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这是台湾浩然基金会派驻伦敦国际NGO工作伙伴的志愿者所撰写的工作报告
我参与工作伙伴计划,离开香港前的半年,与一些在香港的组织朋友一起建立了一个名叫「四合院」的民间互助组织平台,目的是支持一些在香港规模小的基层民间团体,让他们成为公民社会的一鼓力量。来到伦敦后,我发现London Citizens的工作方向及手法与我们在香港推动的工作十分相似,而且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考学习的经验。因此,在香港小区工作伙伴的催逼下,我根据在这里的观察,整理了一份类似以前社工实习要做的Orientation Report「了解机构报告」,半年后才出来很像比较迟,可是往回看,这的确是需要花上半年或更长时间的整合及吸收过程。
一. 简介
London Citizens(LC) 是采用Saul Alinsky的小区工作模式运作的机构,它与Industrial AreaFoundation为同出一系。今年三月,庆祝LC成立20周年,来自美国多省及澳洲接近20个组织亦来到英国祝贺,并举行了一个如何响应金融问题的会议(见Helen在月记中的分享)。
London Citizens为伦敦最大的公民网络,目前共有超过120个团体会员。包括学校、工会、社会服务机构及宗教团体,而其中占最大部份并最活跃的团体会员是天主教及基督教会。它前身是一个TELCO(The East London Citizens Organisation )的组织,20年前开始以一个平台(Board based)的形式建立民主参与的小区网络。目前,London Citizens已经成功建立了东伦敦升公民网络(TECLO),西伦敦(WESTLONDON CITIZENS)及南伦敦网络(SOUTH LONDON CITIZENS),而北伦敦(NORTH LONDON CITIZEN)亦会在今年成立。
二. 组织结构
每一个分支网络由一个小团队负责,基本人力是一个队长及一个组织者,他们的工作是招募及扩展网络,并了解会员机构的需要,促进机构正面变革,让它们成为更有实力及活跃参与公民社会的民间团体。可见,London Citizens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孕育民间社会组织,但同时亦透过建立共同的议题,让组织与组织之间建立网络,凝聚强壮的公民社会网络。因此,因应会员团体反应及共识下,LondonCitizens目前关注的议题包括为无身份劳工争取工作权及公民身份的Strangers into Citizens, 针对2012年奥运地产发展对小区的影响,争取合理居住环境的My Home My London,争取生活工资的Living wages四大议题。而每个议题因应基金资助聘用额外人力,主要负责运动(Campaign)部份。同时,他们似乎由地域性小区(Geographical community) 伸展至功能小区(Functional community),去年开展了学校团队,主要发展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及大专)组织工作,亦开始建立青年公民参与计划(Young Citizens Project)。
三. 资金/资源来源
London Citizens把资金分为Hard Money及Soft Money,前者是指一些十分稳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会员费收入,后者是对外申请的资助。目前,每个会员机构需要缴交600镑的会费,同时鼓励会员较多或财力较大的机构缴交更高的会费。2008年London Citizens会费总收入约70,000镑,占整体收支的五份一,这离他们的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即三份一收入来自会员费仍有一段距离。另外八成的款项来自外间的资助。London Citizens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不拿政府钱」,而过去一年在新一任市长选举中的成功策略,当时的候选即市长现任市长Boris Johnson承诺一同推动的议题,得到多方的资助。因为资助者认为这些议题赢面高(Winnable)。
那么London Citizens是否有募款部或有关专员负责有关工作?答案是「没有!」那么,但他们为何可以募得如此多不同的款项?除了时机之把握及策略得宜之外,能干及具有洞悉力的领导当然功不可没,但最了不起的是,他们能建立吸引有不同才能的人参与成为工作伙伴的机构文化,具体说是这里有一群不受薪,但委身参与的义务同工,当中有退休机构主管协助筹款工作,有资深的组织者,有大学生及不同背景的人士,其中不少是固定每星期一天到来上班,或参与具体的组织工作,因此每天在办公室里总有三两个是义工。这些义工的身份得到充分的认同,不再于什么奖状,而是与可与职员无异地使用办公室及参与会议,成为团队的一份子。使我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些义工告诉我,自己能参与London Citizens的工作是使他们感到快乐及引而为荣。这也使我想起,在香港,这些做法可能被指为对义工的剥削,但这里的运作让的看见市场以外,自主选择下的美好一面。
London Citizens主要是一个外展型的机构,因此只有办公室而没有活动室。这一点节省了不少支出。同时,没有吃喝玩乐的会员活动,只有小心计划下的数个大型集会及周年晚宴,这也可能省下一大笔。
四. 人力架构
与大部份的慈善团体相若,London Citizens的最高决策为会员大会,每年一次,而分区各一次。理事会则负责落实方向的督导及决策,成员由会员选出,一位理事告诉我,他们每年只需开六次会议。
