台发展不成熟。行业内的交流比较多,区域化的交流平台尚未形成。

 

4、组织发展需求

(1)专业化运作项目能力的提升。

(2)管理费用的筹集。公众和资源对公益的看法仍是慈善行为的理念,不愿承担组织发展和运作的成本。

(3)强化公信力建设。

 

(四)其他类型

 

1、义工组织

(1)组织特点

这里的义工组织主要是指组织目标明确定位为义工的组织,致力于社会倡导和志愿精神传播的组织。他们的特点有服务领域广泛,给予式的服务,表现为活动呈散点状;组织行政运作成本低,有诸多机构甚至是零成本运营。义工组织的核心资源是志愿者以及志愿者网络所带来的资源。具体而言,核心志愿者团队是其主要的资源来源。

(2)公益理念:发源于慈善理念,转型为公益理念。

(4)工作逻辑:通过共同组织、参与活动,获得价值感;团队熟悉程度以及成员之间的信任。

(3)发展困难:志愿者的管理;志愿者流动性大,管理困难。

发展方向:专门化、专业化服务。面临行业分工的需求。具体而言,在区域没有分支义工组织的时候服务范围大而广,在义工组织较多的时候,面临分工的需求。即需要明确关注的问题、目标服务人群、梳理服务方式等,继续发展下去则转型成为专门的NGO组织

 

2、平台性组织

平台性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基础公益组织成长起来并且看到了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组织;另一类是关注区域公益行业发展的组织

(1)组织特点

平台性公益组织关注区域公益组织的财务、项目透明度以及其产生的社会公信力;关注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的投入;更多考虑资助方的需求,需求市场与公益的平衡点;项目以及活动更关注社会公众而非志愿者的参与度;由于机构发展的需要,开放程度高;走专职化道路、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组织发展与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关心行业的发展。

(2)核心资源

平台性组织的核心资源在于整合资源的能力。其中包括获取资源的能力、高效使用资源的能力、擅长项目策划以及关系维护;基层公益组织的在地化信息等;项目设计或者项目运作的能力。

(3)发展需求

平台性公益组织需要更为专业系统的培训。目前广东ICS和上海恩派都有相关的服务内容。专业性和机构生存发展是平台组织的两个重要需求点。

 

六、公益组织互助平台网络的搭建

 

公益组织之间的交流网络呈现出地缘和业缘的特征。处于公益行业链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公益组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义工组织和初创期的公益组织以地域性为主要的交流维度,而发展期和平稳发展期的公益组织则以业务领域内的交流为主,区域交流为辅。不同于以上四种类型的组织的还有平台性公益组织。平台性的公益组织则以区域公益发展为目标,关注于区域交流、互助平台的搭建。

 

(一)以区域为互助维度

 

1、初创期公益组织

初创期公益组织的业务领域和工作目标并不够明确,组织形态相对松散,业务涉猎广泛,关注问题多,焦点模糊。以资源为服务导向的初创期公益组织通过与地域内的公益组织建立关系,有利于组织获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服务项目。

 

同时,初创期的公益组织最核心的资源在于志愿者,志愿者是有一定流动性的,志愿者的流动性也增加了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志愿者的地域性也就同时体现在公益组织交流网络上。如此,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就成为了初创期公益组织最主要的交往维度。

 

2、义工组织

义工组织的服务维度也是以区域为主。义工组织是公益生态链条上最基础的一环。义工组织服务范围广,多涉猎助学、助困、助残、助孤等多个服务领域。义工组织的互动网络也是以地域为主。

 

(二)以行业为互助维度

 

发展期的公益组织相较于初创期的公益组织组织文化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机构定位具体,机构开始或正在进行项目化的运作探索。机构不再满足于松散的组织状态,寻求专职工作人员和机构的注册,也就是开始寻求机构的本身的长足发展。然而机构仍旧存在不足,例如财务透明度不高、刚刚进入公众的视野、组织文化不够稳定等。发展期的公益组织交流网络呈现出区域性和业务领域性并存的状态,且不同的机构呈现出两个维度不同的主导地位。

 

究其原因如下:发展期公益组织服务范围和(或)服务对象更为明确,服务也较初创期的公益组织更为深入,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同时也进入同类机构的视野,由于机构有提升的需求,就与相同服务领域的机构联系会更紧密。这是有利于机构往纵深方向发展的。这个时期的公益组织交流网络的区域性和领域性是难以分出主次的。

 

稳定发展期的公益组织以业内的交流居多。区域性的交流则取决于该地区平台建设的程度。例如,厦门地区稳定发展期的公益组织平台建设工作较于机构本身的发展滞后,因此较为成熟的公益组织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是同领域(未必同地域)的公益机构。举例而言,红树林保育联盟是厦门市发展程度较高的草根公益组织。该组织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是国际国内环保类基金会、红树林保护区内草根环保社团、城市义工联等。稳定发展期的公益组织开始寻求行业的链条式发展。已有的公益组织的支持项目提供了催化作用。例如南都基金会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

 

在银杏伙伴成长计划支持平台上,不同领域的不同类型公益机构的机构负责人(或创始人)建立了较好的沟通网络,也实现了信息的分享。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同时平台本身引导公益机构的负责人(或创始人)在机构较为成熟的时候转向领域内的平台建设。这种引导是一种启发性引导,引导机构往更开放、更包容的方向发展。同样以红树林保育联盟为例,机构的发展开始转向推动行业的发展,因此开辟了例如红树林保护领域内的小额项目资助等新的尝试方式。

 

(三)区域和行业二维互助平台

 

区域和行业二维互助平台是未来公益组织网络的发展方向,也是区域性公益组织平台发展的重要指标。我们希望区域性的公益平台能够实现行业生态链条的合理运转,机构能够找到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实现长线发展。

 

七、不足与反思

 

本研究仍旧存在诸多不足。第一,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访谈式的调研方式,缺少量化数据,不能够以数据的方式直观的把闽赣地区公益组织的全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二,访谈的方式成本较高导致个别机构没有访谈到,这是本次调研的一个局限。第三,本研究所搭建的模型仍需完善并接受时间的检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词条  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词条  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词条  地区  地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