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们为什么质疑陈光标(二)

 

本文对2011年《中国经营报》质疑“首善”陈光标事件之来龙去脉、台前幕后进行了回顾,作者为中国经营报主任编辑李宾。由于篇幅较长,分二个章节进行刊登。这是第二部分。

 

第四话、南方系出剑 新线人现身

 

我在这个连载的开头就说过,2011年质疑陈光标的前前后后,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陈光标,看到了中国慈善界的污秽积垢,看到了官媒操守的不堪,也看到了民众情绪的分裂和人性的百态。写这个系列文章的一大目的也是为了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连毛泽东都已经从神坛上摔下来了,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没有理由再去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圣人”,那些整天把自己打扮成圣人模样的,不是投机分子就是别有用心。

 

另外,正是由于中国慈善事业刚刚起步,公立慈善业有着太多的官方色彩,慈善业的立法和相关监督管理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民众信任度很低,给了陈光标通过高调慈善来博得名利的机会。当一个慈善家做慈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并保住自己的名望光环,而不再把扶危济困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他将把慈善带向何方?

 

古人说,“为善而必欲人知,必非真善”。纯粹的慈善,是发自内心的呼唤,与声名无关,与利益无关,与报答无关。但在中国的文化语境内,这种理想化的慈善模式尚未深入人心。

 

这两天看到一篇评论,里面的一段话我颇为认同:“陈光标的高调慈善乃至“暴力慈善”,尽管颇受争议,但并不缺乏被认同的土壤。只不过,既然高调慈善成为施予者的选择,那么,高调质疑就很容易成为公众的选择。这不是苛求,而是权利的对等。”

 

继续我们的故事吧。

 

 

2011年4月29日,我们经过一周努力专门针对质疑陈光标风波制作的专题刊发,八个版的专题命名为“慈善的归慈善 光标的归光标”。这种论战在报社的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如果不是陈光标的指责报道98%失实的可笑回应,不是他对自己发布的2010年慈善成绩单矢口否认,不是央视罔顾事实的偏袒报道,我们本不打算耗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花费那么多的版面去证明几句谎言。想不到的是,后来据发行部的同事说,那期报纸卖的倒是出奇的好。

 

让我们格外欣慰的是,就在筹备那期专题的那一周,以南方报系为首的其他媒体均刊发了对于陈光标的重磅调查报道,使得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

 

4月27日,《南方都市报》刊发长篇调查《陈光标旧事再调查》,紧接着,同属南方报系的《南方人物周刊》也刊发封面报道《中国“首善”陈光标光环的背后:人脉·慈善·生意》。

 

我们始才知道,南方报系早在一年前就怀疑陈光标慈善有假,对其对外大肆夸耀的慈善项目和“发迹”经历进行了深入调查,他们发现了其家乡捐赠项目实为自家私产的事实,“哪里是什么捐赠,分明就是他们陈家的私人后花园”,有村民这样对南方系记者说。南方都市报的记者还详细调查了当年江苏泗洪县的一起强拆打人事件,为了解决陈光标号称捐建的农贸市场人员冷清的问题,陈和地方政府联手对一个商业老街进行了强拆,导致怨声载道。

 

也发现了他的历史并非如他自己宣扬的那样纯洁高尚,还发现他那些先进事迹实为炒作,比如汶川地震时所谓的千里驰援,其实根本不存在,南方人物周刊记者也对其14亿捐赠中的项目进行了尽可能的核查,结果和我们的调查一样,很多捐赠项目没有落实,很多捐赠根本就不存在……

 

当年经过艰苦调查写就报道的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陈磊,在自己的微博中描述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陈光标不可一世的真实嘴脸。他保留了当时采访时,陈斥责和威胁他们的录音以及短信。后来我们从陈磊那里得到了那份录音,陈光标在镜头之外的形象着实让人吃惊,他面对记者对他的一系列疑问,有这样的对话:

 

人物周刊:你曾说要把自己财产全部捐出去,举行个公证仪式,什么时候公证?

 

光标:你还年轻,小伙子,可以搞其他人,到我,你要注意,我只能这样提醒你。……到时候可能你连怎么进去的都不知道。……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有关部门)正在为这个很恼火。已经有部门点到你了,你要把这些事情搞清楚……

 

人物周刊:那么,陈总你还知道去年贵公司在工商登记上面的销售额是多少钱吗?

 

光标:这个我没有必要跟你讲我经营的情况……你扰乱了社会和谐。

 

人物周刊:我们看到一个数据,你的拆迁工程60%都是通过慈善得来的,是这样吗?

