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大豆产量1650万吨,进口量3743.6万吨,两者之比约为1:2.3,也就是说在2008年中国大豆消费中,进口大豆占了约70%,这与1996年之前中国大豆完全自给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人说“中国大豆对外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大豆被进口大豆打败、定价权旁落的历史。”①现在你如果在百度里搜索“国产大豆危机”,你可以看到53000条信息,这都说明国产大豆面临危机这一说法已不是危言耸听,也说明有很多人都关注这一问题。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各种各样,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支持大豆进口,一种是反对大豆进口,一种是主张增加国内大豆产量,同时适当进口。下面分别阐述并分析。
支持大豆进口的观点及分析
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阐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中有一条是“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支持大豆进口的人就认为,进口是互利互惠的、双赢的事情,大豆的进口是正常贸易的结果,不应该人为加以干预。美国的大豆有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大豆价格较国内更低,进口大豆可以降低大豆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进而降低其产品的价格,最终惠及中国的消费者。
其实这没有考虑美国国家政策的因素。事实上,美国大豆的生产成本并不比中国低,美国大豆价格低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的补贴。“以1998-2005年平均生产成本算,美国每吨生产成本为222.9美元/km2,中国黑龙江为187美元/km2,美国生产收益为-50.3美元/t,中国黑龙江为25.6美元/t。可以看出,美国是通过农产品生产的直接补贴、季节补贴和收购保护价政策,提高其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②
也就是说,美国之所以能保持如此低的大豆出口价,是美国政府支持的结果。这让人联想到倾销策略,因为美国不可能坚持做赔本的买卖,美国政府的收入也来源于美国人民,因此,美国不会一直保持很低的大豆交易价格,而更可能在占领大豆市场之后,采取提价行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相当于全部农业作物播种面积的6%,如果要补上3743.6万吨的进口量,就要把播种面积提高到18%,而这样就要挤掉其他作物。这确实是事实,耕地是有限的,多种了大豆就意味着少种了其他作物,而大豆对资源的消耗量是谷物的3倍,从资源节约的角度讲,确实应该少种大豆,多进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大豆的质量不如国外进口的大豆。事实上,中国从国外进口的大豆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这种大豆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现在还没有公论。而且“美国西部地区大豆含油和蛋白水平与黑龙江大豆一样,阿根廷大豆含油和含蛋白低于黑龙江水平,美国东南部地区大豆含油含蛋白高于黑龙江水平,但主要用于食品方面,价格远高于一般榨油用大豆,巴西大豆含油含蛋白均高于中国大豆,但水溶性蛋白低,豆粕色泽为红色,中国市场不愿意接受。”③
反对大豆进口的观点及其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大量从国外进口大豆,会降低国内大豆的价格,进而危害到豆农利益,因此反对进口大豆。国内豆农由于缺乏必要的政府补贴,他们的收益微薄甚至亏本,这个是有事实支撑的。黄云鹏(一位豆农)说: “我有一年在1.3元/斤时买的豆子,感觉还挺好,结果进口的豆子不但价格更低,而且出油率还特高,豆子的价格一下子跌到八九毛钱,豆粕的价格降到六七毛钱,那年就亏了不少。”他感叹,“进口豆子把中国农民给冲击了。”④
然而这个观点解释不了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和持续增产这个事实。“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7月份报告预计,2008年中国大豆、玉米、稻谷、小麦、油菜籽等农作物产量较2007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大豆产量增幅最大,预计为1650万吨,同比增加26.93%。”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还预测,“2008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50万公顷,较2007年的802万公顷增加148万公顷,增幅18.52%。”这说明进口大豆确实会冲击国内大豆市场,然而国内豆农仍然有利润空间,国内大豆产业仍然有一定的竞争力。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大豆的定价权,危害到豆农的利益及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认同这个观点,由于国内大豆经营分散,豆农没有联合组织,使得豆农的议价能力很低,国外资本通过参股国内的大豆加工企业,可以影响它们对大豆的购买方式。而且国内企业常年大规模的进口大豆会形成进口依赖,因此定价权往往掌握在外资手里。国外企业可以通过定价权来影响国内的大豆收购价。而大豆作为基础原料,其价格可以进一步传导到下游的其他产业。大豆价格上涨有可能引发局部性的通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
主张增加国内大豆产量,同时适当进口的观点及分析
中国不能轻易的放弃大豆市场,进口必须慎重,特别是在国内具有相关的生产能力的条件下。所以,主张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大豆可以适度进口,但是中国不能被他国当作大豆倾销地,更不能丧失大豆的定价权。因此,在适度进口大豆的基础上,还应该努力发展国内的大豆产业,提高大豆主产区的规模化种植和经营水平,同时通过限制外资的某些行为、补贴豆农、支持民族企业等方式打破外资的定价权,掌握大豆市场交易中的主动权。
应该说,这是一个折中的观点,这也符合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立足国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国内玉米、小麦市场和大豆市场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立足国内的农产品市场比依赖国外的农产品市场更加稳健,农民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保护,粮食安全也不用担心受到外资的挑战。同时该观点还能考虑到充分利用国内有限的耕地面积,适度增加进口,比较合理。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的利益更多与其他国家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获得发展,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同时也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甚至控制,丧失自身利益。大豆产业就是其中一例。希望在面对国产大豆危机的时候,各利益相关者能够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更有利的措施来维护自身权益。
注释:
①转自新华报业网
②转自粮油加工网
③转自粮油加工网
④转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