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铝摄入量偏高。在北方地区尤其是面制品摄入量较高的地区,铝摄入量超过了世卫组织推荐的健康指导值,因此,需要采取手段”。6月11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在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表示。
王竹天称,世卫组织推荐的健康指导值是2mg/kg体重/周。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风险评估发现,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面制品摄入量较高的地区,已超过这一指标。
为此,近日,卫计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调整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自2014年7月起,膨化食品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食品添加剂;馒头、发糕等面制品(油炸面制品、挂浆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除外),不能添加含铝膨松剂。同时,三种含铝食品添加剂(酸性磷酸铝钠、硅铝酸钠和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不能再用于食品生产加工。
王竹天解读称,此次调整的最大亮点,就是把以前可用在面制品中的含铝添加剂,限定为只能用在某些食品中,如油条等油炸食品。这样,面制品的含铝添加剂摄入量可下降一半左右。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吃面制品较多,此次调整将降低铝的暴露量。
对膨化食品不得使用含铝添加剂,王竹天解释,这是因为,儿童是膨化食品的消费主体,而儿童本身体质较弱,需要保护。
卫计委食品司司长苏志在会上称,2013年以来,在部分省份启动了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系统研究中国人的膳食暴露和消费结构,为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估收集基础性数据。
此次含铝添加剂标准的调整,就是基于上述风险评估。苏志表示,添加剂标准的调整,一要考虑人体的耐受量;二要考虑暴露量,而暴露量与膳食结构有关;三要考虑不同人群,尤其是敏感人群,如儿童等。
此外,在分析中国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时,苏志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环境污染、生产环节控制不严、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或禁用物质等情况,对食品安全构成隐患。
所谓风险监测,据苏志介绍,与监督抽检是两个概念。风险监测包括污染物、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收集数据。而监督抽检的对象是具体的产品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