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企业基金会的 去企业化

这周都在江、浙一带到处走,一来为了完成手头上调研项目,二来亦希望了解民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上的一些进展,江浙一带无疑是首选之地。近几年中国出现一个怪现象,大量的企业成立独立法人的基金会支持自身的公益项目 (数字请参考基金会中心网,这篇文章不讲数据)。中国并没有企业基金会这一法定地位,企业基金会之所以有这称谓,一般都是因为起始基金是由企业捐赠,或每年企业定额捐赠作为公益项目经费,故此大部份都以企业的名称冠名。一般企业会成立地方的非公募基金会,亦有企业成立了地方性的基金会,各式其色,任君选择。当然亦有很多企业家亦没有明确地分清楚企业家自己的基金会企业基金会的分别,那个就另作别论。这周走访了很多民营企业,亦尝试了解他们在企业公益上的取向,其中不乏已成立了基金会的民营企业。这令我重新提出一个疑问:到底企业基金会这形式是否适合 / 如何支持企业进行自身的公益项目﹖

 

  经常有人批评我常把国际经验挂在口边,不合国情,但我觉得既然欧美国家在企业公益上已经走了上近百年,我们不妨看看国际上的做法是如何的。一般国外企业成立基金会后都用来支持自身的企业公益活动,但都是以资助项目为主,给各地分公司人员 (包括员工志愿者及CSR部门)申请资金,或直接寻找公益组织作为合作方,支持他们在各社区中开展活动。自己操作项目的企业基金会少之又少;另外企业家的家族基金会企业基金会亦是有很明显的区分,甚至有企业基金会所支持的公益项目都是 "去企业化" - 与企业的业务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这在我们中国亦出现了如南都基金会的情况。

 

  企业基金会是否要像南都基金会一样 “去企业化”,这是每个公益人都想问的问题。从感性出发的话,我当然希望所有中国的企业基金会都可以做与企业无关的项目,支持公民社会的发展;但感性归感性, 中国的企业基金会在这个理念还没有明确、做法没有规律的前提下,都会碰到几方面的问题。是否应该去企业化不应该是现在要问的问题。

 

  从企业内部管理层的角度来说,不论基金会的经费是一次性捐赠或每年捐赠,尽管基金会是独立法人资格,但由于企业人员对基金会的地位和角色不清晰,管理层都是无可避免或顺理成章的把基金会当作是公益项目甚至是整体企业社会责任规划的部门,这样的期望值会造成的一定的负面结果 - 基金会的项目如果与企业经营和品牌不挂钩的话,内部开展工作一定会遇到阻力,基金会要动员人手 (尤其是员工志愿者) 和开展其他资源的话就难上加难,这都不利于基金会的工作和发展。

 

  从人才库的角度来看,如何找到合适的秘书长亦是一个问题。过去两年曾接触过大量企业准备或已成立基金会的都向我打听有没有合适的人才。公益事业在过去十年才开始发展,到08年开始才如雨后春旬,但公益组织的高管一直是个缺口,是中国的客观环境和长期缺乏第三部门专业训练机会的结果。对企业来说,这更是一个挑战 -基于管理层的期望值,企业基金会的秘书长一方面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有一定认知,另一方面亦需要具有公益人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而且是需要平衡的。在这个才刚起步的企业公益领域中,人才已经是寥寥可数,更何况适合当基金会的秘书长﹖现在很多企业基金会秘书长都是CSR部门或市场部或公关部的负责人兼着,长期是这状态的话,成立基金会的意义在哪﹖是否由CSR部门做公益、和NGO合作更好﹖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到底企业基金会应该是操作性还是资助型的基金会呢﹖这个估计大家都是没有定案。国际上大部份由企业成立的基金会都以资助民间机构执行公益项目为主,中国的话就两样参半。但我曾经碰过一个很好玩的例子:有个民企老板跟我说要成立一个企业命名的基金会,原因是他对一些所谓的 "国字号" 基金会看不过眼,认为他们"食水太深",效率太低;后来自己成立基金会,自己招人去做,有一天跟我说:累死了,每个项目官员都要经常出差自己跑项目。我问他为什么不找些民间NGO去做,他又说信不过。这样又累又折腾的原因,就是一个思维和客观原因的问题。怎样解决呢﹖看你企业老板的思维了。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基金会具有独立法人身份,但始终挂着企业的名字,在项目的宣传及品牌传播上一定会遇到尴尬的情况,尤其是面对着中国的媒体。姑勿论秘书长与媒体关系有多好,甚至是媒体出身,带着企业的名字进行项目并要求传播时,无所避免会被媒体要求在广告层面投入,原因是给人的印象是企业的项目;而且中国民众对于企业做公益现在还是有一种道德洁癖,认为企业做公益要求回收是过于功利、不可接受。如果有企业基金会想在传播上 “去企业化”,这是很困难的,除非基金会成立之初候用与企业无关的名字,或者是你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名气 (估计没有老板希望是这样吧)。

 

  总括而言,企业基金会是否要 “去企业化”是一个企业自身要思考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成立企业基金会。是为了抵税发票﹖ 在其他基金会下设一个专项基金是否有同样功效﹖ 企业基金会的人员如何配备﹖ 一切的法律、财务和管理流程和体系是否准备好﹖基金会的传播会否和企业的CSR信息传播会有冲突﹖如何配合企业员工志愿者的工作﹖ 这些一大堆的问题都要在成立前想清楚,不然企业基金会变成空壳公司,费时失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企业基金会的 去企业化  企业化  企业化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