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公益里的新人新事

 

2011年5月15日下午,“芯世界”公益创新奖组委会在颁奖仪式前,联合公益科学讲坛项目果壳时间以“打破公益界限@果壳时间”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公益讨论。会址选在一个叫繁星戏剧村的小剧场里,我按时赶到时场内已座无虚席。

 

 

待到微公益代表人物梁树新最先走上台讲述他的几个行动,比如不穿裤子乘地铁、铅笔换学校时,我已经后悔没有带自己的小孩来,这么有趣的公益创意和行动,还有平时难得一见的江湖大侠,如“中国黑客教父”万涛、登山家、苹果基金会秘书长周行康(十一郎),以及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姬十三等8位嘉宾齐聚一堂,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林大会,小孩一定会被他们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在好奇、新鲜的感觉中了解公益

 

 

 在8位嘉宾里,除了香港乐施会中国部顾问李昌平、北京绿十字主任孙君是多年的NGO人,其他6位都是最近几年正式进入公益领域的。这里有精英意识强烈、自觉将人生起伏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有认为可以“用互联网摆平公益”的梁树新,在人们惊讶真爱梦想基金会高效和快速发展时,创始人吴冲讲到了他的商业经历和慈善思想;十一郎曾经带领中国第一支业余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自称半个阿里人的他对公益的理解是,做公益和跟登山一样,不是钱多少的问题,更多的是去做一件事情的问题。

 

 

我们常说新公益,除了理念的新,还有新鲜的人、新鲜的事。如果观察这几年公益领域的变化,不妨看看是什么人带着各自的经历、背景、文化的人进来,他们将对这个领域的走向带来怎样的影响?限于篇幅,中国发展简报只刊发其中三位嘉宾的故事,由作者根据演讲资料综合而成。

 

 

梁树新:人人可以新公益

 

 

天涯社区商务运营总监 “微基金”发起人兼执行主席

 

 

梁树新一上场就做一个调查。他问:“在座开有微博的请举手”?几乎都举了手。他继续问:“关注我梁树新的举手?”他说他喜欢互动。接下来他一口气讲了四个故事:不穿裤子搭地铁、李萌萌上大学、铅笔换校舍、免费午餐计划。

 

 

“不穿裤子搭地铁”的行为艺术,是一个倡导低碳生活的活动。这是他根据国外同类的活动搬到中国来的,一炮打响,引起轰动。2010年1月17日,梁树新和网友们在广州地铁2号线上演了他所谓的“惊艳”的一幕,他通过微博和天涯社区召集网友,最终召集到18名“敢死队员”,进入地铁站内,脱掉长裤穿短裤,为的是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这个举动吸引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争议。梁树新分析,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创意,就是低碳理念与表达方式的冲突。创意决定传播力的规律也适用公益领域。

 

 

第二个故事是在24小时内让李萌萌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李萌萌是去年的河南高考学生,当年高考取得的565分,远远超过分数线,但是因为当地招生办忘了提交她的志愿申请,造成她上不了大学。在后来记者采访中,河南招生办回应说不帮她处理。梁树成将这个信息的微博发出去,当时更多是表达一种义愤的情绪。但是没有想到这条微博以每个小时1万次的速度被疯狂转发,很快到了9万次。梁树新后来了解到,这条微博的转发量是当时新浪微博最高的。这件事情非常轰动,很多媒体进行了同步的报道,导致微博发出的第二天,他就接到李萌萌的短信说,他已经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个事件的解决不到24小时。这个案例让梁树新觉得,微博改变了一件事情本来的运行轨迹。

 

 

在这次演讲中,梁树新用的标题是“互联网摆平公益”,这“摆平”一词颇有点黑社会老大的痞气,他却赋予了新的含义:公益是平的,利用互联网、利用新媒体的工具,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做一些公益的创意,这就是摆平。

 

 

