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最新资讯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一家为中国的非营利部门提供支持服务的上海组织为自己确立了未来三年的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同时希望加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以及媒体的合作关系。

 

 

“映绿”的头两年

 

 

         庄爱玲2004年创办了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她告诉《中国发展简报》,中心的目标是在三年内从现在的5人团队(其中2人兼职)发展为拥有20名专业员工,年度运作资金要从现在的90万元增加到500-600万。庄说,这些目标是通过最近的一次战略规划会予以确立,同时也强调提升专业化和服务质量。“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规模上最大的组织,但我们想成为一流的组织。”庄说。

 

 

        在成立的头两年里,中心开发了21项培训课程,包括项目和财务管理、员工发展和志愿者管理、筹资、沟通以及战略规划等等。培训面向草根组织和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有支付能力的组织需为每位参加者支付适度的800元以弥补部分成本。

 

 

        中心的资金主要来自国际组织,包括福特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为中心提供了培训和机构发展资金。当然,中心也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那里获得资助(经由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为上海市的老人院院长举办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同时研究和开发养老机构的管理评估标准。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学院也是这个项目的合作方。

 

 

促进与公司对话,加强与媒体关系

 

 

        庄说,“近期我们开始和公司,特别是美国商会就如何促成NGO和公司形成真正的对话进行沟通。”

 

 

        提及跨国公司增加慈善捐赠,以此作为“公司社会责任”战略的一部分,庄说“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期望自己去做,他们要么并不知道能跟谁合作,要么感觉(草根NGO)能力和责信不够强。双方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他们现在只是喜欢和大的组织或者国际NGO合作。我们想把这两者拉到一起进行合作。”

 

 

         庄相信在草根NGO和公司之间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合作案例。为此,她提到了微软资助上海当地的草根组织――热爱家园开展民工学习计算机技能的例子。但是她说,如果最初的一些项目出现错误,就可能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把公司往后推很长时间。”

 

 

         十月份开始,中心将首次举办“对话会”,将美国商会“圈定”的数家公司和一些非营利组织联在一起。这些组织是中心认为能够用好公司捐赠的组织

 

 

         中心还举办研讨会和论坛推动多部门之间的交流、对话、合作。今年8月份举办了系列的“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论坛,以激励“公司、青年、政府、NGO以及媒体的社会责任。”庄觉得推动加强非营利组织和媒体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指出“过去要请媒体来报道志愿精神和慈善非常困难,但是现在媒体变得相当积极主动。”

 

 

庄爱玲

 

 

         此外,中心在未来数月还计划在上海举办研讨会,向中国的非营利团体介绍营“社会市场销”和“社会企业家”的概念,以及治理、领导力和培训活动的监督评估。今年10月,将在厦门面向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组织举办战略规划和领导力培训会,

 

 

         在中国新生的非营利部门,庄爱玲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发展实践者引人注目。她曾在南京的爱德基金会工作11年,与国际组织视博恩(CBN)合作,管理防盲和视觉康复项目。其后在美国组织――国际奥比斯中国办事处担任一年的副代表。通过兼职学习她在南京大学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她的论文选取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爱德基金会作为个案,对官办和民办基金会的能力建设进行比较研究。她还经过一年的学习,获得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从哈佛毕业归来之际,庄曾考虑和一家已经在从事NGO能力建设的组织进行合作。成立于2001年的NGO信息咨询中心,以及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是这方面的先行者。最后,她决定留在上海,创办了一个新的支持性组织,以服务中国东南地区快速发展的非营利部门。当然,中心仍然和北京的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组织的成员担任着中心理事会或顾问的角色。

 

 

(Nick Young, 付涛译自中国发展简报英文刊2006年9月)

 

 

联系: 庄爱玲

 

 

021-58402670, azhuang@npodevelopment.org

 

 

 

 

 

花旗集团“资助格平绿色助学行动”及中华环保基金会动态

 

 

       9月14日,一场名为“花旗集团资助格平绿色助学行动”的发布仪式在京举行,该项目的启动意味着企业、NGO及受助群体实现多赢。

 

 

       “格平绿色助学行动”是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先生在2003年倡导、出资,香港绿色力量、广东中成化工等组织赞助创建的一种新型公益行动——扶贫、生态恢复与助学相结合。该项目通过向贫困儿童家庭提供资金、科学技术的援助和政策的扶持,实现“一朝受助,持续自强”的行动目标,迄今已进行过多次,受助学生近200人,建设经济林近200亩,成效显著。

 

 