 

光标:没有60%……(发怒)告诉我们,你们怎么去采访的,何时去的,我都知道,包括住哪个宾馆,坐谁的车……

 

而事实上,当时陈光标的确证明了自己的“不一样”,广东省委宣传部直接封杀了南方系报刊的相关报道,那几位付出了艰辛劳动的记者眼看着自己的报道不能刊发,自然郁积了很多的愤懑。这一等就是两年之久,看到我们的报道之后,他们终于说服报社领导得以让这些雪藏的报道见了天日,还给人们一些真相。

 

几天之后,水军褪去了,但找我们反映情况的线人则陆续出现了。也正是他们的出现和帮助,使得我们的调查得以继续深入下去。但当时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日后的调查结果虽然更为确凿和让人瞠目,但却不能正式和读者见面了。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四月底的一天,部门领导唐老师让我和他一起下楼见个人,“带上录音笔,”唐老师嘱咐说,“是来谈陈光标的事情的。”于是我满心狐疑着把录音笔放进口袋下了楼。我刚开始以为可能是陈光标派来的说客,但落座交谈之后才弄清楚,原来是来向我们“揭露”陈光标的底细的。

 

他告诉我们,他和陈光标是老乡,都是江苏泗洪人,通过朋友认识的,曾经和陈光标关系不错,当然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刚开始他到陈光标的公司看到他和那么多领导人的合影,还对他高看一眼,但时间长了就发现这个人有点不对,“太爱吹牛”。“那些他捐赠的照片什么的,很多都是假的,都是找人做出来的。”他告诉我们,比如说他可以在街上找来十几个老头老太太,然后在院子里站好,挨个发几张人民币,同时让专门的摄影师拍下来,第二天就见报了,“说什么陈光标给空巢老人捐款。”

 

就连当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汶川地震千里驰援,都是假的。据他介绍,当时有人给陈光标出主意,汶川大地震,这个时候他如果能去抗震救灾,那肯定会得到高层领导的赏识。于是他就连夜飞到了成都。在当地租了几台挖掘机,雇了些人穿上江苏黄埔的衣服,在公路上拉上巨大的横幅,拍照上网,给媒体发通告。于是后来在媒体的报道中,就成了60辆大型机械,120人的队伍,30个小时星夜兼程千里驰援汶川的光辉事迹。

 

他的确达到了目的,在灾区见到了时任总理温家宝,还得到了他的表扬,握着他的手说“你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我向你表示致敬。”在中国这种唯上唯官的社会传统下,高层的接见、视察、表扬几乎就是可以变现的政治资本,就跟清王朝时期皇帝御赐的皇马褂似的,得到的人立刻会显得高人一等、不可一世,在政界工商界,深谙此道竭力钻营的人不在少数。

 

这还不算,这位知情人士自己也被陈光标黑了一把。陈以资金周转的问题曾经向他借过一笔上百万的款,迟迟不还,让他没想到的是,有一次陈光标请他到宿迁市参加一个慈善活动,结束之后给他一张捐款发票,“他跟我说我那笔钱被他捐了,把发票给我可以让我去抵税。我被气的差点没背过气去,我要捐款自己会捐,为什么还要以你的名义捐啊!” 从此他就逐渐和陈光标疏远并反目了。

 

“陈光标的很多捐助是靠自己的名声拉拢的,将别人的钱汇笼后再以个人的名义捐出去。”他说,当然也是给对方许诺好处的,比如拿工程或和领导攀关系,陈是企业和政府权利之间的中间人,很多企业通过资助陈捐款获得和政府打交道的后门。陈光标终于把慈善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当然,作为媒体我们不会只凭他的单方面信息就相信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我们后来的核实和调查证明他所说不虚。

 

另外一个知情人士也和小叶取得联系,道出了陈光标的黄埔公司很多黑幕。让我们得以按图索骥还原出他整个公司运营的真相,证明年营业额百亿的名头不过是他自己吹出来的肥皂泡而已。

 

第五话、陈光标的舆论术和“慈善生意经”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陈光标,他还是有让人佩服的地方的。比如,我非常佩服他策划新闻、以出位雷人博眼球、保持曝光率的能力。他把自己化装成雷锋的样子,定装拍照,照片在网上满天飞,好像他就成为雷锋了;他以号召绿色出行的名义砸大奔,媒体又是一轮报道;他还把自己的名字弄成个商标,开始进入实业领域,生产凉茶、暖茶,然后雾霾问题严重了,他就开始卖空气。他后来进入的饮料生产领域可以说是将自己的名气变成财富的尝试,他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凉茶暖茶前面再加个“好人”的字样,似乎要为自己盖棺定论。其实我很感兴趣他生产的饮料口感怎么样,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生产的空气销路如何?这个产品可谓破天荒独一份,估计还没有国家标准,算不算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呢?

