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发展教育之视界工作坊的初体验

 

        坐定时,想好好梳理一下这次工作坊给自己带来什么,希望通过文字来记录些什么时,我发现想要说的一切好像突然被从生活中抽空了,找不到一丝痕迹。

        随之而来的是身上那种轻松与充实的感觉。

        回到原来的生活,我一开始拼命地与别人讲着这几天的遭际,玩笑地说,这是一场身临奇境般的教育之旅。此时,表面上虽已痕迹了无,但在我看来它已经内化成生活的一部分。 

 

与发展议题结合的教育

        于我来说,发展教育的直观认识主要是来源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群体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关注,他们向自己国家的儿童或者青少年就贫困、环境保护等相关的发展议题进行引导,从而使他们在成长中能够兼顾习得公平、价值观多元等理念。1975年,联合国对发展教育的概念给出了较为清晰的定义。

         本次参加的“视界”工作坊,主要是围绕3个与发展相关的议题来展开的,它们分别是“性别与暴力”、“流动农民工”以及“气候变化”。以我的角度来看,工作坊是一个在协作者设计安排的视角下,由己推人,再向外围伸展的过程。主办方希望借此启发参与者对发展教育的具体议题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带动工作坊之外的行动。

        在性别与暴力的议题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个体对自我身体的认知和认同这一条主线,延续了第一期发展教育工作坊关于“个人了解自我”的再讨论。

        期间,在冥想中对自己进行身体探索,之后是有关性别议题的影片分享(中山大学中文系排演的《阴道独白》幕后花絮,胡杰拍摄),以及就“个体与身体经验”话题让参与者通过写信投递然后由他人抽取并读出来,通过这些方式帮助个体正视身体带来的种种感受,从而做到认同自己的身体。与性别相关的暴力、社会性别等讨论,同样也会加入进来,以使参与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看待或思考社会性别的视角。

        在随后的“流动劳工”和“气候变化”议题中,协作者采用了纪录片、嘉宾分享观点等方式直接呈现了这两个话题的沉重。《激流中国之富人与农民工》与《CHINA BLUE》,再现了中国当下的农民工的不同遭遇和他们对“家”的共同渴望,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民工如何被卷入其中,遭遇不公正的待遇。香港乐施会之前制作的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的短片,如反映4个不同国家的女性如何看待或应对气候变化的《姊姊妹妹站起来》),又将参与者的视界推及全球不同地区,人类需共同面对的“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贫困、生态环境、公平贸易等问题。

        可能与工作坊连续几天的全身投入参与,以及对议题沉重性的难以调适有关,故在《Face The Music》反映气候变化灾难最先波及弱者和穷人的动画播映后,参与者们还在协作者的指导下给动画进行了配音,与动画中的不同人物进行了互动,使得大家在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每次在观摩这些纪录片之后,都会有参与者分享,以及与工作坊邀请的嘉宾进行观点互动,这在一定程度加强了参与者对这些议题的反思,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

        工作坊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对参与者或直接影响,或潜移默化,对参与者身处其中或相对抽离的议题,都能带来清醒的认识,充沛的情感投入甚至可能带来改变的行动。或许,这就是发展教育可能最想给参与者留下的礼物。

 

协作者的引领

        提及工作坊的议题设计安排,以及参与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就不能不说到参与者之外的一群人,即工作坊的协作者们。

        在工作坊进行过程中,协作者更多的时候是发挥着穿针引线的作用,确保工作坊有效往下开展和展开议题。既让参与者能够投身其中产生直观感受,同样也要让参与者学会用不同视角去分享不同议题本身及背后的故事,激发参与者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但有一些小的细节,仍倾注着协作者的用心而有趣的设计。如“热身”游戏或称“暖场”(warm-up game),尽管其用意在于活跃现场气氛,增加参与者之间的了解,但很多时候这些热身游戏都已经结合了协作者的议题考虑。在第一天的性别与暴力议题展开之前,参与者首先在协作者的带领下,在相对私密的空间里,每个人用手或者自己的呼吸来感受自己的身体,并与之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参与者的身体,也自然过渡到接下来所要开展的有关身体、性别的讨论中。又如在劳工议题之前的大丰收舞蹈等,其实更应该将其看作是带有议题思考的热身游戏。

        此外,在具体的议题中,协作者既要跟进参与者的感受,同样也要在此基础上也要进行相对拔高的思路引领,使参与者更易了解不同议题关注下的人群,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所采取的行动。如在第二天的劳工议题中,协作者在给参与者播映完《激流中国之富人与农民工》后,要求参与者分组,定格表演片中的三个孩子,在设定的具体场景下进行角色呈现。在每一个定格演出中,协作者既要跟作为“观众”的参与者进行交流,也要同作为“角色”的参与者进行互动。协作者设身处地同感并与“角色”进行对话,呈现出每一个角色的内心

