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美慈推动社区灾害管理能力提升

在世界范围内,愈来愈频发的巨大自然灾害,以最直接的方式考验着各国减防灾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这个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减防灾体系在世界上都称得上是先进的。

 

 

但是,“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在机制建设方面投入比较少。此外,重视灾害管理的后端而轻视前段,也即重救灾轻防灾,”美慈中国项目主任陈一梅这样评价中国的减防灾体制,“不过,近几年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频发的巨灾、重灾使得中国从政府到社会都越来越意识到‘灾害常态’下有效减灾防灾和灾害应对的重要性”。

 

 

在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社区的灾害管理在整个减防灾体系中处于薄弱环节,然而,农村社区却是发生灾害风险较大、受灾严重、救援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以下简称“绿色流域”)的《灾害社会影响评价及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培训》指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不但是各类突发事件的承载体,更是防灾、减灾、备灾、应灾和灾后重建的行动主体。它不仅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灾害,更要在第一时间处理灾害。社区在综合减灾方面发挥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据调查,灾害发生后,社区内近距离的互救是最为有效的。

 

 

事实上,我国的灾害管理体系中还有提升的空间,正在于社区灾害管理能力不足。重视社区层级的灾害管理,加强各种体制、机制和能力已经逐步成为国际共识。在2005年日本兵库举行的“世界减灾问题”国际会议上,168个国家通过了《兵库宣言》和《兵库行动纲领》,确定了2005~2015年的世界减灾战略目标,中国也在168个国家之列。按照中国《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并确立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进来,从事社区层面的灾害管理工作。

 

 

在参与灾害管理的诸多力量中,社区意识特别强烈的民间组织能够弥补制度缺失,具有提供多元社会协调的功能,并根据自身的灵活的特点提供特定的产品与服务。 绿色流域从2002年开始就开展了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及倡导项目,把国际社会的重大经验运用到我国的实践中。国际组织乐施会、行动援助等也是在中国大陆较早开展社区灾害管理的机构。

 

 

提升社区灾害管理的能力,除了要动员社会力量,还要提高灾害管理的专业性。目前,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们回应灾害的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势必会影响救灾减灾效率。

 

 

国际救援和发展组织——国际美慈灾害管理能力建设项目经理岳耀认为,灾害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推动灾害管理能力提升的较为合适、关键的时期。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更多的人和机构开始关注社区层面的灾害管理问题。

 

 

美慈与在中国灾害管理领域享有盛名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慈进入中国大陆开始工作的因缘也是因为扶贫基金会在中国做扶贫和紧急救援工作,两个机构在宗旨和战略方面有高度的认同。早期美慈主要帮助中国扶贫基金会筹资和进行能力建设,内容除了紧急救援,还涉及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等。中国扶贫基金会给民间机构提供过紧急救援方面的培训,包括在美慈推动下,组织翻译、出版《人道主义宪章与赈灾救助标准》(SPHERE),为中国救灾和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美慈也是从2009年,开始在四川的绵阳、北川县两个乡镇开展“灾害管理能力建设”项目。这是回应灾区对灾害管理的需求,也是一个将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在中国付诸实践的一个契机。美慈创办于1979年,为107个国家提供过资助,在40个国家为1 640万人口提供服务,通过30多年的援助和发展工作积累了一套在其他国家可能比较成功的机制。在过去5年里,88%的机构资金直接用于为急需帮助的人提供援助的项目上。从2005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后,世界范围内包括美慈在内的国际救援组织应对灾害与灾后恢复的方法,已从过去的单纯的紧急救援,转而开始将长期的恢复及发展干预与灾害风险降低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上述这个灾害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社区灾害管理培训,二是应急响应领导力项目。26位来自国家部委,大学等机构的领导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与培训,还选派了4名优秀者参加在菲律宾举办的高级技术培训。第三个部分是学校备灾与安全教育创新项目

 

 

美慈尽管在国际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能不能成为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模式,在中国取得效果并得以更广泛的应用?