 

 

上面提到的他的那些新闻都是在2011年遭遇媒体大规模质疑之后发生的,经过那一场形象危机,他是不是有过些许的自我反省我不得而知,但他要时不时的制造些动静和新闻,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他的凉茶官微的信息简介中说,他是亚洲首善,这个称号不知道是谁封给他的,估计不会是国内的有关部门,他卯足了劲要去台湾、日本进行捐款,哪怕受人家的冷嘲热讽也不为所动,估计就是希望能对得起自己加封的这个“亚洲首善”吧。

 

我们当年在持续的调查中,感觉他的形象是分裂而对立的,家乡江苏泗洪人对他没什么好印象,甚至充满了愤怒,和他相熟过、合作过的商业伙伴很多都反目疏远了,在江苏黄埔工作过的人提起他来也评价甚差。而他通过自己策划的新闻和活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雷锋式的人物——我们现在都知道雷锋当年也是被官媒通过各种摆拍形象照、人物典型报道大力塑造出来的。

 

他似乎觉得这样分裂的形象没有什么不妥,一边不断的通过央视、北京电视台这样的电视官媒发声,维护自己的大善人的形象;而另一边,在网络、微博上,有组织的水军还在不断的对我和同事们进行谩骂,他们每天晚上定点来、定点走,整齐划一,格外卖力,有个家伙还有眉有眼的说,我们一位记者当年2月29日在去鄂尔多斯采访期间嫖娼,被当地警方抓了,可惜他忘了,2月份根本没有29号。到后来,好几位同事以及同行(本报记者叶文添、晏耀斌、《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陈磊、前财新记者赵何娟等)都收到了恐怖至极的死亡威胁图片,有受到惊吓和恐吓的同事和同行们选择了报警,当然最终也没有得到什么结果。这些行为的组织者是不是陈光标本人授意我们不得而知,但要说他不知情恐怕没人会相信。

 

据深圳网眼传媒公司董事长“网眼八分斋”的检测软件显示,陈光标动用了约2万个IP地址对此次事件进行攻击,为陈营造声势。当时网眼传媒公司调查陈光标已经2年多了,他公司的员工混进了陈光标所聘请的公关公司QQ群,发现这两年陈光标一直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徐州等多地的多家公关公司帮助其炒作,在被我们和南方报系质疑之后,动用了公关费用百万之巨来应对危机。

 

 

我们仍在进行的调查不断拼接着关于他生意和慈善的真实图谱。下面再举几个调查结果:

 

上期连载中出现的那位陈光标曾经的合作伙伴对我说,他认识陈那么久,从来没见过他的工厂在那里。在他认识陈的最初阶段,陈送给了他一张宣传自己事迹的光盘,在光盘中,陈光标“描绘”了黄埔公司的情况,包括气派的生产车间和生产线。“里面介绍说一些废旧轮胎可以做成塑胶跑道等产品,属于资源再次利用,里面有很多工作人员穿着工作服忙碌着,车间很大。”他后来为我们找到了那张光盘,光盘里的陈光标的形象的确够光正伟岸,企业规模恢弘、经营有方,各种名誉加身,还因为慈善四处接受感谢的鲜花、哈达……

 

“但我后来得知,这些光盘的内容并不是陈光标在自己的公司录制的,而是借用江苏申达集团的厂房。而除光盘之外,其他宣传用的也是视频和照片也来自江苏申达集团。”上述知情人士说。

 

据我们了解,江苏申达集团位于江苏江阴市内,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包装产业巨头,年销售超过百亿元。2011年4月29日,我的同事叶文添致电江苏申达集团董事长张国平,他向小叶表示与陈光标认识但不是很熟悉,“最近两、三年没有联系了。”他说,陈光标曾在2005年带了几个摄像和拍照人员到厂房进行录像,当时的理由是,“帮助申达宣传一下。”并不知道后来陈光标将此对外界说成了自己的厂房和车间。“这种行为对申达集团造成利益损害,我们会考虑到法院告陈光标。”

 

我的同事们当年通过多方查证,几乎调查了陈光标所谓商业帝国的全貌。除了南京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陈光标在江苏还有一个黄埔投资公司,但已多年不营业。