        此次花旗银行经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组织实施新一轮的绿色助学行动。投入资金为116.8万元人民币,旨在利用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效益,资助贵州省的120名贫困儿童完成9年义务教育。曲格平说:“绿色助学行动将环境和教育计划有效地融为一体,创造出两者之间的协同效益。它通过鼓励当地群众独立自力的方式成功建立起一个新型的‘造血’模式,从而能够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该项目将资助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比德乡三个最贫困村(拉坝村、布拱村、黄草村)的120名贫困儿童及其家庭,周期为四年(2006-2010年)。这三个村是比德乡人均年收入最低的三个村,2005年人均收入仅661元。三个村没有一所完整的学校,初中入学率不到50%。在该项目带动下,预计三年后受资助对象每户年收入可达4600元。

 

 

        项目资金一方面用于支持农户种植花椒树,用所得收入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资助贫困学生求学可使其增强自立能力,120亩花椒后期产生效益将再次投入资助儿童求学及扩大花椒种植面积或作种植其他作物,从而不断循环;另一方面将为当地孩子建立3个科普图书馆,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此外,还将为教师提供两次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教育理论、学科改革、少儿心理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让老师了解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方法和理论,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进而通过教师的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中国西部农村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

 

 

        此次格平绿色助学行动将产生社会和助学两方面的效益,就社会而言,不仅绿化了荒山,涵养了土壤,而且能实现创利创税于一体,农民增收,解决劳动力的转化,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助学方面,在解决贫困失学儿童的同时,还将在西南石漠化严重地区开展大范围的公众环境教育工作,以教育提高当地人民的环境意识。

 

 

        关于中华环保基金会的未来动向,曲格平表示,希望能够为国内那些由于筹资困难而步履维艰的草根NGO提供更多的援助。

 

 

 

 

 

 

 

 

在转型中契合社区发展――记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

 

 

        金秋9月上旬,上海的气候清爽怡人,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迎来了乔迁之喜,入驻博山东路药业大厦13层。由于还未收拾妥当,身材高大的协会副秘书长姬中宪需要不时俯身去接在地板上响个不停的电话。

 

 

       得益于当地政府启动的一项面向民间组织的“新政”,协会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办公条件。

 

 

       去年9月,浦东新区政府发布《促进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对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提供各类财政支持,协会就是这项“新政”的第一批受益者。1

 

 

社工组织的孵化器

 

 

        协会对社工领域的NGO进行扶持,始于2003年2月注册成立的上海第一家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目前,民非注册的乐群以新区民政局为主管单位,注册资金10万。协会作为最大的股东出资70%,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行政总裁吴水丽出资20%,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杨团个人出资10%。乐群的工作范围覆盖青少年服务、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社区与长者服务等领域。

 

 

      “将协会的部分实务职能分出去,转以项目管理和评估的形式,这是成立乐群的初衷。”姬中宪说。

 

 

        实际上,协会正在利用自身的优势承担起支持性组织的职能,即从政府或其他资助者那里筹款、承接项目,将某些一线的面对面的工作,交给乐群这样“更基层”的一线组织去做,自己可以转而侧重于协调、会员服务和研究工作。协会章程明确写明要培育扶持新的社会组织,意在通过为专业社工组织担当孵化器,带动社区专业服务的可及性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目前乐群的资金很大部分来自政府采购,协会在其间发挥了实质性的扶持作用。“去年民政局投入40万购买乐群的服务,我们在外筹集的款项也有很大一块给了乐群。”姬中宪说。例如,今年年初,上海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资助10万元用于民工子弟教育。在今年暑期,跨国制药企业辉瑞公司资助16万,由乐群启动“辉瑞青少年健康教育”项目,“都是通过协会落实到乐群头上。”

 

 

      “但是,只有一个乐群并不科学,因为缺乏竞争,会产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姬中宪表示,协会设想扶持更多的组织,以服务质量和成本作为资助的标准,使它们形成更为细致的分工服务格局和竞争合作关系。例如,协会的乐耆项目(老人服务)已招募十几位社工,计划派入浦东54家养老机构,如果将来发展得好,就可以独立出去。

 

 

        对协会而言,由于有较好的各种资源作为支撑,扶持新的社工组织成为一个不错的策略选择。姬中宪介绍,上海十几所开设社工专业的学校每年有毕业生600人左右,其中2/3因无法进入合适的社工岗位而流失,这些毕业生是成立新的社工组织的专业人力资源。而借当地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的政策东风,将为更多象乐群这样的组织提供生长发育的土壤和养份。

 

 

