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到“地方”
以“影响教育决策,推动教育实践”为使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正在计划将其属下的“21世纪教育沙龙”向地方拓展。研究院正在和一些地方教育局接洽,与它们结为合作伙伴。
据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胜透露,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令人欣慰的教育创新实践。例如,安徽铜陵实行了无差别教育,在保证学校资源基本均等的条件下取消了学生择校制度;江苏宿迁推行了民办、公办教师待遇平等制度,民办教育的环境得到改善;无锡教育局进行了管办分离的尝试。这些地方教育局关注并予以实践的议题,将被纳入沙龙的讨论范围。这样,具有创新意识的地方教育局的声音和发生的变化,将通过沙龙放大。这不仅能对其他地方同行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也能向上对中央政府产生影响。
此前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研究院已连续举办多期沙龙,主要在宏观层面,围绕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考试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议题,通过政府、学者、社会的“无边界”交流互动,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 1由“中央”到“地方”、“中央”和“地方”并举的举措,似乎表明沙龙试图在宏观层面继续施加政策影响同时,开始重视地方实践的挖掘和提炼,以便为政府提供建设性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宏观层面的改革,政府一定很慎重,创新一般更容易在地方发生。” 王胜对沙龙的新策略作了说明。
与热热闹闹的沙龙同步,研究院旗下的学术研究中心在教育专家杨东平领导下,正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沙龙关注的地方议题背后的机制和模式,就是由研究中心发掘和提炼,然后经由沙龙放大到社会上。通过这种“前店后厂”的“加工”模式,保证了研究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践行教育公平理念的学者,杨东平不久前还在南洋教育集团遭遇起诉之际向教育部发出公开信,呼吁政府在处理民办学校问题时多考虑其困难的处境。最近,他的新著《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刚刚面世。
事实上,民办学校一直都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绕不开的话题。长期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的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在2002年创立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时,得到了认同其教育理念的民办教育集团作为理事单位的支持。民办教育是研究院起步时的重点关注领域。
王胜举例说,2006年4月研究院应民办教育集团的需求,在广东举办了一次民办教育地方立法研讨会,促成广东民办教育立法草案的重大修改。而研究院迄今为止举办的5届全国性论坛,有3届都是民办教育的话题。其中第1届论坛“促成了民办教育法的出台”。当时教育部派员参加,中央教育电视台全程播出。
目前,研究院的关注范围已由最初的民办教育拓展为教育公平问题,每年出版一本《中国教育蓝皮书》,对过去一年的教育状况进行回顾、评价并表达看法,“区别于中央政府国家立场或学院派定位,强调社会视角和民间立场”。
研究院内部也发生着变化。“今年增加了新的元素,如深入的专题性研究。”王胜介绍,新成立的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今年5月出版了新公民读本(小学4本,初中高中读本正在修订中),同时还进行了3期教师培训。用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包,也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
在对学生个人认知方面,研究院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教学生如何看待生命、看待自我,它们和公民教育一起,帮孩子们获得对世界的相对完整的认识。在和宋庆龄基金会合办有关的大型研修会后,正在进行国外课程的引进和本土化工作。
此外,经过4年历练的全国性新教育实验也生发开来。该实验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纽带,强调通过6大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推动自下而上的基础教育改革。目前“加盟”者涉及13个县区,全国507所学校。
研究院在苏州市民政局注册,以市教育局为主管单位,在苏州总部、北京和上海三地共有10位专职人员。资金主要来自国际基金会资助、理事单位初期投入,也有部分来自出版培训等经营性项目。
联系:王胜
021-52501065
wangsheng@21cedu.org
www.21cedu.org
1 本刊在2005年8月刊曾对沙龙的运行机制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