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非公募基金会在NGO中崭露头角并日渐活跃。在运作具体项目的同时,也为本土草根NGO提供资金支持,尤其在“5•12”赈灾中的表现受人瞩目。
“后起之秀”一词能较贴切地形容非公募基金会的姿态。相比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而言,非公募基金会的起步尽管晚了些,但起点高。自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确定其合法身份后,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势头劲猛,大有赶超公募基金会之势。据民政部发布的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基金会数量共有1597个,其中非公募基金会为643个,占到总量的40.2%。而早在2005年,也就是《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1年后,当时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尚在200家左右徘徊。
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群体的壮大,少数有自觉意识的非公募基金会开始尝试为这个新生的空间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也希望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能走上规范的道路。除在去年地震救灾中“出手”不凡外,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的动作堪称大手笔,打响的“第一炮”就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
该论坛由国内7家非公募基金会与刚成立的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共同主办。其中南都公益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等几家基金会,在国内所有非公募基金会中,因其表现“另类”而可圈可点,它们不再像大部分基金会那样还局限在传统的慈善捐赠上,更多是通过资助本土的草根组织,通过后者去提供直接服务来完成其使命。
此次论坛主题定为“成长中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旨在展示近年来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成果,分享各自的经验并展开与其他部门的对话和交流,以共同推动民间慈善事业的健康、规范和持续发展。
7月2日,筹备半年多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正式拉开帷幕。当天,来自学界、政界、NGO界接近500个机构或个人“前来捧场”。如此大的规模,让“集体亮相”的非公募基金会赚足了眼球,折射出它们势头劲猛的一面,但细微处也暴露出不尽如人意之处。
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本届轮值主席徐永光透露,论坛将选出8个最佳的公益项目进行资助,但最终这一幕在论坛上没有出现,让有备而来寻求资助的机构倍感失望。天津的鹤童老年福利协会曾为此论坛赶印并向与会者分发需要资助的老人服务项目单页。鹤童的理事长方嘉珂在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到此事,仍掩饰不住失落表情。
“由于像南都公益基金会这样的资助型的非公募基金会还很少,而且非公募基金会之间能否拿出钱来资助的意见也不统一,所以就取消了资助公益项目。”该论坛秘书处的饶锦兴事后解释,“但这资助计划,后来被徐永光放进了与中央电视台12频道共同策划并制作的节目《2009中国慈善导航行动》中。”他们将从100多个“5•12灾后重建资助项目”中挑选18个优秀的项目参与电视评估及展示,最后角逐的胜出者,将获得公益资助。该资助计划是由3家基金会出资1000万成立慈善导航专项基金支持的,已拍摄完节目并在8月底播出。
不太完美的“答卷”
论坛的开幕式当天,《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也随之亮相。这个由非公募基金会自发参与研究并发布的行业内发展报告,在中国的NGO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也足以看出非公募基金会这支新生的力量在2004年登上舞台后,它的积极进取以及对走规范道路的追求。
该报告在正文前“说明”处写道,“力求客观全面呈现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近五年来的发展状况,并试图勾勒出发展脉络,判断其发展趋势”。报告分四个章节,较为理性客观地展现2004年颁布和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以来,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制度困境与前景展望。
在非公募基金会特有的理念和制度价值得到认识和肯定之余,《发展报告》也对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检讨。