        借新区政府扶持政策出台之机,协会积极“游说”有关高校到浦东注册社工组织,并承诺从信息咨询、办公场地、流程办理到资金扶持方面提供帮助。据悉,复旦大学将成立一个社工评估督导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工系也表达了意向并在洽谈中。届时,有近在眼前的资源可资利用,协会将不再需要远道港台去请督导。所以,在协会扶持下,越来越多的不同功能和不同服务领域的社工组织,应该营造出一个有序竞争中多赢的环境。

 

 

与政府互动

 

 

        在上海这样一个强势政府的所在地,通过与政府合作来开拓生存空间,是社会服务类组织的基本做法。有关部门对社会服务的专业化也表现了浓厚兴趣,“就学校、医院、民政等机构相关职位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并对有关在职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有层次地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2致力于“小政府,大社会”的浦东新区政府更是有意在社会领域的创新方面有所作为,非常鼓励各类社团、公益性组织和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政府每年以项目发标形式或专业机构项目申请的方式,与民间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社区事务的共同治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YMCA)8年来对罗山市民会馆进行的专业化民间运营模式,正在被推广复制到更多的基层实践中去。“通过社区服务转制、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用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购买社区组织的服务。”

 

 

        协会和政府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成立之初。早在十年前,主管社会事务的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从北京招了两批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上海落地生根,后来开始以沙龙的形式交流聚合,到1999年,当大家觉得需要成立协会的时候,就与政府一拍即合。

 

 

        事实上,协会的策略是通过政府在基层的组织切入社区,“借壳入市”。比如,计划中的“乐家”服务面向新区特殊家庭妇女/外来媳妇,帮她们应对单亲家庭和家暴问题,就是与妇联携手进行。“妇联擅长大型文艺活动,尽管也成立了指导中心准备做实务工作,但不够细致,缺乏专业工作手法。而我们可以引入个案小组,开展一对一个性化专业服务。我们借用她们的壳与之合作,在将来发展顺利的情况下就可以成立专业服务社。”姬中宪说,协会已经向浦东的川沙功能区派出一个社工,先对妇联进行培训,转变她们的理念和思路。

 

 

        同样在川沙功能区,计划中的“乐民”项目想引入社工为民工服务,具体做法是联合高校的专家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调研,形成报告,找出政府现有的服务还缺什么,这就是协会能进去填补的地方。

 

 

       竞标承接刚刚由政府投资落成、为市民服务的“市民中心”的策划和场地安排,也是协会与政府合作的一个案例。从今年7月开始,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协会要将“市民中心”打造为通过本市社会公益组织面向市民开展活动、表达意见和沟通信息的“政策合作平台”。

 

 

以专业优势加入竞争

 

 

        竞标意味着竞争。也许,协会和政府的亲缘关系是赢得政府采购的一个因素,但在同样具有政府背景,甚至政府背景更强的“对手”面前,协会还需要靠专业优势出牌。例如,今年新区政府以项目形式向新区社团发包居委会主任培训项目,竞争对手除很多民非性质的培训机构,还有政府系列的新区党校。协会“胜出”的原因,在于“社工理念已在政府中形成共识,政府看重了协会的专业优势。”协会设计了三年的递进式培训方案,根据不同层次的社区情况对培训对象进行细分,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

 

 

        2004年6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标志着“社工成为正式职业得到国家承认,进入职业分类大典。”该职业标准的制定启动于2003年,由于此前协会已经有多年的实务工作经验,并积累了相当的素材和案例,劳动部委托协会负责标准的开发和起草工作,同时编制培训大纲和题库以及培训教材。自2003年姬中宪进入协会工作,就全程介入其中。

 

 

        目前在浦东,考取职业社工证书已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而协会的会员资格也开始“水涨船高”。协会第一届有会员150人,现在则调整了章程,严格要求专业背景,会员数“精减”为60多人。

 

 

        对这个有5位专职员工的协会而言,筹资似乎在目前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姬中宪介绍,“协会前两年主要靠开发职业标准的经费维持,现在总体发展越来越好,今年预算达到80万元。”从资金来源看,政府采购占60-70%,上海的地方基金会资助占20-30%。居安思危,协会已经意识到不依赖政府,争取社会捐助,拓宽资金来源的重要性。

 

 

联系:姬中宪

 

 

021-68533891

 

 

注释:

 

 

1.意见针对不同的社会服务类别/机构列出了很多具体的扶持措施,其中第一条规定,对受新区各级政府委托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除政府购买服务外,在新区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建筑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三年内给予不超过2.5元/天/平方米的房租补贴。具体内容参见:www.pudong.gov.cn/website/understandPudong/infoContent.jsp?sj_dir=P2005&ct_id=53240。

 

 

 2.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在上海市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发言(2005年3月24日)。

 

 

 

 

 

“天堂的颜色”展览,孤残人士走向公众

 