第三个故事是铅笔换校舍。梁树新去年3月份回家乡时候,看到自己母校广西昭平县走马乡的佛丁村小学校的破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大家帮助我,把我的母校建设得更好?”曾经有澳大利亚的两个青年,想用一个鸡蛋通过不断的物物交换方式,筹100万澳元捐给公益项目。他于是也想用这样的方法筹款,为母校建新的校舍。这个故事经历了三个阶段。3月16号他从校长借了一支铅笔,让小学生写了一篇希望有一个完整的校舍的愿望的作文,他把这支铅笔的照片发到微博上,说明要用这支铅笔,跟大家交换任意的物品,通过不断的交换,筹到15万块钱。很多网友甚至包括姚晨、李念等名人都参与进来。第二步,梁和他的团队还举办了微博上现在流行的拍卖,将央视主持人王凯的一小时配音卖了5万块钱,把台湾电视台主持人王马某个时段的声音包给了一个男粉丝,对方花了5 000块钱现金加上一瓶价值5 000元的茅台酒。第三步,也就是在今年4月1号,出现了彩色校舍计划。当时多乐士公司在全球推一个一起出彩的计划,认为这个项目符合他们的理念,就答应免费提供所有的彩色涂料和一笔装修费用,将原来破旧的校舍变成彩色。这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公益的经典案例。

 

 

校舍成功建成后,梁树新想这个方式能否复制?去年12月,他想用一个鸭蛋通过交换的方式筹到100万用于助学。很多人,包括一些明星捐赠了物品。于是,梁树新和他的团队就在淘宝开设了义卖店,志愿者设计了海报“让此蛋飞”。

 

 

2011年3月9号央视的《今日说法》报道了贵州黔西县中建乡红板小学的孩子们吃不上午饭。下午3点多的时候,梁树新让工作人员马上在淘宝网店上一款5元的虚拟爱心午餐, 筹款支持孩子们吃上午餐,当时有四家组织作为发起机构。3月9号启动的这个项目,截至2011年5月12号,已经有25万人参与。通过义卖店、支付宝、银行等都可以支持午餐计划,募集到116.8万元。

 

 

TNC的张醒生说到一个花絮:“我也学微公益,发了一个微博,号召网友都转发这个信息,每发一条我就捐一块钱,三天之内就转了两万多条。”后来张醒生赶紧喊停,将三万块钱全部捐给免费午餐计划。这样紧急喊停不是担心花钱,而是他打开微博,满屏都是免费午餐计划,其他的东西看不到了。

 

 

4月1日,205名贵州红板学校的孩子们吃上了第一顿热午餐。现在提供的午餐,包括一份米饭、一个水煮鸡蛋、一个菜、一种汤,成本是2.5元。因为各种原因,在校 205名学生中,大概有160多名都是中午没有饭吃的。

 

 

为了使这种网络筹款有个合法身份,现在梁树新已跟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达成协议,联合发起了倡导微公益的草根公募基金,名为微基金。

 

 

 

 

梁树新谈微公益6点核心理念 

 

 

第一,人人可参与。强调聚沙成塔,基于互联网,基于媒体的新的公益模式,公益是平的,如果说原来做公益,做慈善都是企业家、有钱人做的话,现在彻底颠覆了,网友以及草根的群体才是中国公益的未来或者主体。第二,快乐公益。不管是铅笔换校舍还是午餐计划等等,我希望向大家传递快乐的理念,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帮助自己。我曾经多次说过一句话:一提到做公益,就是发催泪弹、打悲情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三,人人公益。因为互联网的平台,公益已经是零门槛了,比如说5块钱可能对每一个人都不会构成压力,甚至并不强调一定捐款或者捐物,哪怕转发一条求助信息,也是非常好的微公益的行为。第四,创意公益。创意决定传播力,有创意的公益,才会保持生命力,而且让更多的人知道。创意公益和快乐公益是微公益的两大DNA。第五, 跨界整合。我们所有公益组织的活动,比如午餐计划,我们用了微博、论坛、社区、社交网站、Q群、IM、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等,包括手机终端、移动互联网,能够用的全部都用上了,公益没有国界和界限。产生就是社会化媒体参与,不能说参与,我觉得应该是基于社会媒体主要新公益的沟通平台,大家可以在社会化媒体方面多挖掘。第六,情景公益。我要解释一下,80年代或者更早之前,特别是机关单位的时代,如果要捐款的话,能够接触到只是某个帐号,或者就是捐东西的地址。除此之外,帮助谁、中间有什么故事、得到什么反馈,这些内容都是没有的,情景公益将这些都颠覆了。午餐计划所有图文信息、报道都在淘宝网上展现出来,通过多个平台的微博,把财务数据每周更新。捐助的人非常清楚款项的流向,通过图片、通过文字会看到非常可信的、有亲和力的公益情景,叫做情景公益