目前,London Citizens共有15名全职工作人员及组织者(包括我们和Helen由浩然基金资助的工作伙伴)3名兼职组织者,其中一半是去年中才新设的职位,换句话说,机构在这一年倍数扩展。管理部份主要是总干事负责带领及督导整个团队工作,行政及管理由行政经理及一位行政人员负责。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只有两位负责行政的同工,一个星期才来3小时的清洁员,而同工的行政交代非常简单,当然支持也十分有限,但简明的架构,信任同工的行政文化,自己动手(很少互助)的工作习惯,却建立了London Citizens有效的机构运作文化。综观,其人力与香港的一间小型的小区中心相若,但以此有限的人力,产生的工作效果及影响力实在反应他们工作定位及策略运用的效能。
五.工作手法概要
5.1 建立关系: 一对一
一对一(One to one)被喻为是LC组织的秘密武器。其实是一个简单不过的概念,就是透过一对一的个别面谈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LC组织者日常的工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份是与所组织的团体中的小区领袖展开一对一的面谈,组织者平均每周与10个不同的对象进行「一对一」。另外,在领袖培训中一对一的技巧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对一是双方建立关系及联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了解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关心什么﹐会被什么打动。因此,这不是一个组织者及组织对象的单向或访谈,而是双方互相分享的过程。在过去从事社工的过程中,我也经进行面谈,或与街坊聊天,但只是响应个人问题,并没有那么有策略性地把这项工作给合在组织工作中。然而,它的效应却是意想不到的。
我们大不反对个人关系的建立的重要性,但往往因为我们太忙而忽略了,又或者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停留在表面认识的阶段,如果对方的家庭背景我们也是毫无头绪,我们如何能知道他/她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设身利益是什么呢?然而这却是非常重要的部份。「一对一」是认认真真地花上一段时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去了解对方。着手组织的开始,组织者的需要是与不同的核心成员(领袖)「一对一」以达到刚才提及的目的。关系建立在接触阶段是最重要,透1有效的「一对一」亦能了解大家对组织的意见及期望,以找出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及接下来权力/关系分析的工作。
「一对一」不单是一个组织手法,也是建立一个重视聆听及个人关系的组织文化。组织者不单是自己做,也推动及培训大家去做,意思是让小区成员懂得有效地「倾计」,去了解对方及建立共呜。回想过去工作,我们的确制造了不少大家可以碰头的平台,如小区食堂,月会等,不否认闲聊的作用,但如果街坊可以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层面可以学习有效地倾计,这些平台的作用及意义将会倍增。
实际上「一对一」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在LC的培训中参与者很容易明白,但同时觉得对自己有帮助并能实行。培训者提供了一些问题作为参考,以角色实演的方式让大家进行一场真正的「一对一」,只需十分钟大家对实演的双方的了解马上立体了很多。在我的笔记上,我整理了以下的重点:
态度上:
1. 保持好奇(问多一些如何(HOW)及为什么(WHY)的问题。
2. 不是做调查研究也不是辅导
3. 尊重对方,多聆听
4. 愿意倘开自己,不是单向而是相向
问题建议:
1. 什么令你对某某事物那么热心?
2. 你平时花最多时间做什么?
3. 你最重视的/最关心/最担心?
4. 什么令你改变?
一个有效的「一对一」我们可以了解:
1. 关于对方的性格特征(培训中要大家找最少三个)
2. 她/他关心什么了解其个人利益(SELF INTEREST)是什么?/什么能打动及驱动他/她?
3. 他/她在组织的人际关系
另外,我的实践经验发现,这过程有助「拯救」在忙碌中的组织者及领袖,因为一个坦然的「一对一」是一个生活甚至生命交流的过程,我们会在过程中得到鼓励、提醒及力量。我们也会在过程中发现我们对象不是平板的「对象」,他们有不同的动人故事,组织生活也可以变得更多姿采及人性化。另外,相向的分享也是能某程度打破组织者及被组织者之间的墙,组织者自己也要被组织,每次「一对一」后,我也有很强烈的同行感觉。
5.2权力/关系分析
在以往的组织经验之中,组织者也会分析组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发生了一些冲突及危机的时候。然而,我们很少在把它结合在组织发展工作之中一并考虑。
权力是LC的目标。权力等于组织人(organise people)及钱(organise money)。LC的存在就是要为民间社会由市场及执政手中争取更平衡的权力。因此无论在组织及议题的层面,如何取得更大的权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就需要由「Who ran the organisation/city/country?」,由谁运作?怎样运作?谁有权力?决定及行动是如何形成的?当中的关系及互动是怎样?
