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窦瑞刚发布《中国公益人才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2010年12月17日,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在北京发布。该项调研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开展。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窦瑞刚在会上发布此项报告,以下为讲话全文:

 

我们今年年初在南都基金会的倡议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刘鸿儒基金会一起来做了一个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和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受三家机构的委托,我今天来做一个简单的发布。

 

首先要道个歉,我没有非常仔细地把这个报告看完,所以我要是发布得不好,主要还是以零点对外的披露为主。

 

我们这个调研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包括第一阶段的研究,我们主要做人才数字模型,第二个主要做人才状况的定量调查,第三阶段主要做人才发展支持状况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方法包括深度样本的访问,以及问卷调查和后续发展的深度访问。问卷调查我们最后的样本数是451个,深度访问是9个,第三阶段的深度访问是6个。我们主要的成果是输出了公益人才的基础数字的模型,以及对公益人才做了一个定量和定型的报告。

 

在这个项目的调查过程中,这页PPT主要是指我们调查的NGO注册的情况,从这个注册的情况来看,主要接受我们访问的是草根的NGO,它们占了36%,其他的是工商注册的草根NGO,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相对来说接受调查的成功率比较低。另外接受调查的主要人愿以机构负责人为主。

 

那么我们也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个公益人才数字模型的分析,我们对公益人才的数字模型在价值倾向、能力和知识经验三方面做了一个数字模型,比如说我们认为对公益人才来讲,他共性的价值倾向是有公益精神以及理解和认同的机构使命。同时他们的能力也主要强调的是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项目管理、攻关传播、筹资和志愿者管理等方面又做了一个细分的,对他们的价值倾向、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初步模型建模。那么通过这么一个项目,我们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发现。

 

发现一:对中国公益人才,现在所处的行业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发现。中国的公益行业仍处于初创期,多数机构的规模还比较小,这可能也和我们的样本采集有关系,就是说我们绝大部分的样本采集通过打电话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都没有得到反馈,尤其是没有得到我们的公募基金会、国际基金会以及非公募基金会这样的一些比较大的机构的反馈,我们主要得到的反馈是来自于草根公益机构。所以这也导致我们从样本的分析来看,55%以上他们的年度筹资规模都是在50万以下。从人员来看,近半数以上的机构全职人员只有在3人以下,他们开展的项目也都是在1到3个为主。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的公益行业仍处于初创期,多数机构的发展规模非常小。

 

发现二:我们的基金会主要是作为资金提供方,但是我们的基金会和草根NGO,也就是说资助方和执行方在服务领域方面不匹配,这个也许就是成为我们近来经常讨论的就是草根组织筹资难、发展慢,而基金会存在资金堰塞湖,钱花不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是基金会与公益组织关注的领域是有差异,在这个差异中,公募和非公募关注领域也有差异,而最重要的一个差异是基金会和草根NGO关注的领域有巨大的差异。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基金会和草根NGO,他在注册地,也就是活动地有巨大的差异,非公募基金会74%以上集中在京沪和东部沿海,而我们的草根NGO主要集中在西部,我们也有一个建议,希望我们的基金会能向西部去。

 

发现三:我们发展型岗位的设置与操作型和支持型岗位相比略有不足,限制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草根NGO更多地把人力资源配置在操作型和支持型的岗位中,因为第一个他们人就比较少,而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他们又主要着眼于操作型和支持型,这样也限制了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和拓展。我们把NGO的岗位分成三个类型,一个叫操作型、一个是发展型、一个支持型。从这个图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发展型的岗位相对不足。操作型的岗位基本上占据了82.9%以上的比例,而项目管理型的占据了机构人员的80%以上,而发展型的只有455%左右。

 

发现四:同时我们调查还发现七成机构有人员扩张的计划,所以中国总体的公益人才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和我们刚才调查说,我们现在的机构主要在1至3个人左右,他们都有人才发展的巨大需求,同时中国的NGO数量也在不断地攀升,新生的机构有巨大的人才需求,所以大多数的公益机构都有人员扩张的计划。

 

这页PPT主要是讲中国公益人才工作的现状,他们的一个特点是工作强度大,对他们软硬件的支持比较弱,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入。从这个调查中我们看出67%的人反映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工作在10到12个小时,但是与之相比的是37.7%的没有任何社会保险。而北京其他职工没有社保的情况只有29.4%。从薪资待遇我们亿可以看出他们88.5%的人员薪酬集中在5000块钱以下,而北京2009年工资月均收入为2233,我觉得这个对比数意义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们都说2233元这个是社保平均工资,而我们的公益人才25.7%以上是在2000元左右。

 

另外对于公益人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的引导和指引相对不足,我们调查中发现我们的NGO工作人员主要是依靠价值认同,他们对公益机构的价值认同非常高,这是他们留在公益机构,从事公益事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而相对来说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可期望的薪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的上升空间,他们都认为比较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对目前已经从事公益的这样一些人才,如何来进行软硬件的支持成为当务之急。

 

公益人才我们有一些定量的研究,中国公益人才中相对来说男女比例还比较均匀,但是主体是以中青年为主,这和我们之前的印象说,中国公益界主要以退休人员为主的这样一个总体特征可能是,我们的总体印象是不太一样的,这可能也和我们的研究,实际上我们主要着眼于草根的NGO研究,他们的主要人员是以中青年为主。