 

另外,陈光标在四川注册了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成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3000万港币,性质为外商独资,法人代表为陈光标,投资方为注册在香港的中国黄埔再生资源利用集团有限公司。

 

光标还在四川拥有一个“四川浦发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于2006年6月5日完成工商注册。最初股权构成为中国浦发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占51%,成都向东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占49%,注册地为内江市滨江中路。后因该公司在内江的房地产业务出现亏损,经中国浦发机械工业公司主管机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批准,在2009年5月挂牌出售51%股权,由江苏黄埔投资有限公司竞标获得,价格为4979.89万元。2009年6月完成工商登记变更事宜,法人为陈光标,持股为51%。

 

另外,陈光标还成立有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以及注册在香港的中国黄埔再生资源利用集团有限公司。

 

光标曾说,2008年公司销售额就达100亿元,但我们把上述这些注册公司的所有销售额相加销售额也不超过10亿元,其中在四川和香港注册的两个公司皆为上市所准备的壳公司,无实际意义。

 

光标曾说,从不在做慈善的地方做生意,但我们调查发现,陈的很多生意均以慈善的名义达成。民政部等部门在类似四川灾区板房处理项目中会特意指示四川民政厅把项目交与陈光标的黄埔公司。

 

在对因5.12地震而不能生产的关口电站拆迁相关报告中,批准函里有如下内容:“鉴于陈光标对5.12的贡献,和慈善的贡献,以料抵工的形式将电厂交与陈光标拆迁。”

 

在一份陈光标发给安徽省国资委的信中,开篇即是:“我是中国首善,……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树立为全国道德楷模……对于此次皖能集团下属电厂的拆除改造工程,我公司希望参与。……”

 

再说捐赠的数额。一位曾经在陈光标身边工作的人士透露说,陈光标所宣称的巨额捐款大多是虚报出来的数据,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例如,其2010年慈善“成绩单”中所说的,“春节期间,陈光标带领全国企业家光标榜样爱心慰问团,分5个小组共237人,分别在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等五省区进行了春节慰问活动,总共发放红包近10万个,合计人民币7100万元。”事实上被严重夸大,“我当时只见到两个小组去慰问,而且派发的红包也根本没有7100万那么多,至少是几十倍的夸大。”

 

我们又决定去新疆调查其宣扬的2100万元的红包,结果确实如此:在新疆的捐赠是由几个地方政府帮助组织的,而他们能够查证的“红包”金额大约只有150万元。

 

 

我们的调查越深入,就越感到陈光标的谎言几乎无处不在,也不得不佩服他玩弄媒体和舆论的手腕之高明。

 

我们发现掉进了陈光标慈善迷宫中,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他对自己的企业营收规模和捐赠数额进行了肆意的夸大。所以他自己宣传的那些慈善成绩其实都当不得真,按照他宣传的数额去核实自然核实不到。

 

至于有人不断在评论里揪住不放的“他毕竟捐出去的那些钱”,按照知情人的说法,很多都是通过其他企业老板和公众募集得来的,数额到底有多少,其中他自己到底拿出了多少恐怕只有他知道,而他最终将这些捐赠都算在自己的头上然后肆意夸大,这应该就是那多年来14亿捐赠总额的来源。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顶着“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的慈善家应该做的事。

 

他吃准了如今全社会公众对于慈善事业给予的高尚希望,也吃准了人们心中对于慈善家的宽容和爱护,所以他也就吃准了只要他表面上捐出一些钱,有了慈善家的名头,就不会再有人敢指责他。他就可以随意对自己的慈善行为进行吹嘘。吹的越大越好,反正在现在的慈善体制下,也不太可能有人真去核查。就这样,几年下来,他就把自己的捐赠数额稀里糊涂的累加到了14亿的规模。

 

直到这个肥皂泡吹的太大,2010年一年的捐赠额就吹到了3.3亿元,连原来给他颁奖的中国慈善排行榜的承办方《公益时报》都感觉到不正常了。

 

第六话(终结篇)、首善易主之后

 

故事已经进入尾声了,这是这个连载的最后一期。

 

如果大家留意的话会发现,前两期中的很多关于陈光标的调查结果都没有在公开的媒体上出现过,原因很简单,我们后来遭受到了来自“有关部门”的压力,虽然报道已经写就,但是最终没有能够和公众见面。这里面的详情,由于一些原因我就不在此详述了。

 

