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医生事业单位编制的束缚,医生多点执业始终在公立医院的反对阻力下难以推开。这一羁绊有望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当中率先打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5月24日在“发现最佳医疗实践——21世纪医院院长峰会•2014”上表示,今年推出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特别提出实行编制备案制度,医生可成为社会人,实现自由流动。
梁万年表示,“这是从身份管理逐渐走向岗位管理,定岗不定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在此基础上,要健全医疗卫生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让医生的自由流动有强大的保证。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推动,其他改革就很难推动起来。”
医生自由执业已是国际主流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其医生执业身份并不受国家管控,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可以自由选择个体、合伙或者受聘于医院的行医方式。
但在中国,绝大多数医生以“单位人”身份被公立医院垄断于体制内,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流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愈加严重,社会资本办医也面对“有钱没人”的困境。
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就出台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公立医院并不支持,政策在各地遇冷,医生私下“走穴”屡见不鲜。
2013年7月,深圳卫人委将《深圳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实施细则》呈报广东省卫生厅备案,一旦获批,深圳中级技术职务的医生不需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属医院的同意将可在其他机构执业,而且执业地点、数量不限,近似于“自由执业”。但就在卫生厅即将向全省系统发文的前一刻,深圳市政府以深圳市法制办的名义,紧急将该实施方案的报备从省厅撤回。财新记者获悉,深圳是在受到最高层有关方面的压力之后,而不得已中止此方案的实施。
2013年年底,北京市卫计委传出将进一步放开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通过取消医院审批、不限制执业地点和数量等方式,鼓励公立医院医生“走出去”。
2014年2月27日,北京市卫计委再次传出利好消息,北京市计划在今年5月正式实施在职医生薪酬和人事制度的调整,推出医生自主创业机制,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
但至今,北京市卫计委的上述两条方案仍未获得国家卫计委的批准,政策迟迟难以落地。
梁万年表示,国家卫计委正在制定和规范医生多点执业的有关细节。“多点执业并非就可以自由执业,因为我们现在事业单位和公立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没有到位,现在公立医院的医生都是单位人,在还没有完全变成社会人的时候,还没有达到像有些国家的自由执业的程度时,可能我们目前这种障碍还无法突破。这个障碍不仅仅是卫生部门一家要突破的,而是需要相关部门来综合对接。”
同时,梁万年表示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并非放任,而要有序。“我们也研究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医生多点执业的情况,它也并不是我们大家所想的国外的医生都是自由执业,即使在美国,它的医生在不同类型的医院对多点执业政策和管理也不一样。多点执业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程序。”梁万年提出,要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医生多点执业,通过正常的渠道利用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形成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