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企业的特点和需求
一般来讲,企业拥有大量的资源,是慈善组织的重要捐助者。通过企业动员资源,是NGO必须把握的机会。
但在多数情况下,企业期望从它们的捐助中获得回报。它们常常把捐助行为视作开拓公共关系或与政府关系的策略。
所以,在与公司接洽之前,你需要了解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并问问自己,你能为公司提供什么?它们为何要支持你?它们能从中得到什么?
上海社科院1999年的调查显示:私营企业比国营企业捐得多;最慷慨的企业常常是那些已具备完善的市场形象意识的企业,如广告公司或面向大众市场销售产品的公司(洗浴设施、食品和饮料),品牌形象对它们至关重要。
上述调查同时发现:很少有企业具备捐款的政策、重点或策略。它们通常以个案或随机的方式做出决定。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NGO确定筹款目标。在企业的需求方面,企业希望与政府主管部门改善关系―表明它们的善意,同时,它们试图建立有利和正面的社会形象以利于促销产品。这种情况下,它们最有可能支持能和其产品建立明确关系的工作。例如,石油公司喜欢支持环保事业,因为它们想让人们相信其工作是环保的。制药公司则热衷于资助健康项目―从而在其产品和健康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
在最有可能捐款的企业中,合资和外国企业不可忽视,因为它们的海外母公司大多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历史,它们是寻求资助的较好的策略目标。
如果公司主要的关注点主要在公众形象和政府关系上,它们会倾向于资助知名团体,以确保产生广泛的影响,对不知名的小组织来说,得到其资助的难度较大。
小组织的优势
如果能在以下方面加以证明,独立的小组织也拥有自己的优势:
诚实和透明。希望工程出现的问题也许会使大公司更偏向于把钱给它们所信任的当地的小型组织。
有效使用资金。这是小的社区组织的天然优势,因为它们不会花费庞大的管理费用。你需要表明你能用很少的钱做很多的工作。(因此,你应该对申请的钱数持现实的态度―请不要太贪心。)也请记住,公司对用小额"社会投资"获取大范围的知名度感兴趣。这样,它们更可能对能产生知名度的具体活动感兴趣(例如设立奖金开展一项竞赛),或是比较长期的(如建设学校),而非一次性的捐赠(如支持一次培训研讨会)。
贴近你服务的社区。这又是小组织的天然优势所在。它们应该能证明自己十分熟悉和了解目标群体。
资源不只是资金
即便是这样,对小组织而言,要得到大公司的资助通常也还是很困难的。正因为如此,向当地的小企业寻求帮助也许更容易一些:这些小企业可能喜欢支持当地的组织。基于社区的组织可以建立一个由当地小企业组成的网络,或者"支持者俱乐部"。在一个城市里取得50份1000元额度的捐款比从一个大公司得到一份50,000元的捐款要现实一些。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型的草根NGO组织。企业通常拥有充足的资源,向它们寻求帮助顺理成章。但是,企业拥有的资源不仅仅是资金,对处于发展阶段,自身能力不足,对资源有着多元化需求的NGO来说,企业的专业技能、销售网络甚至广泛的社会联系都可资利用。
下面列出了一些值得尝试的方法和渠道,小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当然,做法不限于此,只要开拓思路,必能找到更多的好点子。
饭店:要求管理层在客房内放置宣传册
饭店:要求管理层在店内商品部寄售制品
饭店和其他服务/零售点―放置零钱捐款箱
加油站:放置宣传材料(对环保团体而言)
出租车公司:在车内放置宣传品,招贴画等
超市/购物中心―要求在入口处举办展览(能让大家捐出一些零花钱吗?)
办公室―收集回收材料(纸张、废旧电池等)
与大公司接洽,利用其专业能力,寻求捐助或志愿帮助(如律师事务所)
"支持者俱乐部"―为本地小企业(商店、餐馆等)制作牌子(以告诸公众)
要求专业广告/传媒公司为你设计宣传册,或者至少就你的设计草稿提出意见
请某公司为你提供办公场所
请大公司或社区将其运动场地或活动设施借给你,用来开展筹资活动/或由公司举办这样的活动;
要求饭店/餐馆为筹款餐会提供大额折扣。
对以上各方案,与会人士普遍表示了认同,但对第2点―设立劝募箱做法表示了异议。理由是存在一些法律上的问题有待探讨,比如,采用这个方法的必须是已注册的非营利机构(商业注册免谈),该机构必须具备知名度,一些后续的问题需要解决(善款使用的事后监督问题)。此外,有人认为这个市场已经为十大社团垄断,草根的NGO有很大的进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