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霍伟亚甘肃行总结报告

背景:

 

2011年5月9日-10日,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简称“绿驼铃”)第二次主办甘肃省绿色记者沙龙(第一次在2006年),邀请我主讲一个环节,并主持9日下午的讨论。

 

 

借此机缘,我决定梳理一下甘肃省的环保组织状况。4月5日下午从北京出发,4月21日从四川广元返回,前后17天,拜访了甘肃当地9家组织,参加或主持这些组织举办的交流会和记者沙龙,还与当地媒体一起参与了一次现场采访。

 

 

考察环保组织是我做《青年环境评论》后,受SEE基金会郭霞和绿驼铃总协调赵中的启发而生的念头。

 

 

《青年环境评论》致力于反思中国民间环保行业,这要求工作人员首先要了解中国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现状。到环保组织工作的地方,参与、观察、体会、倾听、感受他们的行为,最有助于了解真实的情况。以下是此行的收获,形成文字供大家分享。

 

 

 理念“扎根社区,实现公民社会”

 

 

实现中国社会变革的民间途径有多种,不同机构侧重面不同。ICS、甘肃雨田等机构强调社会组织应该扎根社区,通过社区实践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他们据此理念在全国不同区域都做了不少实践,尤其是通过推动地区网络建设并为此网络提供能力建设,在中国民间社会建设实践中已经形成不小的影响。

 

 

绿驼铃借助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契机,开始介入社区发展,此过程中亦受甘肃雨田的影响,现在已有三个社区项目点,分别是灾后重建、草原保护和生态农业。

 

 

      在甘肃做环保工作,尤其是在农村社区开展环保工作的民间组织已经意识到,单纯推行环保教育或者项目,当地居民很难接受,环保和他们的直接需求还是有很大差距。他们的需求往往是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应对。所以在甘肃做环保工作的民间组织,一般是把环保和当地生计、灾害管理等结合在一起,而社区发展的方法上,一般是参与式管理,当地居民也要参与项目的各个阶段。

 

 

     从农村基层来看,社区的改变确实非常重要,但仅仅扎根社区是不够的,城市、国家、国际三个层面的行动都是不可缺少的,都要有机构来参与,扎根社区可能仅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一种民间参与途径。在这一点上,北京乃至国际上的NGO或者其从业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的看法不一样。国际机构和本土机构在社区发展的组织方式、理念等上也往往有差别。

 

 

     另外,扎根社区的工作人员中,很多一部分是知识青年,现在很多社区发展机构还在城市里,尤其是大学里吸引、培育立志扎根社区的青年人,这似乎是新时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如果向前看,我们不得不想,这些接受过城市化、现代化教育的青年人,能够轻易被“洗脑”,从此扎根社区吗?如果能,这种方式能够持续吗?如果不能,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他们短暂的停留对复杂的社区究竟能够带来多少改变?

 

 

现状可能是,无论是乐施会,还是其它做社区工作的机构,人员流动都很大。整个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现代化,农村在此趋势中很弱势,如何让青年人扎根此地?

 

 

环保组织的公共关系

 

 

在甘肃与六家环保NGO的负责人深入交流后,我觉得环保组织在与政府、企业的公共关系上都是非常稳健的,尤其是政府部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想做事,政府是绕不开的。所以他们不得不和政府保持着沟通,而且这种沟通还是拿捏好尺度,即不能被同化,也不能隔离太远。

 

 

环保组织的评估

 

 

看到这么几家组织,和各个组织的负责人也聊天,始终有一个想法在打转。类似的机构会越来越多,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有没有可能创建一套指标或者标准,给这些机构打分评估,做出一个量化的机构比较。比如可以从人力资源、公共关系、项目管理等等层面设计指标,建立一个综合的评分体系。

 

 

如果没有一个评价体系,一个不了解行业的人,很难去辨别谁做的如何,不能简单的评价,搞的很复杂,公众可能因此不愿接触和了解,行业如一团迷雾,自然公众认知度低。

 

 

环保组织的人力资源

 

 

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不稳定已经是一个痼疾,有人说是工资太低,有人觉得此类工作没有发展前途,原因多样。但经常被提到的逻辑是是,如果行业不能提供高工资,很难吸引人才进入该行业,没有人才,行业很难发展起来。

 

 