        世界,而且还要让每个扮演角色的参与者,适时脱离设定的情景,在“当下”与“角色”进行交流、碰撞,进而引发参与者对议题关注的人群的生活境遇进行反思,以及所期待的未来的行动设计。

        这个活动被协作者称为“思路追踪”,意在让片中的角色,能够被参与者真实了解并通过定格表演表现出来,还要在协作者的引领追问中,让“角色”抽身附在“当下”的参与者身上,使其内心发生对话并产生不一样的认识。

        这对协作者要求很高,需要协作者不仅了解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艺术性地传达出来。同样,诸多环节需要协作者贯穿其中,根据参与者的需求,或者进展情况适时做些调整与改动。 

 

团体社会工作

        协作者的表现让我大呼神奇之余,也让我对发展教育所采用的戏剧表现形式有了更深认识。

        这也纠正了我之前的将发展教育等同于发展戏剧的不完全认识。其实,以上定格表演等戏剧形式的利用,都可作为发展教育的工具。但戏剧不是发展教育惟一的表现形式。如上的纪录片、嘉宾分享,以及本次工作坊中未用到的手法,如外出体验、设计活动等都可以作为发展教育的工具。

        工作坊中的交流所带来的收获让我感到意外。尽管过去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让我对工作坊中的人际互动有更近的观察和了解,无奈实践机会少,此前总找不到合适的机遇亲身感受并了解团体社会工作的手法运用。

        在工作坊的第三天,参与者被分为3组,就“人生的意义”主题进行戏剧表演。表演结束后,协作者邀请到陆小娅老师进行点评和分享,使我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她如何带领参与者进行互动,团体工作技巧更是我关注点之一。一心无法二用,所以自己的参与程度也就相应地下降些。

        陆老师早年开办了青春热线,此后一直作为热线的心理辅导督导,富有心理咨询和干预经验。2008年,她还成立了草根NGO——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积极致力于青少年的成长工作。

         陆老师作为分享团体的协作者,充分展现了丰富的经验。她既要引领参与者对3组中的角色表现表达看法,挖掘角色的内心感受;同时也要针对参与者分享出来的情感体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回馈,强化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积极感应。随着讨论的持续深入,或许由于参与者信任关系的建立,在这个“安全”的、小范围的环境里,参与者相互倾诉、聆听,成为最好的分享礼物。

        团体社会工作,也可用来甄别并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陆老师在其后回应某参与者所做的分享时,更是将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由于涉及到该参与者的隐私,以及工作坊内部遵守的约定,在此对具体细节不做笔墨述之,仅以参与者和局外人的角色,通过近距离体验和观察对陆老师的工作手法进行呈现。

        据观察,陆老师在做出该参与者需要回应的初步判断后,循循善诱,一步步将他内心的焦虑与矛盾情节大体呈现出来。她在与他站立交流的同时,还请其他的参与者扮演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角色”,并反映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正负面都有),投射到可以表现出的物品或道具上面。“角色”和“道具(负面情绪)”要根据陆和他的互动进程,或遵照陆的要求,配合做出相应的变换,以反映该参与者的内心活动。“角色”和“道具”力图帮助该参与者还原其在早年经验中遭遇到种种景象,使得陆老师与该参与者的心理世界进一步对话和探索。

        经过多次的慢慢推进,陆老师找到了导致该参与者出现心理不适的诱因所在。此后,她一边开始重塑该参与者的自我认知,强化其自身拥有的积极因子,一边鼓励其主动并且大声地对造成其负面影响的早期生活景象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释放内心的压抑情感。当该参与者尝试对话出现害怕、退缩表现时,陆老师及时跟进加以强化他的能量。在2次挫折后,该参与者终于对话成功,并将扮演其内心的“道具”推开。随后,陆老师请该参与者与扮演其内心的角色者和道具拥抱感谢,实现自我的认同和肯定。

        这也许是最令我最感动的一次场景。它给人轻松交流的场地,分享彼此间的不同故事。既帮助我对“助人自助”的理解和成长,也让我更加信赖团体中的其他力量。

        这是一次发展教育的初体验,尽管短暂,但又不是以上的短短的文字可以说尽。发展教育的种子虽已播下,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参与者们在自己的工作中,抑或人生中里能否让这粒种子扎根发芽。这个目标也许不需远大、宏伟,但眼前的每一步,需要走得扎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发展教育之视界工作坊的初体验  工作坊  工作坊词条  视界  视界词条  体验  体验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