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两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依托本校的学术资源,相继成立研究性机构,对国内NGO领域里不断兴起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两所研究性机构都挂靠在各自学校的公共管理学院下,但二者的研究领域却不相同。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NPO研究所,而对外外经贸大学成立行业协会研究中心。高校成立的研究性机构关注NGO领域,并对NGO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这将会更进一步支持NGO的发展。
2007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NPO研究所(简称“NPO研究所”)成立,挂靠在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下,由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康晓光担任所长。康晓光2005年前由中国科学院调入人民大学。在NGO领域研究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近两三年一直有成立一个NPO研究性机构的想法,但苦于找不到学科带头人。在台湾开会时,康晓光与公管学院院长董克用谈起这件事情。二人一拍即合,回来后便着手成立,主要是把非营利组织的有关教学和研究发展起来。接受电话采访的康晓光谈起NPO研究所成立的缘由时,如是说。
NPO研究所的研究领域首先是与教学有关的,“毕竟是在大学里,教学是主要的”,此外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政府与NGO的关系,政府与NGO管理的一些法律框架,比如问责,政府的公共服务外包的问题,以及一些NGO领域当前比较重要的问题,如私募基金会”。由于康晓光个人的关注方向,NPO研究所还继续开展比较基础性的研究课题,包括政府管理与非政府组织的策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制度框架。
康晓光认为,NPO研究所还处在一个草创阶段,所以成立时比较“低调”,尽管如此,但NPO研究所的工作却先行了,他们已经在公共管理学院开设了几门课程,意图将NGO方面的知识渗透到MPA教学中去。此外,“NPO管理”已作为一门通识课,纳入到人民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中,这将会使NGO的相关知识能够被更多的学生所了解。
无独有偶。12月,另一家高校对外经贸大学成立了行业协会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据研究中心的吴伟介绍说,一是近些年党和政府比较重视行业协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36号文件的出台强调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所以成立研究中心,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此外,在对外国际贸易中,比如反倾销、贸易争端方面,行业协会以集体的形式能够发挥很多的作用,为对外开放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这两所研究性机构都在进行理事会的筹备工作和研究活动的开展。由于研究中心刚组建不久,所以理事会筹备成立的工作也就成了研究中心今年的工作重点。协会自律标准的制定,以及知识产权在对外贸易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研究中心需要考虑,而且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也要根据行业协会本身存在的问题,开展一些有针对性专家研究。这些需要确定下来的研究选题,也正是理事会存在的必要。研究中心理事会成员主要是研究行业协会的专家、个人以及作为单位理事的行业协会成员。
吴伟说,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和方向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召开理事大会,商讨研究选题,以便于在未来的一两年和行业协会开展。这些研究主要是以项目制的形式进行,然后通过会议来汇报项目的进程。
与研究中心有所不同的是,尽管NPO研究所的理事会成员,早在2007年成立时就基本敲定下来,但一直都没有召开理事大会。康晓光说,研究所将在2008年4月召开“民间组织问责国际会议”,届时理事会成员都会来参加,所以第一次理事大会将在会议结束后举行。这些理事会成员主要来自欧洲、日本、香港等地。主要是看重他们在这个领域中的影响,“借助国际上的一些资源把中国本土的经验好好总结和发掘一下”,然后致力于中国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
康还补充说,“我们希望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政策的干预、推动社会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创新的、实实在在有价值的东西。”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