 

       “一个半开的门对盲人来说是危险的障碍,请保持门是关着的,或者紧贴着墙打开。”

 

 

       “对肢残人士,从让座做起。在他们行动不便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孤独症儿童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不要拒绝他,帮他和他的家庭解决困难,减少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恐惧。”

 

 

         ……

 

 

        10月10日在今日美术馆开幕的2006年首届残疾人暨孤残儿童美术作品展,汇集了全部由残疾人士和孤残儿童创作的342幅作品。在展品中间,穿插了这样一些面向公众传递的提示信息。有时候,宽容爱心、对待残障人士的心态和平等意识,通过细节和知识上的启蒙就能在公众心灵中萌生。

 

 

        开幕式除嘉宾发言,还安排了聋人舞蹈和智障青少年表演的小品。残障人士以绘画、摄影、雕塑、书法、木刻、剪纸等多种形式,令人震撼地向公众展示了常人不及的艺术廪赋、才华潜能,还通过这些作品观照世界,表达心灵的愿望。他们在心中有光明,能力远远超越了身体的障碍。

 

 

        此次主办方将展览主题命名为“天堂的颜色”,取自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选送的一幅油画名称。这幅画由几位智障青少年蒙着双眼,共同在画布上涂抹他们心中的天堂而成。然而,天堂是美好的,同时也是虚幻的。“残疾人都是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在一起才能飞翔起来。”残疾人画家苏玉玲在发言中说。正是出于这样的需要,他们“拥抱在一起”,集体出现在公众面前。

 

 

       本次活动由苹果基金会与企业公益伙伴网络联合11家民间公益组织举办。对企业资助机构而言,这是关注弱势群体,担负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对11家公益行服务组织以及它们服务人群而言,通过集体行动向社会传递了自己的声音。在企业公益伙伴网络搭建的平台上,企业资助机构、公益组织完成了一次“各得其所”的联动。举办方介绍,本次展览作品售卖收入60%归作者个人所有,40%将用于购买轮椅、美术用具和玩具等用品,以实物捐赠的形式赠与残疾人士与孤残儿童。此外,举办方还制作了有关的纪念卡片和画册进行义卖,将收入用作下次公益展览的资助资金。(付涛)

 

 

联系:企业公益伙伴网络

 

 

010-51319207

 

 

info@csr.ngo.cn

 

 

www.csr.ngo.cn

 

 

 

 

 

草原保护网络成立 

 

 

        中国的草原保护应该采取更加协调的方式,整合参与各方的资源,包括政府、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研究人员和环境非政府组织如是说。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9月3日在北京成立了草原保护网络,有30多人参加了第一次会议。该网络由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牵头,并且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的资金支持。网络旨在加强参与该领域的人士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并且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

 

 

        中国有四亿公顷草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1.7%。然而,中国科学院的陈佐忠研究员指出,其中有超过90%的草原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陈佐忠在内蒙古研究草原问题已经有20多年了。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过去20年中,特别是面对中国北部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已经投入巨资,来从事草原保护工作,然而收效甚微。目前只有10%的沙化草原得到了治理,12%得到了恢复。与此同时,中国的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除了自然因素,决策者、研究人员、企业、非政府机构以及牧民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也是导致中国草原问题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部门利益有时候在决策过程中要比科学研究起到更决定性的作用,” 陈佐忠说。比如说,林业部门可能会在不适宜种树的地区大量种树,只是因为他们得到了植树的经费。

 

 

         而从事草原保护工作的人对其他同行正在开展的工作也知之甚少,这样也削弱了彼此工作的效率。

 

 

       “我希望这个网络能够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这个平台可以突破项目(的局限性),”福特基金会环境与发展项目官员白爱莲说。她补充说,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者互相倾听彼此的声音,共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应该自顾自的工作。

 

 

        草原保护网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参与者来自研究机构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网络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让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领导人也参与进来,让他们了解其他人对草原保护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旧能对政策产生影响,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网络还会帮助牧民,把他们的声音传递出去,另外还会致力于提高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的专业能力。

 

 

        除了网站,网络还会举办每月一次的草原讲坛以及草原年会,让人们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此外,网络还会组织草原游学活动。

 

 

        网络还计划组织一个“游牧的书”项目,让所有的成员能够在网络内分享自己和他人的书籍和资料。这个项目不是建立一个实际存在的图书馆,而是提供会员拥有的书籍和资料信息,书籍直接在会员之间流动。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成立于2003年6月,是一个非赢利的教育机构。它希望能够通过学术研究、培训和项目实施来提高市民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常天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最新资讯  最新  最新词条  资讯  资讯词条  最新资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