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三:
作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环境运动是一种基于人与土地关系的、有组织、有目的、规模广泛的群众性活动;而文化,则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面对当今环境运动文化的种种表象,让我们通过一种回望的方式来解构其中的种种优点和痼疾,并对现在和未来的行动,提出基于青年行动者视角的展望。
在有限的视野中,尽量宏观地看环境运动文化,会发现“不到位”是贯穿其中的一个特点。长期的行动并不能真正回应当初行动时的问题,意识的传播难以达到实际的效果,政策的倡导多力道不足。具体点来说,就是表现为“做,做不到埋头苦干;说,说不到大家明白”。我们这次主要来讨论前者,关于做事。
反思:现状之羁绊与顽疾
对于现在的环境组织或行动者,如果问自己“面对某个真实的环境问题,用至少3年时间专注于其中,推动其改变,并且这个过程很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聚光灯和赞赏。你做得到吗?”不知有多大比例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我们看来,现在的环境运动推动力量,也就是环保组织和环保行动者,似乎总体上难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民间环保力量很多缺乏社会文化的立体视野、眼光短且浅、不愿吃苦和忍受寂寞。
其一,缺乏社会文化的立体视野。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经济政治的紧密交叉,使得现有的环境运动常常陷入到某个小的问题中,而不是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方向。比如和能源有关的议题,一批人(和机构,下同)倡导减少火电的规模,大力呼吁火电问题多多,另一批人持续揭露水电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还有不少人对核电的威胁以及核废料的去向感到担忧;但我们始终缺少一个能源问题的民间版路线图,以至于大家在反对一种能源的同时,难以对其他(很可能也有很大环境影响)的能源方式做出评判或立场表达。而这,还只是在议题之间贯通的层面,放大一些来看,环境运动如何能够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中,为中国(至少是中国,但真正投入就会发现完全不可能把中国区隔于地球整体之外)探索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这应该是环境运动中每一个参与者长期思考并不断有真实产出的问题。
一旦环境运动忽视了对于社会文化宏观议题的视角,就会产生方向上的迷失,缺乏全局观会直接导致缺乏不同机构和行动者的共同愿景,并会逐渐演化为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等问题;而这些,也是我们认为当下的环境行动中普遍存在的,如若这方面长期“不到位”,必会使得环境运动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中,并减损从运动到机构整体的包容度。
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创始人欧文·拉兹洛在《巨变》中阐述新的文明转型时,认为工具的陈旧、观念的陈旧、思维方法的陈旧造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源,必须在这已遭受破坏的环境中找到适合60亿人生活和活动的方式,从而促成一种新行为模式。这就是用“让别人也能生活的方式来生活”的新道德原则,取代今天(富人的)“自己活着,也让别人活着(只要不干涉我)”的原则,以及穷人的“让我像有钱人一样生活”的向往。
这,或许也是我们需要在未来行动中主动触及的。
其二,不愿吃苦和忍受寂寞。
试着跳出环境NGO的小圈子,就会逐渐听到来自外界的种种评判:“做一分说八分,没做就吹”、“依赖和追捧资源和权威”、“专业化和多元化都不足”、“行业‘年轻领导人’的官僚化越来越严重”、“缺乏有胆识有效率的领导人,缺乏职业经理人”、“年轻人很容易成为“明星”……听起来有些刺耳,其实这也促使我们对自身的一些反思。
这些负面评价基本都和“人”有密切关系。其反映出的一个现状是,现在的民间环保从业者中真正能够躬身做事、能够真正忍受苦累和寂寞做事的人并不多。可能会有很多从业者很有激情,很有理想,甚至很有感染力和所谓“领导力”,但有相当比例的人都已经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聚光灯和影响力的坐标系中,而不是传统的时间和压力组成的“埋头苦干”象限里。
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近年来民间环保领域越来越浮躁,这既和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大潮密不可分,又为行业内外不断的各种行为所裹挟:一个接一个的会议论坛,都在挖空心思拉各路人等发言演讲,却多不考虑主题与质量,致使很多时候一个人可以拿着同样的PPT在几个不同主题的会上抑扬顿挫;各种类型的奖项和年度任务评选,让很多组织和人都忙不迭地总结事迹、申报材料,结果往往是说的比做的还多;新闻媒体越来越关注环境NGO,一个小故事就可以放大成一篇报道,加上最近的微博流行,使得其中的人越来越眩晕。殊不知,一次次发言后例行的掌声、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奖项和名号、一篇篇报道专访或特写、一次次的微博转发,都好似粒粒春药,让从业者们享受这种很“high”的过程,并逐渐开始懂得如何在这个层面经营自己。而这个过程,已经或正在发生在太多的行业从业者身上,或大或小。
这些“春药”,恰恰是让人难以投入到一个事情中深入埋头苦干的阻隔。环境运动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需要付出身心的事业,如果其中的主力都开始习惯于聚光灯下的生活,那么,距离真正的行业浮躁也就不远了。
一直很喜欢吴方笑薇五年前说过的一段话,在那时,她就如此反思:“国内的环保评奖也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而变得热闹。绿色奖项多了,评奖、颁奖、选举也频密了,甚至有点泛滥了……环保工作有无尽的空间,无限的需求,无偿的付出,无价的回报,但是在‘有限’的时间、体力和精力范围内,需要做出取舍。从追求‘掌声’转向追求‘心声’,催化平常人,身边事的绿色思维和生活转变。亦拿亦放,退后才看到前路,由颁奖‘舞台’转到环保教育‘讲台’,再由‘讲台’转到大自然的‘平台’。”
展望:未来的行动与愿景
当然,在环境运动的进程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元素在其中。如从业者有热情、有策略的邀请关键资源加入、一些早期领导人已经开始重新自我定位等,同时,大家的反思氛围越来越浓,已经有了“行业”的雏形。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从自身开始反思,并逐渐营造出一种健康的行业氛围。对于每个行业从业者,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十年中,真正践行深入、实干、持续的行动方式,并且坚持反思,怀着爱去做每一件事情,关爱周遭,关爱自己。
在环境运动层面,我们希望未来十年,价值共识能够更加清晰和系统化;有开放包容、从容淡定的心态;从业人员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并且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做事面对真问题,有清晰精准的目标,富有智慧的策略,扎实持续的行动;基于专业化的多元分工和各自的位置感,形成有效合作,初步形成环境运动的“生态系统”。
(执笔:张伯驹,小组成员:雍容 郭霞 张亚东 景檬 白洪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