 

 

 

 

张醒生:跨界创新

 

 

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

 

 

编者按

 

 

在张醒生演讲时,有人在微博上说他的气场很强。我想,这除了年龄和阅历的厚度,还有50后人所共有的将自己的人生起伏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自觉。在他的演讲中,提到他人生中几个重要的点,无不是中国在几十年里发展的关键时刻。从1973~1974年的白卷先生,到1978~1979年开始百年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从1989年的个人和国家的低谷到1999年中国加入WTO;2003年非典,这也是中国开始国家战略转型的时刻;从2004年阿拉善SEE成立,一直到2008年四川地震全民大救援,这是从中国企业家先行者的公益行动到2008年因重大灾害事件促进全民公益启蒙的一个变迁历程。他在大半生里不断变换战场,不断创新或者跨界,从张醒生由商业高管到公益领袖的经历,年轻的读者们也可窥见国家过去几十年发展的脉络与走向。

 

 

50后的张醒生在张铁生1973年反对考试交了白卷被树为典型之后,1974年他也没有考试就进了大学,成为工农兵大学生。他的求学经历在中国这些跨国企业高级经理人中也许是个异类。幼儿园没有上过,小学没有毕业,中学毕业没有考试就参加工作,上大学是推选上的,大学毕业也没有考试。

 

 

张醒生对于人的发展和时代的关联有着非常自觉的思考。1979年中国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他正好大学毕业(他的大学上了4年零8个月,3年工农兵学员再加后来补本科又上了1年8个月)。彼时老大学生知识老化,工农兵学员算是唯一一个所谓有知识的群体,再加上自学英语,他被分配到邮电系统工作,随后作为第三梯队人才,成为又红又专的邮电系统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1989年特殊的政治环境导致他的仕途“红路”走不通,于是他选择辞职。这个辞职使他从历史的高位跌入人生的低点,没有职业、没有收入、没有地位,在街道与老头老太太们经历了半年的政治学习。但是他们这一代人50后人中,能够最终走出来的大多有一些共同的气质。他在演讲中说:“如果你有理想,如果能够相信未来,跌入到社会最底层,仍然有机会走下去。”

 

 

由于张醒生曾经在邮电部负责国际合作,所以很多跨国公司知道了他辞职的消息就来找他加盟。但按照国家的保密规定他有两年的解密期。当时七八个跨国公司跟他谈,半年之后他选了一家并不敏感的的公司,即瑞典的爱立信公司,从此一干13年。13年里,爱立信从只有8个本地员工发展到将近4 000多人,销售额已经到几百亿。这13年期间,他赶上了中国最辉煌的通信和IT的时代,他说,他只是有幸跟随了一个时代的成长。

 

 

2003年他离开爱立信,去了一家民企——亚信。因为1999年中国加入WTO。他在爱立信任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职务的工作范围包括本地化、国产化和中国的战略联盟,所以他研究中国的企业,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是中国未来顶梁柱,于是他开始利用跨国公司的平台,介入到中国的民营企业。他甚至自诩“我可能是跨国企业高管当中介入中国民营企业介入的最深,最广泛的”,同时搭建了一系列的社会平台。亚信是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创始人就是中国的两个留学生,上市成功后需要职业化的管理,所以请他去把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带过去,帮助这家企业继续长远的发展。

 

 

2000年张醒生在爱立信的职责范围从销售主管扩展到企业社会责任(CSR),爱立信的任务之一是发展本地联盟,然后发展CSR。当时他们正在思考如何在华启动企业社会责任,最好的切入点是什么?一个晚上,临睡前他拿起了北京青年报,一个关于藏羚羊的通栏标题引起他的关注,他就想能不能与爱立信的企业社会责任做一个结合?第二天他召集了包括负责市场、政府、营销的CSR团队讨论这事,由此爱立信作为第一家介入到藏羚羊保护的企业,直接进入到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保护区。

 

 