从2007年开始,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到今年已经进行了4届,陈光标是在2009年举行的第二届评选中获得的这一称号。后来有关人士告诉我们,这个称号的期限是两年,也就是说,2011年我们质疑陈光标的时候,是他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有效的最后一年。如果大家回忆一下就会发现,那几年正好是陈光标最为活跃的两年。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想必大家都能想的明白。

 

2011年4月26日,在我们对陈光标的质疑正引发争论的时候,新的第八届中国慈善排行榜公布了,人们在榜单中没有看到陈光标的名字,取代他的新首善是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

 

这个慈善排行榜是由民政部指导的,自然要重视自己的声誉和可信度,曾有该报社领导告诉我们,其实他们很早就开始觉得陈光标慈善捐赠注水太多,满嘴谎话,“感觉这个人早晚要出事”,所以当年他们就比较认真地进行了一些核实,这一核实不要紧,完全经不起推敲。于是就决定不再将其纳入排行榜的评选。

 

我们的报道正是在这个排行榜发布之前刊发的,因此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认为是因为以我报为首的几家媒体的质疑导致陈光标落榜,其实正好相反,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使没有那一轮质疑,陈光标也不再可能入选,更别提“首善”的称号了。

 

到了5月8日,央视又出手了。《面对面》节目对陈光标进行了专访,陈光标选择的这个节目形式无疑十分有利,专访的形式决定了节目必定成为陈光标个人的表演,他选择的仍然是“该不该高调慈善”这样自说自话的角度,对于事实层面的核实不置一词,当然央视也不可能去真正核实。而且整个节目导演手段拙劣,全程采访让陈光标跟随,形式上找了几个当地人做群众演员,穿帮做戏之处随处可见,在那个节目里,陈光标还对着央视记者留下了几滴眼泪。但和上一次的《东方时空》不同,这一次外界似乎不再对央视盲目信任,第二天该节目就引起了广泛的质疑。

 

尤其是,当我们和南方系媒体的调查已经直指其汶川地震救援造假和其利用慈善做生意的深度时,央视还在用一个人物专访去证明该人物确实捐了钱,这样的新闻业务在我们看来,只有两个评价:一是没节操,二是“技术含量太低了。”对于央视的报道操作手法我在第三期连载中有过介绍,在此就不多加评论。看完节目我写了一条微博:“关于面对面采访陈光标,我只想说:一、如果我们还是生活在电视独大的传统媒体时代,恐怕这会是个完美的谎言,可能没人质疑。二、谁被质疑心里会好受呢,流几滴眼泪是否就代表无辜。三、除了发现钱的部分,其他捐款真实去向仍然成谜。四、对于最关键的,14亿的捐款数字从何而来,央视那个胖记者只字未问。”

 

在整个事件的各个阶段,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在发声,包括李开复、冯小刚这些所谓的名人,但理性的深刻的讨论似乎只能在纸媒中进行。有慈善界专家从合法性上对陈光标慈善行为进行了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九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选择符合其捐赠意愿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进行捐赠。”也就是说,依照法律,在公益捐赠活动中,个人是不能作为捐款代理者接收捐款的。而陈光标的很多捐款却是通过向企业界和公众募集来的,而收到捐款的情况和善款的去向却根本不公开,最后倒把捐款数字肆意夸大,然后功劳算在自己头上。

 

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先生的观点可谓切中啃綮:“陈光标先生把公开募捐来的钱布施给穷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人的特立独行,属于个人权利。其实不然,他的行为已经带有明显的公共性,如此搅动社会神经的大动作,竟可以置法律于度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以诟病现行慈善体制不透明为号令的高调慈善募捐活动,其资金流向竟然更加不透明,“道德化身”的高大形象后面是一个大大的监督盲区。当然,出现这个令人悲哀的结果不能全怪陈光标先生个人,传媒界的推波助澜、法律界的无动于衷、慈善界的麻木不仁、监管部门的放任自流,都难辞其咎。”

 

徐永光先生和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都曾劝说陈光标成立慈善基金会,但是他始终不肯,他似乎就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儿,享受一个人的荣光。

 

在央视「面对面」之后,我们迫于压力雪藏了那些调查结果,而陈光标则还会不时的出镜,我把这理解为他修复自己公众和慈善形象的努力。

 

两年来,平心而论,随着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失效,他创造新闻的频率似乎减少了一些,不过一旦出现新闻,方式大多仍然是出位雷人博眼球。另外,他终于不再单靠拆迁来支撑自己号称早就"超过百亿"的企业营收,开始卖凉茶、卖暖茶、卖空气,还宣称进入光伏行业,他的商业版图确实在扩大,至于能不能成功,我们只能静观其变。

