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加封自己为“冯众筹”之后,我对众筹的痴迷由环保界冲向公益界,由草根一线组织冲向草根基金会。甚至有一天在那心生妄想起来:也许,公益行业,需要出现一批“公益资本家”。这类人可能自身没有什么钱,但他所有调度、筹集和运营的资金,都必将采用多元组合的众筹方式累积而成。
如果真要成为这样的人,那么,真正的众筹,就得有好几套方案了。
横向纵筹:光会一种怎么行?
如果我们回到项目或者说机构本身,仔细剖析一下它的财务构成,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任何机构,其实都是由多种资金之柱众筹搭建而成。
从资金来源上来分,一个机构的资金可能会有政府购买服务、境外机构捐赠、企业直接捐赠、企业公益服务收入、公众直接捐赠、公众公益服务收入、基金会项目资助、基金会机构资助、基金会人才资助、基于案例随时的众筹等。如果一家机构的资金只有一个来源,就像一座大厦只有一根柱子,表演一下杂技可以,勉强维持三五天也成,但肯定每天都在摇摇欲坠。
《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马上要施行,很多原来只喝“洋奶”的机构多少有了些惶恐,有些甚至想放弃机遇,改行去做什么商业经营,或者,顺从地购买政府服务起来。
最近几年政府加大了“政府购买服务”,好多公益组织由此成为了其下属社会服务机构。可能是这样的资金来源太单一了,于是,时间越长,其奴性越明显。基本上,已经成了二政府三政府,日益丧失了公益组织、草根组织、民间组织的独立气质。核实其原因,终究还是其资金来源缺乏“众筹”意识,没有基于现有去筹集未来,没有基于政府资金去筹集更多社会资金。
都说公益组织唯一的出路是社会化。因为,军事的终将归军事,佛祖的终将归佛祖,商业的终归商业,政府终归政府,市场的终归市场;而公益,终究因为姓公,而必将公共化。而公共化,就是社会化的另一个替身词汇而已。
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绝对不仅仅是为了保持所谓的生命独立性,更重要的是,表明这家机构的团队富有进取心,知道以此配彼,以有配无,以项目资金配人力成本,以传播资金配行动资金。当一个机构的资金组合多元之后,你会发现,任何项目你都有能力消化和化合,甚至有时候它们之间的匹配度,简直是上天故意的安排。
最近我在琢磨“慈善信托”,慢慢地发现,大额的捐赠最好的办法是将其作为本金,委托给有资质的理财公司去“做投资”,每年的收益再提取出来做公益。国际上的家族基金会,基本上走的是这些路数。既然如此,我虽然没有钱,但是不是也可以筹集一个自己名下的“家族基金会”,比如筹集个一亿元两亿元,进而通过慈善信托,补给好环保行动者基金的基础资金池呢?
纵向众筹:边做边筹上主路
公益组织的美妙性不仅在于其公益性,而且在于其不确定性。之所以很多人不耐烦继续到那些太确定的单位去上班,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他们上班的第一天,就预判得了其退休和死去的模样。
而公益行业由于每个节点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工作起来非常刺激和富有挑战性。而富有挑战性的地方,一定也是富有原创和激情之处。人的一生,多少要有些生命的本原呈现吧。
“你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怎么做才能兑现呢?”就拿众筹来说,我和很多人吹牛,众筹时代最大的好处是两个,一是主导者成了真正的主导者,不再成为他人的公益奴仆。二是你可以在没有钱的时候就上路,边做边筹,边筹边做,如泉水初生,不知去向,但只要顺自然提供的指示方向前行,终将万涓汇聚,奔流入海,进而循环回归。在河流奔向大海的那一刻,无论资金、智慧、行动成果、个人见识,都同时到达最高位点。
公益来自于爆发,往往来自于一个个体的爆发。只要此人爆发了,不依不饶地轰炸开来,才可能持续引爆世界上的其他能量,这个撞击和递进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持续众筹的过程。如果我们一生中,没有迷恋和追随过任何让自己沉醉之事,这一生多少有些多余。
其实不必是互联网时代,也不必是社会富足和宽松到什么程度,更不必政府对公益有什么支持,公众对公益有多少的理解,在任何时代,任何人,只要发了心要做什么事,其行进的轨迹,一定是一个纵向众筹的过程。
他可以没有一分钱,因为和尚就是没有一分钱就建起了一座座寺庙。他也可以没有什么专业能力,因为开办义学、书院的人自身一定不是什么山长、教授。他更可以此前默默无闻,甚至可能是某地方的过路客,和当地没有任何的利益沾连,但某个必做之事只要撞击了他,他感应到了,就要响应,就要奋起,就要边做边筹。
纵向众筹当然同时也要横向纵筹,如果此事发生在发前,此人光会到线上去募捐,肯定只能满足其资金构成的一小部分。他同样需要向基金会申请项目,到企业去做更多的公益营销,到政府去做更多的公益倡导和建议。甚至逐一拜访各种捐赠人,由零钱捐赠升级为月捐、年捐。反正,只要肯付出努力,一定“功不唐捐”。
这个社会其实不太存在“高净值人群”,也不太容易实现稳定而持续的捐赠。尤其在中国当前这个动荡不确定的时代,很少人有稳定的灵魂和对未来的定见。因此,更好的办法是如流水般前行,在持续的公益行军和难题解决过程中,赢取更多的新伙伴的支持。如果我们老是依赖旧有,沉迷过去,必将为公众所抛弃。
组合筹资:其实是一种工作方法
无论从哪一个维度来分解,一个机构或者说一个公益项目里的能量来源,都是多元的。参与人员的专业构成,也是各有其长的。就如建一座小小的房子,要有泥水匠,也要有木匠。要有粗作,也要有细作。要有只会搬砖运瓦的体力工,也要有精雕细琢的铁艺人。
公益就更当是如此,如果我们把资金的资,替换为资源的资,或者说,把一切助成此事的社会善意,都以“能量”的标准来评测,我们会发现,众筹,最应当成为公益组织的基本工作手法。
在很多时候,我把“网络众筹”,当成新媒体工具来应用。从线上来说,与微博、微信、直播组合在一起,完全可成为最好的社会发动和社会倡导的工具。而从线下来说,因为线上的决绝与喧嚣,逼迫自己团队在线下也要有上佳的表现,因此,无论是组织和谐友好的公众活动,还是组织特种部队去直接进入环境灾难的核心战区,攻城拔寨,占高据险,众筹的及时跟进和应用,都有极大的社会引爆效果。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所谓的“资源”,因为如果你不发动,世间你看到的一切都和你无关。而如果你自己引爆了某个事件,社会上的各种潜在能量才可能蜂拥而至。无论我们对众筹抱着多么大的期待和热诚,最终我们会发现,一切的引力之源,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决心、信念,以及持续行动过程中的百般智慧、万种风情。
文章转载自卖风买酒
实习编辑:王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