第二年,他带着一批中国民营企业家上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去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及检查保护工作落实情况,包括田溯宁、王中军在内的一批中国企业先行者联合20多家企业走向了藏羚羊故乡。在路上,企业家们感受到中国自然之壮观,中国自然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当时他们就说一定要拍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是后来的《可可西里》。陆川借这个电影一举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好的第六代导演,这部电影创造了华谊兄弟的商业奇迹,同时可可西里也更广泛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2003年也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他到亚信上任第二天发生了非典。非典很快过去了,可是非典给中国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典厉害的时候,他和一批民营企业家凑在一起,决定要为中国的社会留下什么。于是决定20个人出资共100万,请雕塑家魏小明为中国雕两座反映中国历史转折时刻的纪念碑:一座放在清华大学,一座放在中山大学。8年过去了,非典远离人们的记忆,只有这两座丰碑告诉人们,如果不遵守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的话,就会受到报复,当自然报复人类的时候,只有人的精神才能支撑我们回到自然。

 

 

非典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另外的变化。张醒生体会到,过去的中国是大家玩着命往前冲,每个人都拼命地挣钱,挣更多的钱,挣了钱干什么却没有想好。但是非典之后出现了一个现象,以人为中心成立社交圈子,尤其以北京为中心,不同的人在寻找自己的同类,因为在非典时期,彼此被隔离的太痛苦了,非典结束以后有很多的圈子成立,企业、学术、媒体、年轻人的圈子,出现了社会阶层化的组织。

 

 

随后的2004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后,遭受连续的沙尘暴的袭击。大家都在想:还能搞奥运吗?很多企业家谈到得为社会做一些贡献。他回忆至此,特别说到:“今天谈NGO这个力量的时候,不要忘记社会上有更多的企业和更多的强势的资源群体,也在关注同样的话题。”2004年一百多位企业家成立了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的环保NGO组织——阿拉善生态环保协会。现在仍然是中国资金实力最强大、资源最丰厚的专注环保的NGO,2009年又注册了北京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2005年,以田溯宁为首的一批中国海归开始讨论怎么融合到社会中,他们成立了中国的“2005委员会”,2006年张醒生作为发起人和《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一起成立了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柳传志先生是理事长,王石、冯仑、王健林、牛根生、郭广昌、曹国伟等所有中国企业家顶尖人物都是理事。2008年他把这个资源嫁接到了大自然保护协会。

 

 

2008年,他受邀到TNC组建TNC北亚区。为什么要做NGO?他解释到,在60年建国史上都是非黑即白,NGO是政府和民间最好的润滑剂,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也是政府防止民众和政府之间冲突而一定要高速发展的产业。NGO在全球发达国家并不是一个低廉的岗位,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高尚、有理想、有很好职业前景的职业家的队伍。

 

 

张醒生在爱立信除了销售以外,还负责本土化工作,本土化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族群”理论,爱立信作为核心能力的企业,在北京和南京设立了核心的生产基地,并把本土的企业纳入进来,发展一大批外围的二级供应商,从而形成中国IT和电信领域中非常好的供应链体系。

 

 

同理,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也是一个世界上的巨无霸NGO,资产大约50亿美元,每年用在全球的生态保护的资金大概10亿美元左右,有800多位世界顶级生物科学家和近4 000名专职人员,在全球35个国家从事生态保护。“我到TNC来干什么?就是想把爱立信成功的跨国公司本地化的经验在这家国际NGO里,在中国复制一把。我们必须发展出中国无数的合作伙伴,成为共同繁荣的一个族群,只有当中国无数的关心环保社会公益事业的NGO组织成长起来,我们才有可能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我十几年前创立爱立信中国学院,为中国培养出中国通信和IT界的高级人才。我也将组建‘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大学’,为中国的NGO尤其是环保NGO培养黄埔军校的学生。”演讲结束之际,张醒生雄心勃勃地发出支持草根NGO和环保事业的呼吁:

 

 

“我们必须要支持中国草根NGO的发展,在座的将来都可能是我们的合作和支持的对象。我们必须培养和创造出更好的氛围,NGO不能是单个的组织,我们要成为产业,一个庞大的NGO产业、事业。” 

 

 

“我们要推动政府立法。所以我做的事情就是把资源结合起来,今天是站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角度,把中国的有责任心的企业家联合起来,支持中国的NGO事业和生态环保,以及民间的社会事业创新。”

 

 

万涛:“黑客教父”转型公益

 

 

鹰眼安全文化网创始人

 

 

当万涛用平静的语气说“其实我以前是大愤青”的时候,怎么也看不到所谓“愤青”的痕迹,一个被尊为“黑客教父”的人就这样风轻云淡地讲了他从黑客到公益的转型历程。只是后来我打开他早年的网站,才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烈的民族主义情怀。