 

好了,揭开了陈光标慈善真面目之后,让我们再看看2011年取代陈光标的新首善曹德旺先生是怎么做慈善的吧。

 

2010年3月份西南大旱,曹德旺决定向灾区捐赠2亿元。中国扶贫基金会迅速“盯”上了他——他们希望曹能将这笔善款捐赠给基金会,然后再通过基金会发到灾民手上。但曹表示自己要监督善款的发放。后来签订的协议被称为最苛刻的捐赠协议:由曹氏父子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将随机抽检10%的家庭,如发现超过1%的不合格率,中国扶贫基金会需按照查抽获得的超过1%部分缺损比例的30倍予以赔偿。为实现项目运转,基金会一般会收取善款一定额度的“管理费”,行规一般为善款的8%-10%,但曹德旺一开始提出,只愿意给1.5%,也就是300万元。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各让一步,确定为3%,也就是600万元。另外,曹德旺还提出,所有项目需要在11月30日之前完成,在此之后,如果还有捐赠款没有发放到户,这些善款将由其全部收回。最终这个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这一事件一度让外界击节称赞。它终于使得慈善有了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德旺还做了一件在中国慈善界具有开拓性的事情,他说服有关部门,实现了上市公司主要控股人捐赠股份,成立慈善基金会的突破。

 

2011年5月5日,曹德旺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宣布河仁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他捐出自己家族所持福耀集团3亿股股票(依当时股价计算,总价值约合人民币35.49亿元),作为这个以父亲曹河仁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的主要资产。

 

从1983年开始做慈善,曹德旺累计捐赠已经超过50亿元。而中国的民众知道他却比知道陈光标要晚。曹德旺信仰佛教,他曾对媒体说:“施恩不图报,图报非君子,这就是中国的慈善观。为什么陈光标去台湾捐赠,台湾人说你回去读一下《金刚经》。因为《金刚经》里即强调了这一点。”

 

曹德旺这种低调而注重实效的慈善得到了公益慈善界和社会民众的普遍赞誉,到现在,他的形象和陈光标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回想起来,2011年可谓是中国慈善界的多事之年,我们质疑陈光标慈善造假后不久,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妙龄女子开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微博认证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头衔,却在微博不停地炫富,被网友发现之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中国慈善组织大佬——红十字会的持久讨伐和抵制。大家认为中国红十字会强奸了人们的爱心,大家捐赠的钱财最终变成了郭美美小姐用来炫耀的名包、名车。

 

这一轮对中国慈善业的质疑持续时间更加长久,最终让中国红十字会当年的募捐数额将至冰点,但也使得全社会对于中国慈善业长期缺乏的信息公开和慈善监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过到现在,暴富的郭美美到底和中国红十字会之间有何勾连,仍然没有人能说的清楚。红十字会在舆论的压力下有了些被动的改变,但要想能够重新赢得国人的信任恐怕并不是这些许改变和一时半会能够实现的。

 

而2011年另一个慈善界的动向则是给人希望的,那就是通过网络、微博等新的社交手段而兴起的公民慈善的蓬勃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原凤凰周刊调查记者邓飞组织的“免费午餐”活动。公开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免费午餐的募集资金已经达到5000万元。为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提供营养午餐。后来他又和伙伴们发起了另一个公益活动——针对贫困地区儿童的“大病医保”。重要的是,这些通过发动社会集资而实现的慈善活动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公开透明科学的实施制度,邓飞不止一次的说,他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让这个社会更好一些。动机的纯良加上制度的保障使得这些慈善活动赢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支持。

 

我们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虚假慈善和捐款欺骗之后,终于可以对中国的慈善事业抱有一份信心和希望了。不是依靠某个自封的“大善人”,也不是依靠几个官办垄断的慈善机构,而是依靠我们普通人公益之心的觉醒以及慈善制度的不断完善,当让人们放心的慈善路径变的足够多,当意识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慈善变得公开而透明,谁还会去赞赏推崇一个一心想要出名搏利的“大善人”呢?谁还会去把钱稀里糊涂的捐给那些官办机构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我们为什么质疑陈光标  光标  光标词条  质疑  质疑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公益

 垃圾围城,他们“怎么办”

 原标题:垃圾分类在中国难推广?他们在上海趟出一条路 进入冬天雾霾又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其实,一场比雾霾影响更深远、更持久的环境污染早已蔓延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