上述六家机构,要么是老师带学生,要么靠低工资维持一些年轻人在此打工,如此,组织人力的稳定性都很难保证,如何谈可持续发展和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时参与过环保社团的大学生,逐渐成为民间环保组织的主要人力资源库,他们较早接触环保议题,对环境保护有感情,很多人愿意毕业后进入民间环保组织工作,并承受低工资,往往还会自己往里垫钱,但因此产生的不稳定性已经显现出来了,当今社会中国青年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层面的。

 

 

      但目前的机构发展水平和待遇水平又很难吸引精英青年投身其中。

 

 

环保组织的话语体系及文化建构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话语体系源于西方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分法,无论是三者管理系还是各自职能,其判断都深受三分法的影响。但现实操作中,我们又能看到,没有哪个机构能够按照严格的西方公民社会理论运行,民间组织的实践中充满了中国底层智慧的身影。

 

 

      如果不能在中国文化或者中国社会背景和人情世故下,创造一种能很好解读中国民间组织实践的话语体系,民间组织将一直不能光明正大的将中国人的民间智慧融入实践,时时受西方理论的掣肘。普世价值虽好,但有时候需要换身外套,才能被接受,进而融入本土实践。

 

 

      所以在中国民间组织本身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慢慢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话题体系,转过来促进行动发挥更大效用。

 

 

纪录片及表达、传播

 

 

     此去甘肃,碰到拍摄纪录片《新无人区》的导演王鹏,也和汪永晨一起参加绿驼铃的记者沙龙。

 

 

     我觉得纪录片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功能越来越重要,而文字在这方面的功能在消弱。而且文字只是环保人士表达思想、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而已,演讲、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也需要被重视起来。思想和信息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选择哪一种,需要从传播效果层面来考虑,而不能因为自己只懂文字图片,所以就仅局限在文字和图片。传播形式的多样、有趣能够准确、有效地传播行动者的思想文化。

 

 

总结此次出行,觉得在感性和价值层面的思考所获较多,但数据和事实较少,这可能与个人关注问题的角度以及能力特点有关。回来和朋友分享时,发现这样长时间的考察,如果能够做好前期设计,具备更多的调查功底,那么还能增加精准的记录。在这方面需要改进。

 

 

 2011年5月3日

 

 

附录:甘肃当地部分组织及人物介绍

 

 

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

 

 

成立于2004年,现有全职工作人员六人,致力于西部环境保护事业。绿驼铃在陇南市文县(灾后重建)、会宁(生态农业)、甘南玛曲(草原保护)开展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在甘肃黄河段开展水环境项目,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动水环境信息公开。

 

 

绿驼铃负责人赵中2004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后到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工作,创立绿驼铃,2007年开始全职在绿驼铃工作。

 

 

机构网站:http://www.greencambell.ngo.cn/news/index.php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区发展中心

 

 

成立于2004年,旨在通过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项目的实施,探索、研究、实践西部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机构网站:http://www.lucwesd.org/Default.htm

 

 

丁文广老师曾在甘肃扶贫系统官至处长,2002年离职做乐施会兰州办公室,2009年离开乐施会创立现有机构,机构现有五个全职,其中包括他在兰大的硕士研究生。

 

 

兰州大学社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4年,为非实体性的科学研究机构,所有成员以科研课题组合,来自兰州大学不同的部门,具有广泛的学术背景。

 

 

该中心致力于为环境问题较多及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管理部门及社区公众探索、建立利益表达与利益均衡的途径,以此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减轻人为因素对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威胁与压力。

 

 

该中心主任韦惠兰是兰州大学教授资源经济学的教授,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根做项目和研究十多年。

 

 

甘肃绿色志愿者之家

 

 

成立于2005年,成员均为志愿者,李洁从甘肃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退休后创立,在甘肃多个城市有志愿者。

 

 

拯救民勤网

 

 

民勤人、兰州大学研究生韩杰荣于2004年创立,200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致力于防治民勤县荒漠化。2010年11月,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荣获壹基金典范工程潜力典范创新奖。

 

 

机构网站:http://www.minqin.cn/

 

 

绿哈达

 

 

由在甘肃省社会组织管理促进会工作人员、藏族人权平在2006年创立。使命是,通过环境教育、资源管理、生态扶贫等方式,致力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计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权平是兰州大学研究生。她2006年曾与甘南的政府官员参与当地救灾,了解到当地藏民生活遇到的种种困难,森林砍伐、妇女病比例高、贫困等。

 

 

机构网站:http://www.greenkhadag.org/index.ht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霍伟亚甘肃行总结报告  甘肃  甘肃词条  总结  总结词条  报告  报告词条