 

 

万涛小时候的爱好是画画,一直画到高考前。考大学时想学的专业是世界政治与国际经济,但最终上了财会专业。在大学里开始搞病毒,他因为中病毒而爱上病毒,因为搞病毒让他一个业余选手可以与科班的专业人士PK。大学毕业后到了国企工作,一年之后由于不务正业被开除。随后选择了成为自由程序员,还去过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做审计。绕了一圈后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计算机,最终做回自己喜欢的工作, 现在他是IBM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云计算服务部门的首席安全顾问。

 

 

他在江湖上最酷的称呼是“黑客教父”。这要追溯到1998年他加入上海最早的黑客组织绿色兵团,从此进入黑客圈。1998~1999年是网络民族主义兴盛的阶段,万涛觉得用黑客技术能够展现大众的声音。但在网络商业化、泡沫化浪潮中绿色兵团解体了。有的人去了安全公司,有的人搞黑金。2001年他发起了中美黑客大战,创立了一个叫中国鹰派联盟的组织,就是鹰眼的前世。

 

 

在万涛看来,黑客是世界上IT领域最先做公益的,因为倡导理念就是信息要共享,计算机要为人民所用,不要为大公司垄断等。2000年他在演讲中回顾了史缔夫·利维的《黑客电脑史》里的《黑客道德准则》:

 

 

通往电脑的路不只一条

 

 

(信息资源本身是开放性的)

 

 

所有的信息都应当免费的

 

 

(网络资源应当共享)

 

 

打破电脑特权

 

 

(计算机教育应当普及到普通平民)

 

 

在电脑上创造艺术和美

 

 

(信息革命改变生活)

 

 

计算机将使生活更美好

 

 

(合理利用计算机我们的社会会发生深刻变革)

 

 

在2011年5月的论坛上,他再次说到了这些准则,强调网络应该使人生活更美好。黑客被我们想象成反对秩序、危害别人的人,而他却将黑客和中国古代的侠客相提并论。他说,中国文化里一直有侠客的侠义精神,中国是黑客文化最早的创造者。人类历史就是跟信息不对称进行对抗的历史,过去书的成本很高,中国人发明了造纸和印刷,使信息传播的成本降低,文明才有可能出现和传播,不再是少数人专利。那么IT使信息传播的成本更低了。在10年前万涛就强调:“黑客具备反传统、反权威的特征,但并不等于一定是反秩序。我提倡的是建立中国黑客界的主流思想,就是在中国为什么要做黑客?什么样的黑客才算中国的黑客?中国的黑客做些什么?也就是说,黑客从技术上讲是刺刀,而我希望将这把刺刀上赋予思想,才可避免造成与社会的直接对立。”

 

 

然而,因为缺乏真正落地的土壤,10年来他的黑客文化并没有落地生根。毕竟一些黑客的表现方式是非法的,跟现有的社会秩序有冲突。后来还有很多年轻人加入到黑客圈子里来,最初出于爱国或者对技术的崇拜,但学了技术后将其变成赚钱的工具,反过来危害网络。

 

 

2008年四川地震后全民救灾,万涛看到公益的浪潮涌来。他想到:“哦,原来公益正是黑客文化所倡导的”。IT代表着效率,公益代表公平,这两者应该有契合点。从2009年开始,他终于觉得可以做落地的事情,即是从黑客到公益。他于是创办了非营利互联网安全文化与公益信息化推广机构——鹰眼安全文化网。这个机构源自2001年5月8日在互联网初创的著名的中国鹰盟网,是中国第一家由互联网(安全)爱好者社团转型演变而来,是一个由一群活跃在互联网的年轻人发起的,以网络为主要活动舞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曾先后发起、组织了网络与爱国主义教育课题研究、网络安全文化教育、鹰眼守护天使公益网络助学等系列公益项目。

 

 

2011年5月8日,万涛等人举办了“黑客文化十年”。鹰盟自2001年5月8日宣告成立,经历了黑客组织、安全文化爱好者虚拟社区,到现在公益机构的转型,即将走过十年的路程。在他们的沙龙公告里,他写道:“这十年是许多人的十年、鹰的十年、黑客文化发展的十年。无论精彩或平淡,无论快乐还是悲伤,我们都曾经共同走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公益里的新人新事  新人新事  新人新事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