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小笼包”推广聋人就业

 

 

 

        位于上海卢湾区的社会创新孵化园内,一家名为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的组织,正用自己的独特方式,通过健听大学生与聋人大学生结对实习,进行聋人就业推广。

 

 

 

小笼包热腾出炉

 

        2010年5月成立的小笼包出炉不久,就小有收获。在参与实习的20多位盲人设计师中,有一人正式和一家国际网络销售公司签约,另有2人进入一家日本建筑设计公司,如果他们能顺利完成半年的试用期,将有望在明年正式加盟。对小笼包的运营团队以及所有实习生而言,这无疑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小笼包创办人、执行长肖亮介绍,聋人实习计划由“蒸笼考验”和“出笼计划”两个相互衔接的实习阶段组成。先是上海徐汇区业余大学特教部推荐设计专业的聋人学生来小笼包实习一个月,参与小笼包自营的广告和文案设计业务。此后,再择优推荐到外部签约单位(如广告公司、装潢公司、设计事务所等企事业)实习一个月,其中的优秀者有望获得这些签约单位的工作机会。

 

        但作为聋人融入社会的重要一环,沟通问题是横亘在用人单位与聋人就业者之间的一道鸿沟。一些企业有招收聋人就业的意愿,但往往面对沟通问题望而生畏,止步不前。聋人在心理上不太自信,上岗前需要进行心理调适,需要企业具备更多的耐心,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另外一方面,对聋人的岗前实习和培训尤为重要。

 

        为打通沟通环节,小笼包设计了1+1绑定模式:将经过手语培训、有实习需求的设计专业健听大学生和聋人大学生绑定在一起,共同完成实习计划,既帮助青年聋人寻找就业机会,重返主流社会,青年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此项目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铺路。目前,小笼包和上海两所大学的手语社建立了合作关系,招募懂手语的大学生加盟。

 

 

 

教育制度之惑

 

      “其实我们并不完全了解聋人心里的梦想。”肖亮认为,社会在了解聋人需求上存在很大的误区,从教育到就业,聋人并没有太多自由选择的机会。由于特教学校专业设置的局限性,被认为适合聋人的设计专业,也并不一定符合某些聋人学生的就业目标。一方面是学校急切地推动实习就业,另一方面是部分聋人学生被迫选择,缺乏动力,试图推行人性化管理的小笼包夹在中间,有时候难免处境尴尬。

 

        小笼包面临的困惑,从一个侧面触及聋人教育和发展的体制问题。肖亮认为,全纳教育是聋人获得多元化发展机会的必由之路。即便对重度听力障碍的聋人而言,如果从高中阶段进入全纳教育,就能为他们提升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打下基础。而普通高校如果能配备懂手语、会沟通的老师,聋人大学生就能扩大专业选择,对他们的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将助益良多。

 

        从具体的项目设计上看,也许小笼包低估了计划的实施难度,从已经成功就业的几个案例而言,实际上前后的辅导和实习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真正看到成效。此外,由于参与绑定的健听大学生流动性大,常常需要3~4名健听大学生绑定一名聋人实习生,双方的互动性和紧密性自然要大打折扣,加大了项目的难度。

 

 

 

探寻组织发展模式

 

        2009年,在上海的一家临终关怀组织工作还不到一年的肖亮赴京参加公益组织的盛会——京交会,初涉公益的他被现场看到的一幕所“震撼”,促使他以局外人的角度反思不同的公益运作模式。

 

        他注意到,现场很多组织对残障人士显得漠视,但对来访的官员和资助方代表热情有加。尽管他非常理解公益组织出于生存目的“厚此薄彼”的初衷,但也产生了担心:“一个组织如果单纯依靠政府采购和基金会资助,如何避免将拉资源作为组织的核心?再者,由于项目运行具有周期性,很多资助方又喜欢求新,可能导致项目缺乏延续性,但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失。”

 

        创立小笼包后,肖亮更是倾向于发挥团队在市场运营上的竞争优势。客观上,半年来小笼包的运行情况似乎也表明机构还是在自营业务上有更大的潜力。这个由3~4人组成,包括一位聋人设计师在内的专职团队,依靠商业设计收入维持着机构的运转。这些业务涵盖展览展示、商业摄影和品牌设计,客户来自公益组织、企业和政府部门,成为组织持续发展的亮点。相比而言,在政府采购和项目筹款等传统运作模式方面,肖亮觉得机构在目前还没有明显的优势。

 

       “在市场运营上,小笼包不强调自己是残障服务组织,而是直接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市场上竞争,客户实际上也不太会因为自己的公益性而特殊照顾。”肖亮表示,如果明年在筹款方面还没有太大的进展,小笼包会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将重点转向自营,这部分做大做强之后,可以吸纳更多的聋人就业,再反作用于1+1项目。

 

 

 

创意缘起

 

        初次接触这个机构的人,难免对小笼包这个机构名称充满好奇。

 

       “‘聋’,‘笼’谐音。聋人就像上海本地的小笼包,面子薄,不能说话和发声表达,但内心充满活力和热情。”谈起小笼包的品牌创意,肖亮说,这来自他在机构筹备期间所做的一个梦。这位曾经在广告设计行业摸爬滚打了6年的80后,在创办小笼包和项目设计运营时,没有忘记发挥自己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此前的因缘际会,使肖亮接触到聋人,学会了手语并结识了聋校老师,得知聋人学生进入社会前,非常需要实习机会,而且他们在毕业后就业更难。汶川地震,自己所在的广告公司卖设计师产品捐助四川孩子,是他最初的公益体验。在结识了上海一家临终关怀组织领导人后,他加入进去,人生路径就此改变。当时,由于这家组织承接制作一本公益黄页,需要与聋人设计师合作,会手语的他自然承担起沟通的工作,一个月的项目督促,使他更深入地了解聋人的状况和需求。

 

        从小笼包的出炉,到“蒸笼计划”和“出笼计划”,再到小笼包在新公益论坛上举办的筹款活动,以及刚刚完成策划等待实施的“听见未来”项目,都试图加入广告人的敏感和吸引人的创意元素和手法。“听见未来”希望在残联下面成立一个专项基金,倡导助听厂家向贫困聋人家庭捐助助听设备,为聋人提供帮助。

 

        说起小笼包的成长,不能不说说这家组织与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的缘分。“如果没有入壳,至今我们可能还在打游击。”肖亮说,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由当地政府委托NPI负责打理,以远低于市场水平的租金为5家类似的社会创新服务机构提供场地。成为入壳机构,为小笼包提供了稳定的办公环境。此外,肖亮透露,自5月成立到8月获得民非注册,与NPI的引荐也不无关系,也是借得近年来上海市加大力度鼓励公益组织提供社会创新服务的东风

 

        这个刚刚出炉不久的新机构需要时间去摸索自己的发展模式,未来的路一定是波折起伏。但80后的肖亮有着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所普遍具有的特点:充满活力和朝气,不希望将公益做成很累的事情。他理想中的小笼包,是一个拥有健听和聋人各半的20多人的团队,大家参与其中,将创意化为灵动的翅膀,舞动时尚的公益元素,既享受生活,同时有益于社会。在当下环境,公益并不轻松,但肖亮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让它多一点轻松。

 

联系人:肖亮

 

021-53022313

 

xiaolongbao@pukidesign.org

 

www.pukidesign.org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笼包”推广聋人就业  小笼包  小笼包词条  聋人  聋人词条  就业  就业词条  推广  推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