该报告指出,大多数非公募基金会未充分认识宗旨和使命,使其明确清晰,也没有意识到国家福利和民间慈善此消彼长的关系。目前登记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其宗旨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教育事业和弱势群体扶助,而这也正是政府加强社会事务建设的领域。
另外,相当数量的非公募基金会依然存在独立性上的困惑,这主要在于非公募基金会的创办者及其理事与机构之间的关系。此外,非公募基金会内部治理,尤其是理事会如何定位,以及在议事规则上,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同样,非公募基金会的机构专业化意识较低问题也不容忽视。
事实上,专家组在此次报告的撰写过程中遇到的艰难,反映了非公募基金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困境,即非公募基金会信息公开不主动。《发展报告》的主笔金锦萍的另一身份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的主任。在论坛发言时,金锦萍就抱怨写报告的时候,希望能够收集到充分的信息来支撑论点,但发现本该透明的、阳光的非公募基金会,很多信息却无从获得。
而且这点也在报告中再次得到印证。由于“非公募基金会的信息公开不主动”,致使报告“下发的几百份问卷仅仅回收了十几份”,所以也就“无法为该报告提供有效的数据”。难以获得一些关键性数据,对于这本非公募基金会行业内的《发展报告》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因报告所需关键数据采集困难,原定于4月召开的论坛,一拖再拖,最后至7月份才开始。这点,作为轮值主席的徐永光以及论坛秘书处的饶锦兴都深有感触。担任论坛秘书处期间,饶锦兴的日常工作就是跟这些非公募基金会、各地的民间组织管理部门打交道,为的是拿到发展报告所需的非公募基金会年检数据等。但据饶锦兴说,获得这些数据非常困难。在饶看来,这些关键性的数据无疑是一个影响着论坛进程的最大挑战。 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份精心出炉的《发展报告》看上去不那么“完美”。
论坛,是用来交流的
实际上,在论坛召开之前,笔者就一直很关注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报告,但同样被告知因为数据的情况而难以公布,甚至在论坛召开之前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这个问题仍没有解决好。尽管如此,这本不足70页的《发展报告》还是较为理性客观地展现了非公募基金会这个群体的发展情况。
不过,这份《发展报告》在两天的论坛发言和讨论中并没有引起与会者更多的讨论和交流,同样也没有引起太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相反,与会者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机构的自我宣传和项目的推销。这点在论坛的某个交流环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设立了“公益合作伙伴和公益资助项目交流会”和“公益组织领导人与企业家的对话会”环节,旨在为双方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桥梁,以及如何让企业更好地参与到公益中来。但笔者观察到,多数的公益组织和公益资助方,包括登台亮相的企业家们,没有很好地诠释“交流”和“对话”的意义,更多的时间他们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对他人的观点少有聆听,所以也甚少出现台上互动、思想火花碰撞的情景。甚至协调发言和调动嘉宾讨论的主持人有时也抛开“主持人”的身份,大谈特谈其另外一个身份要表达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论坛没有被用来交流设定的主题,坐下来就非公募基金会的“聚财之道”或者“散财之道”来说说,更多的是秀一下机构项目做得如何。企业家更是不例外。此时,论坛更像是一个舞台,各自尽情地展示着各自的辉煌,却把需要通过讨论交流进而达成共识的议题,早已抛诸脑后。即使仅有的嘉宾精彩发言,也很快被这些王婆卖瓜式的话语给淹没了。
这样,两天的论坛会议,因缺少台上与台下的充分交流和互动,显得更像是一个专门性的报告大会,而非真正可以交流的论坛。尽管有大会间歇间的交流机会,想必也不能弥补这个缺憾。
为时尚早的自律
该论坛还围绕“自律之道”来见证和推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成长。NGO的自律话题由来已久,一直推动中国NGO自律的行动准则的几家NGO或基金会,如NPO信息咨询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在2008年4月推出《中国公益性NPO自律准则》。虽然业内组织多认同行业自律,也呼唤自律标准的出台,但这部自律准则制定出来后却引起不小的争议,到最后竟然不了了之。
“自律”话题,之前是老生常谈,但这次却由非公募基金会单独提出。 而论坛组委会轮值主席徐永光对此却信心饱满。他回应,之前的NGO自律准则涵盖面太广,包括社会团体、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民办非企业以及在工商登记的社会组织,不利于准则的制定和遵守,所以这次先针对非公募基金会来推动NGO的自律尝试。论坛期间,组委会召集组织领导人圆桌会议,前来参加的非公募基金会同行们讨论了自律的问题。
参加者在借鉴原有的自律准则基础上,制定了非公募基金会的“自律宣言十一条”,并由某NGO代表在论坛上宣读。那么,这个自律宣言将给非公募基金会群体带来怎样的声响,目前尚不得而知。会不会重蹈原来NGO自律准则的覆辙呢?