来到伦敦的第三个月,我们就向同事报告华人小区的权力分析。这真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因为之前要做十分详细的资料搜集,并回答上述的问题,但这对掌握形势及开展工作策略是十分重要。它给我最大的提醒是要学习一个有权力面向的组织工作。
在议题的层面,培训工作坊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分析伦敦的权力分布,作为一个具「政治性的团体,LC是把自己投身在权力网络之中,策略性及目的性地争取权力。培训者问大家伦敦谁有权力,然后把它们分别放置在公民社会、市场及政府适合的部份上,分析之间的利益关系,呈现权力不平均的图像,并讨论动摇的可能性。对我而言这部份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一种权力面向的思考,并懂得采取权力面向的行动策略,由最有影响力的部份(GOTO THE TOP),或找出对象的关切点,例如他们会分析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什么议题可以打动他,又或HSBC关心的是形象问题….找出入手点。这些看来不是新的东西,但他们能细致地研究,掌握局势,只打有把握的仗,争取最大的支持及发展有效的行动。同时,我欣赏他们把这些部份放上领袖培训的内容中,实在切身,亦让参加者以权力如何运作的角度看现实是如何被塑造成的。
同样道理在团体的组织工作中,关系/权力分析亦是十分重要,找出有影响力的领袖,他/她们不一定是会长或是有名份的领导,往往是人际关系最好的,而具有力的的人。另一方面,关系/权力分析可以让我们找出组织内的亲疏远近。
LC会以权力分析图表示组织内部原则上,关系分析是需要与组织成员一起做的,而且是用「铅笔」意思是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分析过程,目的是为组织工作提供发展策略的数据。因此无论是「战线」(Campaigning),或在一个小区开展小区发展或是组织内部的重整(regeneration),权力分析被视为重要的过程。
因为这过程让组织者掌握形势,是谁及如何做决定?进一步改变可以如何有效地发生。
5.3培训领袖
LC是一个非常注重领袖培训的组织,每年有四次两天的工作坊,一次五天的培训营。我们刚到步不久,就参与了五天的工作坊,回想当时因为时差及语言问题有点不太清醒。只是觉得能大概让参加者的全面了解LC的运作,培训内容是介绍最核心的组织手法:「一对一」,权力分析及领导概念及游说及行动技巧等。事实上这是Alinsky「门派」下机构共享的培训工具,其中的元素及活动设计大同小异。当然,两天的密集培训不能要求太高,但大部份参加者都反应培训对他们有实际作用。
源于Saul Alinsky,LC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小区工作」的组织,最基本的原则是「群众参与」,但同时他们也十分强调领袖的角色,而组织者工作拍文件就是小区领袖,而且是有影响力的小区领袖。多次参与LC的行动及活动,组织者永远不会在台前,也不是在台下指指点点,而是让领袖们自己发挥。当然,这些领袖亦有不同背景及教育程度的人士,之前与组织者有充分的准备。
5.4行动及检讨
LC绝对是一个行动形,能动性亦相当高。LC的会议不多,而且很明快,没有太多意识形态的讨论,原因…?(我仍需探讨)大概是组织者之间的想法很接近,慢慢形成了这工作很容易达到共识的文化。一位同工曾跟我分享到他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因为不用把时间花在争论上。这半年内LC不同的议题合同做过超过10次大大小小的社会行动,并大部份能上媒体。例如争取生活工资的酒店食早餐突然向住客演讲行动,在酒店接待处排队要求约见管理层,万胜节的贫穷儿童行动..。值得一提的是LC的行动形式也是有趣及多元化的,HELEN也在早前的月记中提及过。
LC的行动强调非暴力,与警察及各方面是相当配合的。一方面这是「门派」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十分看重行动的果效(ACTION IN REACTION),甚至可以说,重点不在行动,而是出来的效果。LC大大小小具有施压意义的行动,大多数目的是希望争取对话及谈判的机会,并透过行动及策略造成一个实力相当的谈判局面。说到这里,我也觉得像是重温大学时代的小区工作课般,但他们是做出来,而且有效。这让我反思到,为什么LC可以把「传统」的工作手法有效运用?这是社会环境文化,政治因素之分别,或是在香港我们未真正懂得如何运用「传统小区组织工作手法」?
检讨方面,每一次行动及集会都一定有检讨,是以小组形式进行(愿意留下的人),由没有负责活动的组织者主持,大约20分钟内完成。题目大概是,各人对会议的感觉,目标是否达到(人数及目的等…) ,程序安排是否合当等。这成为一套组织者共享的手法及工具。
事实上,一个有20年历史的机构,及一个经历百年SaulAlinsky的小区工作手法,蕴藏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智慧及内容,这些只是5个月来的观察及整理,我希望在离开前有机会跟同事们来一次彻底的ONE TO ONE,相信能听到更多不同的组织故事及智能。
备注:
对于政冶我们一直有距离,但在一次的会议中,同事提出只要有权力角逐就是政治。而LC是一个慈善团体注册的机构,没有亲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确是与政客及政党常有合作及联系。LC是那种要进入权力体制的机构,而不是纯粹在场外示威的那种压力团体。因此,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另外,为要在权力光谱上争一席位,LC刻意建立一个具实力及专业的形象。不像香港的基层组织者一身街坊装,大部份对外会议LC的组织者都会穿得十分体面,为要得到社会的肯定及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