 

 

美慈强调专家的作用,除了专业性保障,也看到专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民间组织对项目产出的期待,大多希望通过试点经验推动相关政策的改变,将民间的实验纳入到政府的体系中。美慈请专家来做项目顾问,除了通过专家力量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推广,项目实施中与政府部门合作,也是推动变化的一个途径。例如在“灾害管理能力建设项目”里,美慈的合作伙伴四川省绵阳行政学院在做社区工作时,动员不少政府部门和官员参与进来。在培训过程中,民政部门、 绵阳应急办,市消防总队、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官员也参加了美慈的很多活动,较多地了解项目的有效性。通过绵阳行政学院这样一个连接点,美慈与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建立了联系。

 

 

在规划上,美慈在项目中将社区灾害管理规划纳入到乡镇一级政府的规划中。当笔者问及两者是否会有冲突的问题时,陈一梅说,从逻辑上讲,一个新的东西出来,肯定与旧的有不一致的地方。有资源方面的冲突,也有理念方面的冲突。在项目执行中,要让地方政府充分参与,让其理解社会组织的方式和理念,让分歧更多出现在项目规划中,这也有利于减少项目执行中的冲突因素。北川贯岭乡是项目的一个试验点。这里的乡党委书记参与了美慈的培训,一直也是培训团队里的主力。培训项目最后有个环节是社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一个小的设施项目,由美慈提供小额资助。当时,有个村提出一个排水沟项目,这位乡党委书记明白这个项目的价值所在。他动员其他资源为这个小项目匹配了高出项目小额资助几十倍的资金,使其成为一个更大的项目。这也是社会组织的工作方法,通过小小的资金撬动更大的政府或者其他社会资金,让社区收益最大化。

 

 

当被问及如何将社区规划纳入到政府的规划中去的时候,岳耀的解释让笔者感叹:看书提出的问题和做事的人的回答真是有差距。在旁人看来,一个项目必定带来很大的改变,但事实上有些变化只能是逐步显现的。岳耀说,在灾区开展的那么多项目中,美慈这个项目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在乡镇一级,相对缺乏完整、全面的发展规划。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个针就是乡镇基层政府。他们承担得更多的是执行者任务。旁人希望看到一个项目就产生一个看得见的改变的想法,可能会多少有点超现实的成份。 事实上,我们认为这种改变是需要坚持的目标,也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来逐步实现的。

 

 

项目的目标是提升减防灾能力,成立了10个社区灾害管理委员会,但美慈强调,它仅仅是现有基层管理机制的补充,这个项目无意去改变现有的村民委员会体制,但会通过培训等方式,让这些现有体制的领导人及利益相关者重视减灾防灾这些事,成为灾害管理委员会的成员,甚至领导人。在一般NGO参与的管理委员会或者工作小组,会特别强调一些指标,比如弱势群体、女性的参与等等,美慈会将理想的组织架构作为一种背景介绍给大家,同时在实践中遵循事实求实的原则,尊重当地社区的建议与选择。

 

 

项目结束后,一位灾害管理委员会主任说:“现在在复兴村,你不用去告诉滑坡来了该如何办,项目培训提高了老百姓的意识和能力。”美慈的培训项目强调有效性。所谓的有效性,不是教给百姓一个什么图,完成一个什么样的指标,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百姓意识到,减防灾是与他个人相关的。除了传统的参与式,美慈还做了一些传播方面的尝试。比如制作以减防灾的知识和方法为内容的挂历,这些挂历会在村民家里挂上两年。

 

 

“社区引导,市场驱动”是美慈在全世界工作的宗旨。除了灾害管理的培训项目,美慈还在灾区开展其他发展项目,包括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青年经济赋能与能力建设等项目,践行着她“转危难为机会”的口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美慈推动社区灾害管理能力提升  灾害  灾害词条  推动  推动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  能力  能力词条  管理  管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