 

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的NGO,实际上整体的人员素质还是比较高的,本科学历居多,63%为中青年,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都在31到35岁以下的这样一个人员。63%以上的学历是本科以上的学历,还有18.4%是硕士及以上,整体上来讲中国公益人才从素质来讲非常高。

 

另外我们也发现,这些优秀的中青年他们相对来说,他们的结婚比例也比较低,49.9%的人属于未婚,已婚人员只有44.6%,这个和我们通常认为的在公益圈里面问起来,很多大龄青年都是属于未婚状况,我们想中国公益界以青年为主,他们的学历和素质都比较高,但是他们的收入和未来的发展没有受到保障,这也是我们觉得他们可能婚育状况,相对来讲比较低的原因。

 

还有一个研究情况是我们发现中国公益人才的流失严重,近8成的公益人员离开了公益领域,他们离开的原因待遇低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我们调查的公益人才当中,80%的人表示愿意将公益作为终身事业,并表示会留在机构,但从实际的调查结构来看,有近6成的机构有人员离职流失,其中近八成的流向了非公益领域。就是我们在访问这些公益机构从业人员的时候,他们都觉得从事公益事业非常好,他们也愿意把公益事业作为终身事业,但是实际情况,当他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基本上都选择了离开公益事业。我们分析的主要是来自于现实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重新选择职业生涯,以面对生活的压力。

 

我们看到有56.5%的机构遭遇了人员流失,尤其是草根的NGO和社团流失率远高于我们说的基金会,79.7%的人离开了公益领域,43.1%的人认为待遇的原因是离开公益的一个主要原因。

 

刚才我们也说,因为我们调查的这些NGO它的主要人员都是1到3人,所以我们也发现整个整个公益人才的内部储备不足,基本上依赖于其他领域的供给,志愿者精力对人才的职业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我们调查我们公益机构的从业人员来看,他们的来源非常多元,领域内流动的只有32.8%,多数是依靠其他领域的供给。其中他们来从事专职的公益事业之前,有32.8%的在其他公益组织工作过,82.7%的人做过志愿者。而全职人员的工作年限分布上来看,绝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不到一年,也就是说新人占据了绝大多数。

 

所以我们也发现,对于中国公益事业来讲,公益人才的能力和经验是公益人才的两大软肋,尤其是在发展型岗位人才的胜任力是最欠缺的。我们根据我们刚才的能力胜任度的模型,对我们所访谈的公益机构的领导人做了一个他们员工的能力胜任度的满意度调查,我们从这个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在价值观这方面,我们的公益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基本达标,但是能力、技能以及知识经验存在巨大的缺陷。而在发展型岗位、操作型岗位、支持型岗位三个岗位来看,发展型岗位的能力胜任的评价最低,而支持型岗位相对比较高。另外我们从调查中也发现,公益人才的专业需求走向多元化,职能分类趋向于细分。

 

最后我们对人才发展有一个核心的建议,就是要促进中国公益人才的发展,尤其促进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第一个需要提高社会的认知、改善从业环境,传播公益的职业魅力。那么我们在这个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公众甚至资助方对资源投入在公益机构的发展上并不理解,就是说我们很多资金的提供方,把主要的资金用于项目的开展和执行,而没有着眼于我们说公益机构长远的一个可持续发展。这也恰恰使机构,之前也和很多公益机构的负责人也聊过,他说我们现在不缺乏的是项目执行的费用,缺乏的是机构长期发展,尤其是在人才发展和能力建设这一块儿的费用,而这种资金的不足导致了我们说机构的发展失去了可持续力。再加上刚才我们所阐述的,由于中国的公益人才普遍存在着收入低、工作辛苦以及工作压力非常大,职业发展的未来不是很清晰,这样种种的限制,导致了很少有人会主动地选择公益领域,他们大部分选择公益领域的人,也可以看出他们做志愿者的经历,他们拥有80%多做志愿者的经历,导致他们可能由于价值观和使命趋势他们来从事公益,而最后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和长远发展,最终他们必须选择离开公益领域,去选择一个挣钱的工作,可能今后再会回到我们公益行业中来。

 

所以我们建议我们要尽快地打破这样的一个限制,提升整个NGO的整体行业环境,并传播公益行业带给从业者的这种独特价值,提升行业的职业形象和吸引力。我们另外一个建议就是重视在公益领域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为这些从事公益事业的可爱的人提供有保障的生活和有发展的职业空间。我们的建议是一个是提升我们NGO的筹资能力,建议他们能够设立专门的筹资岗位,通过筹资改善人员的薪酬待遇,我们也希望我们的NGO能够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尽量为人员提供工作与生活相匹配的职业状态,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三个我们是希望能够注重我们的志愿者工作,为未来的公益人才提供储备空间。

 

我们对后备人才培养这里我们有一个建议,就是希望通过系统化的大学生公益实践,促进大学生来选择公益作为其职业生涯。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参加公益活动的深度其实对大学生今后以何种方式进入公益事业有显著的影响,我们希望我们的NGO以及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公益实践。

 

感谢大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现状  现状词条  需求  需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