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性化、多元化为标志的另类教育模式,“在家上学”(home school),近年在中国的大城市悄然兴起。这个群体究竟有多大?目前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困惑?
2014年5月1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对中国大陆的“在家上学”发展态势进行了调研分析。
报告将中国的“在家上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狭义的“在家上学”,由父母自己或聘请家庭教师协助教学;另一类则是在家长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学校、微型学校。这些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教育形式,在国际上被通称为“非学校化教育”。
研究统计,当前以“在家上学”名义聚集和活跃于中国大陆的家长群体约1.8万人。正在实践在家上学者约2000人。其中,又以广东、浙江和北京最为集中。截至2012年底,大陆共有实体书院590家,网络虚拟书院100多所;华德福学校119家,教会学校近200所。由此估算,中国大陆非学校化教育的总人数在10万人以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数据发现,当前实践在家上学家庭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万元以下和5万元以上两个范围;超过四分之三的家长有着大专及以上学历,63.13%的家长是企业职工、教师等专业人员或自由职业者。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男孩占到六成,而母亲在子女教育方面担任更重要的角色。
与美国72%的家长出于宗教原因选择在家上学不同,中国60.89%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并没有宗教信仰,他们主要出于对公立学校教育的不满而选择逃离。在家上学的家庭中,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7.2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6.7%的孩子厌倦学校生活,14%的家长认为学校教学进度过慢或过快。
家长们根据自己的理念,决定孩子接受的教育,有的偏重国学,有的追随“蒙派”(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华派”(华德福教育理念),有的遵循美式教育。无论“流派”为何,家长们自己普遍较为认可在家上学的成效。从孩子数学计算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视野和知识面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六个方面评估,家长们认为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处于中上等水平。
关于孩子的未来,有41.9%家长希望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让孩子继续在家上学;而等高中毕业后,35.75%希望孩子出国留学,但仍有34.08%的家庭选择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在57.54%的家长清楚孩子以后的规划的同时,也有10%的家长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
由于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在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们往往会遭到“违法”的质疑。而更有学者担忧在家教育的质量无人监督,家长失职时难有社会介入渠道,在家上学的孩子的权利缺乏法律保障。
在家上学家庭的感受也相似。他们认为最大的阻力来自社会舆论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还有1.12%的家庭感到阻力源于孩子的不同意。
超过一半的家长希望能有定期的互助团体活动,分享国内外相关信息,得到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的专业指导,拓展教育资源,并且获得政策法规支持。
面对在家上学这一新事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呼吁政府及社会持允许探索、允许改革的态度。在美国,在家上学已被充分合法化,并有完备的支持系统;台湾也从立法上将在家上学及各种自组织教育方式纳入教育部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补助自学高中生,使其享有大学入学资格。
报告建议大陆借鉴台湾经验,将在家上学确定为“非学校型态之实验教育”,为多元化教育探索正名,开放以个人、团体及机构方式办理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的申请,给在家上学学生电子学籍。另一方面,则呼吁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考虑微型学校的实际情况,放宽机构实验教育人数及团体实验教育场地限制,鼓励民间自主探索办学。
对于“在家上学”的管理和监督,美国、中国台湾实际上已有成熟经验。报告建议中国也应对学生受教资格、课程、学习评量、毕业条件、政府补助等多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在家上学这一群体的内部交流、协作方式已经成型并日趋完善。而在家上学群体内部支持外,报告呼吁学校、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为在家上学群体提供各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