此外,原先要建立的非公募基金会自律联盟,在论坛上也被告知暂停不做。饶锦兴说,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刚刚起步,还需要一个充分讨论和成立联盟的过程。虽如此,自律宣言算是非公募基金会规范走出来的第一步,徐永光更希望在2012年可以制定出成型的非公募基金会行业内的自律准则。
以上几点,皆为笔者观察到的“不如意”的地方。非公募基金会群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仍需要假以时日和耐心来慢慢推动,最终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 另据最新消息透露,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已开始筹划第二届发展论坛。同时,打算派出一支非公募基金会访美代表团,前去美国吸取同行的发展经验。那么,接下来的一年,这些轮流坐庄的发起者们会给这个发展论坛,乃至非公募基金会带来些怎样的变化,笔者甚是期待。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内容摘录
◎ 我国自2006年对基金会进行年检以来,非公募基金会年度检查结果良好。2006年,在民政部登记的参加年检的总共19家非公募基金会中,7家合格,6家基本合格,6家不合格;2007年在民政部登记的参加年检的29家非公募基金会中,17家合格,9家基本合格,3家不合格;2008年第一批参加年检的在民政部登记的13家非公募基金会全部合格。(第8页)
◎ 自2007年以来,民政部开始对基金会推行强制评估制度。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中,符合评估条件的总共11家(其中另有8家因原始基金未达标等原因而未进行评估)。2007年在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评估中,没有一家非公募基金会能够获得5A评级;获得4A级的有2家;获得3A级的有6家;获得2A级和1A级的各为1家;无评估等级的1家。(第9页)
◎ 《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之后上海首批许可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之一——福岛基金会因内部管理混乱,不能正常开展活动及连续两年未按规定参加年检等问题,被处已责令停止活动的行政处罚。(第10页)
◎ 自2005年对基金会分类统计以来,非公募基金会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公募基金会,并有逐年加快的趋势。另地方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也增速喜人,且日益成为非公募基金会的主力军。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登记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达到643家。其中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为39家,地方登记的为604家,占到总数的94%。(第11页)
◎ 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呈现地域上的不均衡。以2008为例,江苏、北京、福建、广东、上海5省市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之和为365个,占到地方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总数的606%。非公募基金会数量20家以上不足50家的,主要集中在天津、浙江、湖南和山东4个省份,而贵州、甘肃、宁夏、云南、西藏、新疆、黑龙江、山西、重庆等省市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均未超过5个,相差悬殊。(第11页)
◎ 从非公募基金会的宗旨与活动领域来看,我国非公募基金会所从事公益活动具有领域上不均衡的特点,出现旱涝不均的现象。基金会的宗旨和资助方向以教育和传统的救灾、济贫、救困、助残等传统慈善事业为首选;促进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为其次;其他领域诸如环境保护、艺术文化、社区发展、政策倡导和公益支持等,则少人问津。(第17页)
◎ 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资金规模逐渐扩大。截至2008年底,总共39家民政部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原始资金总额为152287万元,平均原始资金为3905万元,而同期在民政部登记的82家公募基金会的原始资金规模总额达到136579万元,平均原始资金仅为1666万元,不及非公募基金会的一半。(第19页)
◎ 目前我国的非公募基金会还是以运作型为主。尽管在资助型方面也有所突破,尝试采用资助其他民间组织进行公益项目的模式,基金会则是主要做好项目评审、监督、管理和评估等工作。而这些大多数的运作型非公募基金会,依然自己运行公益项目,依靠自身进行项目设计和执行。(第27页)
◎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展望:1.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符合当前社会现实和慈善发展的历史阶段;2.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还将持续快速增长;3.非公募基金会弥补了政府功能的欠缺,但是仍需更有洞察和远见;4.非公募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资源的投入;5.开渠培养专业人才,支持性组织初露峥嵘;6.非公募集基金会理事会的能力建设应尽快提上日程;7.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公信力面临更大挑战;8.税收优惠政策将有效激励公益捐赠;9.法律制度期待进一步松绑。(第4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